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可欣 棗莊報道
7月15日,棗莊市道德榜樣記者見面會在棗莊會展中心舉行。為進一步學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擦亮微光成炬、向光而行的城市底色,營造崇尚先進、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棗莊市邀請到了4位道德榜樣代表與大家面對面交流,分享他們的感人事跡。
見面會上,滕州市龍陽鎮學區黨委書記劉真標的故事,讓眾人看到了一位鄉村教育工作者如何用30年時間,將師愛轉化為改變困境兒童命運的力量。
一碗疙瘩湯種下的教育初心
“我的老師孫房園生活并不寬裕,卻常給我燒疙瘩湯,在煤油燈下輔導功課。”劉真標動情回憶。正是這位鄉村教師的關愛,讓當年幾近輟學的貧困生立下誓言:“要做孫老師那樣的老師!”師范畢業后,他扎根鄉村,青蔥歲月里就幫助20多名輟學兒童重返校園,工資卡因捐助學生而常常“青黃不接”。
42個男孩的“校長爸爸”
1998年,劉真標發現部分學生面臨午餐難題,毅然租賃民房辦起困境兒童關愛室。“白天做飯,晚上輔導,夜里睡大通鋪。”這位“校長爸爸”的堅持換來驚喜:42個貧困孩子中,10人考入省重點中學。這段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愛的缺失是農村孩子心中最大的痛點。”
快樂成長營的愛心乘法
2010年起,劉真標將個人善舉升級為系統工程,利用閑置校舍創辦鳧山、龍山兩個快樂成長營。“要讓志愿服務像蒲公英一樣傳播。”他精心設計托管項目,招募志愿者,為150余名兒童打造“陽光家園”。在這里,叛逆少年變得陽光自信,留守兒童獲得“文武雙全”的發展機會。項目先后被《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2023年更登上全國暑期兒童關愛服務活動的講臺。
“四有”教育的鄉村實踐
“教育要有溫度、健康、亮點和質量。”30年來,這位山東省道德模范始終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資助30余名兒童到創建成長營,從“自掏腰包”到“眾人拾柴”,劉真標完成了愛心的接力與升級。“只要孩子們需要,這片藍天我們會一直撐下去。”這位兩鬢斑白的教育者話語堅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