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農歷臘八,是我們和鄉村老師們約好相聚的日子。
第十年,第十個臘八,馬云鄉村教師計劃,迎來第1001位入選老師。
今年的“臘八之約”是一場“拾光音樂會”,揭曉了新入選的100位老師,也邀請了往屆的老師一起參加,向他們致敬。
馬老師跟過去的每一年一樣,從不缺席,準時赴約。
(第十年,臘八之約)
今年全國一共有2894名優秀鄉村教師報名“鄉村教師計劃”,入選的100位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39歲,98%的老師是本科以上學歷。
(姜春杰老師特別擅長自制創新教具)
浙江寧海縣深甽鎮初級中學的姜春杰老師抱著個神秘的大木盒來到現場,像變戲法一樣從里面掏出一件又一件實驗器材。他讓主持人汪涵和現場嘉賓感受了觸電,用點燃的細鐵絲表演了打鐵花。
(原理是足夠細的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
這位鄉村科學老師花了將近20年研究出一種能夠編程,成本卻只要60元錢的 “一體化編程單板機”, 為鄉村學校的計算機教育提供了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
他說:“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方式讓他們親近科學,也能讓學習變得更快樂,更有成效。”
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黃瑯初級中學的龍阿喜老師穿著彝族羊毛斗篷款款而來,氣場十足。
?(美麗的龍阿喜老師穿著彝族民族服裝來到現場)
十幾年前,她是接手成績最差班級的“倒霉班主任”。但是她憑一己之力,攔住了想讓女兒早早嫁人的家長,還把準備輟學的男生拉回校園,現在孩子們都考上了喜歡的高中。
(龍阿喜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付海亮老師“膽子”有點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畢業,卻瞞著父母去大山里支教。要不是人口普查,父母都不知道他的選擇。
(付海亮老師說在山里支教讓他倍感幸福)
活動中,付海亮老師通過連線跟老師們分享:小學老師不能姓“小”,孩子們怎么看待這個世界,怎么去思考問題,這些都是大事。
雖然學科不同,方法各異,但是這些老師有個共性——都是孩子們喜歡的老師,都是能給孩子們帶來陽光的老師。
(劉劍英老師7年前曾入選首屆馬云鄉村師范生)
在臘八之約的現場,汪涵還讀了一封信。
寫信的是大涼山會東縣野租鄉拉馬小學的安世才老師,信是寫給馬老師和基金會小伙伴的。
安老師是鄉村教師計劃首屆的入選老師。師范畢業,單槍匹馬回到村里,辦起了帳篷小學,環境艱苦,但是安老師每天穿西裝打領帶,他說,上講臺一定要周正,這是“為人師表”。
在信里,安老師說,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想起2016年1月的臘八節,也是我們基金會的首屆“臘八之約”。
(安世才老師在三亞首屆鄉村教師計劃臘八之約現場)
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站在舞臺中央。安老師說,鄉村教育變化很大, 當年的帳篷學校,土坯教室,現在都成了洋氣的教學樓。當年的黑板是自己用墨汁涂出來的,現在他已經熟練地使用多媒體教學。
鄉村教師計劃十年,我們收到7萬名老師報名,實地走訪了全國1500多個鄉村,開展了近萬場面試,記錄了無數鄉村老師的故事。
十年,我們支持了1001位鄉村老師,幫助老師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這些老師影響了成千上萬的學生。
而且,十年來,97.5%的入選老師依然在鄉村教育一線。
(馬老師在線與老師們交流)
在“臘八之約”上,馬老師說,10年入選的這1001位老師,代表了我國千千萬萬的鄉村老師,希望這1001位老師的故事,讓所有的鄉村教師被尊重,讓鄉村教師變成一個許多人希望去從事的職業。
他說,這十年,鄉村教育變化很大,我們對鄉村教師的認知也一直在刷新。他們越來越年輕,充滿活力,他們在鄉村找到了創新的天地。他們雖然身在偏遠,但是理念一點都不落后,甚至是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接下來的十年的變化可能會超過我們的想象,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未來的世界會被AI重塑,社會對鄉村教育會有更新的要求。但是有一件事情不會變,馬云公益基金會會繼續一起來探求鄉村教育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