如果在全國市場為主的公司待過,我們就知道:
“基本都有體系建設、規范化建設和指導性文件。”
為什么呢?
一方面是,大公司之所以是大公司,他們一般是通過信息化建設采用標準化作業流程實現規模效應的公司,他們必須搭建統一的標準化文件,以供全國地區城市予以執行,以避免地區過度的“特色化”“差異化”;
另一方面,采用標準化也有助于大老板管理公司,有著統一的尺度衡量地區公司的差異。
我們可以理解為“制度化”。
與此差異的,是彈性、一個地區一個特色的管理邏輯,這樣的管理邏輯更多的適用于發展型的企業和開放式的行業。
我們可以理解為“人性化”。
制度化的背后,是冰冷的制度,如果能夠根據地域差異解決優化制度,制度化則可以相對性地解決公平性問題。
人性化的背后,是人情的彈性,人情本身也是利益輸送的一種方式,這也就導致“人情輸送”。
兩種邏輯各有利弊。不同的周期,不同的規模,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邏輯。但有一點差異非常特別:
“制度化的背后,是更強力的中心集權。”
今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發布。文件內容正式直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機制,涉及到了產權、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現代物流、市場信息交付、統一交易平臺、就業戶籍、大數據、商品質量體系等。
簡單來說,以后在生產、交易、人力等各個環節,要把全國當一個市場來看。
以目前的營商環境對比,這個統一大市場建設后,營商環境必然得到質的飛躍。
為什么?因為在當下的營商環境不佳,是地區保護主義,和不通明的監管邏輯。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在過去,軍產、村產、國有資產以及采購業務,都是地區資源人員采用“圍標”“設置準入門檻”等機制,將標的有計劃的給到“中標人”。
一旦大一統市場機制完成,全國的信息的發布就得在一個網站。不但避免了信息的“選擇性公示”,也避免了“人情輸送”。最大的利好,就是原本在A城市已經取得準入門檻的企業,到了B城市也能最快加入市場。
實實在在規范了政企互動,降低了營商門檻。
我常說,政策的初心絕對是好的,但實際落地上,可能還是會有一定的阻力。從文件的內容和決心來看,這個大一統市場建設的決心是認真的。
畢竟,如今的我們的經濟規模,太大了。
如果不進一步規范,地區內的人情輸送,靠反fu是解決不完的。現在我們不僅要承擔全球責任,同時必須要走高質量發展路線。
只要大一統的標準化完成:
城市之間的內卷就會加速,行業間的競爭也會加劇,極大可能會快速內卷出屬于中國核心力量的龍頭企業,這個企業不僅能夠帶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將成為出海的排頭兵。
值得一說的是,地區在規范文件上的工作,其實沒有懈怠的。投資人在參與市場活動的也不是沒有發現問題。
誰來監督地區落實規范,發現問題后如何申訴,如何敢申訴。
這在大一統文件里,沒有說。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