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朝鮮半島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以美國為主導的“17國聯軍”肆意挑釁,以“誤擊”的名義對中朝邊境我方一側的村莊狂轟濫炸,試圖以武力迫使我們這個剛成立的新政權屈服。
但美軍顯然低估了毛主席的決心,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總計派出27個軍,超過190萬將士開赴戰場,毅然承擔起了保家衛國的重任。
這場戰爭不僅徹底重塑了中國人斷了近百年的脊梁,更是打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囂張狂妄。時至今日,這場戰爭的余威仍然深深影響著交戰雙方,哪怕當前中美博弈再激烈,美國也不敢再妄言重啟戰端。
那么當時參戰的27個志愿軍軍團究竟是怎樣的兵力配置?他們又是如何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完成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6月25日,隨著蘇軍撤出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在缺乏大國壓陣的情況下于北緯38°線附近發生摩擦,戰局迅速升級。
不到兩個月時間,金日成率領的人民軍就一路打到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甚至一度將李承晚的南韓部隊逼得躲在釜山“龜縮不出”。
眼看情勢不對,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強行實施了仁川登陸.
這次兩棲作戰直接扭轉了戰場格局。美軍登陸后,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金日成節節敗退,戰線被迅速推回到鴨綠江邊。
距離中國邊境不過十公里的炮聲,徹底震動了新中國的領導層。
1950年10月初,朝鮮政府多次向中國請求援助,局勢越來越危急,但此時的我國領導人犯了難。
彼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經濟底子薄弱,裝備水平遠不如美軍。如果參戰,很可能會吃敗仗。
但如果袖手旁觀,美軍借由朝鮮戰火進一步將勢力壓迫至中國邊境,甚至控制東北,將對新中國構成致命威脅。
眼看意見遲遲不統一,毛主席大手一揮:“如果現在不打這一仗,以后我們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打!”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元帥也直言:“生死存亡之際,斷不能畏首畏尾!”
彭老總心里十分清楚,面對美軍這樣裝備精良、戰斗經驗豐富的對手,中國必然要付出巨大犧牲,但這場戰爭事關新中國生死存亡,事到如今退無可退。
最終,中央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參戰。
沙場秋點兵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式組建。
盡管時間緊迫,但各地部隊迅速動員、集結,展開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首批參戰部隊包括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以及3個炮兵師,總兵力超過25萬人。
這些部隊大多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老部隊,訓練有素,戰斗力強。其中,三十八、三十九和第四十軍還是我軍的三大“王牌部隊”。
10月19日上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占領平壤。當天傍晚,志愿軍先遣部隊穿著簡陋的軍裝,懷著必勝的信念跨過了鴨綠江。
然而此時的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根本沒有把中國的參戰可能性放在心上,在他看來,中國剛剛經歷多年戰爭,經濟貧困,裝備落后,不可能有能力和膽量對抗美軍。
他甚至對媒體揚言:“我們將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把戰線推到鴨綠江。”后來,這句話成了世界戰爭史上最著名的“flag”。
10月24日,第四十軍120師前衛360團第一營在前出偵查期間意外遭遇了南朝鮮第一師先遣部隊。
正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志愿軍360團第一營先敵開火,此役成功收復溫井地區,取得了志愿軍入朝作戰的“首站首捷”。
當“志愿軍已經入朝”的消息傳到聯合國軍司令部時,麥克阿瑟大為震驚。
志愿軍每個軍的兵力配置到底如何?
此后,隨著朝鮮戰爭逐漸白熱化,中國又陸續出動了23個軍入朝作戰。那么這些部隊的兵力配置究竟是怎樣的?
為了直觀理解一個軍到底有多少兵力,我們需要從志愿軍的總體構成和各軍具體參戰情況詳細分析。
志愿軍的編制基本上沿襲了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制,一個軍通常由三個步兵師組成,每個師下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以及一些配屬單位,如工兵、偵察兵、通信兵等。
按照這一編制,一個軍的兵力通常在4萬人到5萬人之間,但由于戰爭環境、補給狀況和戰斗消耗的不同,各軍的具體兵力有所差異。
以首批入朝的志愿軍部隊為例,三十八軍兵力約為4.45萬人,三十九軍約為5.2萬人,第四十軍約為4.83萬人,第四十二軍約為5.3萬人。
隨著戰局的擴大,志愿軍的兵力也在不斷補充。到第二次戰役前后,為應對美軍的增援,中國調遣了第九兵團入朝參戰。第九兵團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均是第三野戰軍的王牌部隊。
這些部隊的兵力大多在5萬人左右,且編制特殊,每個軍下轄四個步兵師,而不是通常的三個師制,因此總兵力更為龐大。
第二十軍約有5.05萬人,第二十六軍約為4.8萬人,第二十七軍約為5.55萬人。這幾支軍隊在長津湖戰役中付出了巨大傷亡,成功阻止了美軍的凌厲攻勢。
進入1951年后,朝鮮戰場從運動戰逐漸轉為陣地戰。為應對長期消耗和部隊傷亡,志愿軍開始實行兵力輪換,同時調遣新的部隊入朝。
第二野戰軍的第三兵團和第一野戰軍的第十九兵團先后被派遣到朝鮮戰場。
其中,第三兵團下轄的第十二軍、十五軍、六十軍分別有5.4萬人、4.8萬人和4.1萬人左右。
第一野戰軍的第十九兵團則下轄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和第六十五軍,兵力稍顯不足,分別為3.6萬人、3.8萬人和3.5萬人。
除了作戰部隊,志愿軍還調派了后勤保障部隊入朝作戰,第二十三兵團下轄的第三十六軍和第三十七軍主要負責修建工事、機場以及維護后方補給線。由于任務性質不同,這些部隊的規模較小,通常在2萬人左右,不到其他作戰軍的一半兵力。
在所有參戰部隊中,梁興初中將率領的第四十七軍兵力最為龐大,接近6萬人。
作為志愿軍的戰略機動預備隊,第四十七軍在戰爭后期承擔了重要的戰役任務,其每個步兵團的規模甚至超過4000人。在參戰部隊中,第四十七軍的兵力充足和編制完整,再次證明了第四野戰軍“王牌師”的底氣。
進入1953年后,朝鮮戰場陷入了焦灼態勢,中美雙方誰也擊不垮誰,戰線被長久維持在了三八線附近。
7月23日,經多國調停,中方同意了美方的“停戰請求”,雙方于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議》,為期三年的朝鮮戰爭正式結束。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志愿軍以19萬人犧牲為代價,成功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一路趕到三八線附近,重創了美軍侵吞整個朝鮮半島的戰略企圖,共消滅聯合國軍62.9萬余人(其中大部為南韓部隊)。
結語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徹底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歷史進程,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在國際上,抗美援朝使中國贏得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廣泛支持,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的外交地位。
志愿軍戰士的英勇和犧牲,為國家贏得了和平與尊嚴,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筑起了鋼鐵長城,讓我們向這些“最可愛的人”致敬!
參考資料:
央視網《偉大的抗美援朝》
中國軍網《展開時間線,帶你了解抗美援朝歷史!》
中國青年網《“抗美援朝第一渡” 鴨綠江畔憶英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