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創新和個人習慣相輔相成,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面包文化。
日漫愛好者應該都見過這個名場面:
“嘴里咬著一片吐司,一路飛奔自己快要遲到了?!?/p>
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
對于這個乍一看十分合理,其實槽點滿滿的場面,不少人都會發出“靈魂拷問”:“為什么是面包?”、“干嘛要叼著?”
動漫《男子高校生的日?!?/p>
當然是因為方便啦,難道早飯還能吃咖喱飯不成?
好吧,你贏了
講真,叼著面包出門的動漫少女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拿著面包出門的社畜大叔卻比比皆是,而日本人愛吃面包,也是不爭的事實。
是的,今天的美食專欄,主題就是日本的面包啦。
比起以米飯為主食,日本人這些年越來越愛吃面包了。
根據日本總務省所提供的數據(17-19年),日本全國人均面包消費金額是3萬多日元,而人均大米消費支出,最多也不過2.4萬多日元。
日本農林水產省:日本人在主食上的人均花費
更夸張的是,調查中約有一半的日本人回答,他們幾乎每天都吃面包。可以這么說,在日本,面包黨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米飯黨。
日本雖然不是面包的發源國,但在面包上也充分發揮了他們所擅長的“從模仿到創新”的能力。通過這項“斗轉星移”之術,其精巧香軟的日式面包在亞洲都成為主流,在世界上更是大有能和歐式面包分庭抗禮之勢。
日本的面包和普通的面包有何區別?日本人為啥這么愛吃面包?日式面包的代表又是哪些?下面就讓小通來“簡單”說一下。
日本面包的歷史
雖然人類食用面包的歷史已達幾千年之久,但日本的面包史其實要短的多,大規模發展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已。在這里,我們主要把日本的面包發展史分為三個階段。
■ 萌芽期 安土桃山時期到明治維新前
天文12年(1543年),葡萄牙傳教士首次將面包帶入了日本,日語的面包(パン)就是來自其葡萄牙語的發音。當然,與幾乎所有從西方世界來到東方日本的食物類似,這時的面包并不怎么受待見。無糖無油的“硬物”和香軟的米飯之間的選擇,再容易不過了。
江戶時代幕府的鎖國政策則是讓面包的流行變的難上加難,能在長崎一地流行,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當時日本饅頭的工藝與現在大相徑庭,1718年發行的《御前點心秘傳》一書中記載了用甜酒做酵母來制作面包的方法,與我們的酒酵饅頭的方法相近。
面包再度受到關注,已經是1840年左右的事情了。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后,日本擔心英國人會乘勢襲擊日本,負責著江戶防備的江川太郎左衛門覺得面包輕便易攜帶,不需要加熱就能吃,是完美的軍糧。于是他從長崎招攬了面包師,開起了一家面包工坊,打算用面包來“武裝”軍隊。
當然,最后日本和英國并沒有打起來,面包在當時也并沒有真正被當成軍糧來使用。
■ 轉變期 明治維新到二戰時期
就像遇見對的人一樣,早一秒尚早,晚一秒太遲,面包的時代,終于要來了。
1858年日本全面開放后,東京、橫濱、神戶等地面向外國人的酒店不斷增加,酒店里也開始烤面包用以招待外賓。
全社會在飲食上搞起了“洋務運動”,以銀座木村屋的創始人木村安兵衛先生為代表,逐漸開發出了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紅豆面包等品種,在明治末期一天能賣出10萬個紅豆面包,說是網紅也不為過。
創辦初期木村屋示意圖
此后天時地利,面包又走上了“軍糧”之路。
1890年日本大米歉收,日本海軍便在《海軍糧食條例》中,推舉面包為主食。其后的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軍需品”面包的產業蓬勃發展,日本政府也大量收購軍用米用以制作面包來擔當軍糧。
時間來到了二戰后期,日本此時物資奇缺,面包都甚至到了需要配給的程度,要憑借面包的購買券和登記券。相比喝粥挖野菜吃面疙瘩,面包可是絕對的“營養食品”,撫慰了不少人的身心。
這一時期的日本面包角色不斷轉變,既擔當過“網紅食品”,也在軍隊里“服役”過,最后還是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了窮苦人民手中的“營養食品”,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
■ 成長期 二戰后到至今
二戰后,日本百廢待興,經濟凋敝,大米供應嚴重不足,是真“吃不上飯”的時期。許多日本的學校開始提供營養午餐,而主食的選擇嘛,自然就是營養食品的面包。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從小吃慣了面包,把面包當為糧的一代人橫空出世。面包主食化的設定也被人們所接受。
另一方面,美國等國家將面粉作為救援物資運送過來,用以緩解糧食不足的問題,并設立了“面包委托加工所”?!懊姘屑庸に敝傅木褪菍⒎职l給家庭的面粉寄存起來,加工成面包。山崎面包的前身山崎面包所也是在這個時期創立的。
1955年(昭和30年)山崎所生產加工的面包
此后日本經濟騰飛,更是促生出各種多樣化的點心面包。同時兼具主食和點心兩種屬性的面包便擁有了無可比擬的活力。
近些年來,主食中大米的消費量持續減少,面包的比重相對增加,在2011年度總務省家計調查中,每戶家庭購買面包的金額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大米。截至今天,這個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之前所介紹的,也基本和這個如出一轍。
時代的巨變,之于每個人身上也不過就是衣食住行的細微之處。
日本人喜歡面包的理由
新垣結衣最愛的面包……是什么呢
答案是面包棒
在喜歡面包的原因上,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網友都是怎么說的。根據某項調查顯示,日本面包愛好者??喜歡面包的理由如下:
不費事,直接就能吃,吃完也不用收拾 適合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既能當點心,也能當主食,選擇很多 躺著也能吃 更適合“一人食”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要遠離大米(小通吐槽:什么鬼……) 習慣了,早飯就吃面包,其他時候也可以 家附近剛好就有面包店 對胃的負擔小
這些理由,可以歸納總結為三條:方便、靈活、習慣和創新。
咱們先說方便,面包這?種打開就吃,吃完就扔的食品有多方便就不用我來說了。有小伙伴肯定不服氣了,吃上的事情,怎么優先考慮的是方便這種事情?
現實就是如此。從日本農林水產省所提供的家庭類型數據可以看出,近幾十年來日本獨居生活和單親家庭人群的比例不斷攀升,三口之家和更大家庭的比例則不斷下降,加之全職主婦的人群大幅減少,方便變得越來越重要。
和食經典組合一汁三菜依舊熠熠生輝,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不介意吃個面包或者用冷凍食品來充當一餐。
日劇《逃避可恥但有用》
追求快捷方便的背后,是日本經濟發展后,生活節奏變化所帶來的飲食簡化。
再來說說靈活,這個原因與方便,是相輔相成的。日本家庭飲食中,有一個重要的習慣就是分餐,且無論什么事都要尊重家人的喜好和情況,這時候開火做菜的靈活度就要遠小于面包這種即食品。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準備一家早餐的日本家庭主婦,大清早的起床了,先得煮一鍋飯,還得準備菜,大兒子喜歡蛋卷,小女兒偏愛烤青花魚,老公呢則少不了味增湯的情況,是不是感覺一個頭兩個大呢?
西式的早餐面包則可以完美解決什么問題,一袋土司全家吃,喜歡什么醬自己涂,最多再煎個蛋,輕輕松松就滿足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喜好。
最后就是習慣和創新,之于每個日本人是習慣,之于日本的面包行業則是創新。
什么對胃好啦、家里附近有面包房啦、吃起來方便啦,這些理由一看就能猜出都是老年人提的。而現在的老年人,就是日本面包史中所提到的,二戰前后吃慣了面包的那個人群。老年人更偏愛容易咀嚼對胃負擔更小的食物,而日本對于飲食無孔不入的創新精神,則正好滿足了日本人的需求。
無論是充分考慮日本人口味的咖喱面包、奶油面包和炒面面包等,還是主打“每個人都能輕松享用”的超熟面包和生吐司,都體現出日本人在食物上無盡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生吐司鼻祖乃が美的高級生土司
生吐司這種更濕潤柔軟的面包品種被發明,再一次改變了日本人吃面包的習慣。加入米湯種后的吐司就連原本生硬的邊都擁有了軟綿的口感。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的家計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單身人士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主食面包的消費逐漸增加,而外食、方便面、漢堡等消費則顯著下降。對于年齡大的人來說買來即得,吃起來又輕松的面包顯然比自己開火做飯要簡單不少。
日本總務省2020年家計調查
行業創新和個人習慣相輔相成,就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面包文化。
日式面包的名品
典型的日式面包,主要材料選用高筋粉,輔以甜的、咸的、辣的、以及各種餡料。制作時,會先揉面團到出筋,甚至達到可以拉絲的程度。其烤制溫度也是遠低于歐包,烤完后面包組織松軟又彈性,誘人無比。
下面我們也來介紹幾款經典的日本面包給大家。
紅豆面包
あんぱん
最能代表日式面包的,應該非紅豆面包莫屬。
它是由木村屋(原名文英堂)的創始人木村英三郎于明治7年所創造出來的酒種面包。這種面包結合了日西兩邊的面包制作方法,因此格外符合日本人的口味。明治30年,木村屋的酒種紅豆面包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面包業,銷售一直火爆異常。
歷經100度年,現今銀座的木村屋本店依然生意更是喜人,僅在東京都圈內,銷售木村屋家的面包店鋪就有7500多家。
位于銀座的木村屋本店(圖源jalan.net)
紅豆面包得益于酒種工藝,豆子的香甜味道和摩挲的口感得到了更好的激發。
現如今除了用紅豆或者豆沙做餡料,也會有紫薯、板栗、櫻花等各式同樣甜軟的輔料做“紅豆”面包的餡料,是日式面包中不動的C位,每年4月4號還被登記為“紅豆面包日”。
日本超人氣的動畫人物面包超人就是紅豆面包的角色。
面包超人和他的朋友們
蜜瓜面包
メロンパン
乍一看蜜瓜面包,不少朋友都會說,這不就是菠蘿包嘛?
其實并不是,這兩者,只是長的非常像而已。
菠蘿包(圖源:cosmopolitan.com)
日本的蜜瓜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是外國點心師傅在西式點心基礎上改造的,日本的東京、大阪和廣島,都有店聲稱為蜜瓜面包的創始“負責”。
雖然搞不清楚究竟是誰創造了蜜瓜包,但彼時日本剛從外國引進了哈密瓜,所以就有面包師傅就大膽的把哈密瓜這種稀罕物和面包結合起來,作為一個噱頭用來賣面包總是不錯的。
夏娜的最愛
蜜瓜包的最大特點是要在面團上覆蓋一層薄薄的餅干再烤制,所烤完的蜜瓜面包凹凸有致,外脆里嫩,香甜可口~
現代的蜜瓜面包更是走上了萌的路線,還有什么烏龜形狀的,總之是怎么能吸引眼球怎么來。
咖喱面包
カレーパン
起源自東京都江東區名花堂咖喱面包被認為是日本洋食面包的鼻祖。初版的咖喱面包只是用粘上了面包糠的面包放油里炸制,后續又加入了咖喱作為餡料,各家都有自己的不傳之秘,關東關西也會根據各地人們的口味而有所調整。
現代的咖喱面包已經完成了多次進化,餡料花樣繁多,土豆、胡蘿卜、洋蔥,還會有各種雞、豬、牛等肉等等。
在小通看來,日本人喜歡咖喱面包,大體上就和我們喜歡蓋澆飯的感覺類似吧。
每年日本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咖喱面包的比賽,
以決出誰才是“最強的咖喱面包”
面包棒
コッペパン
面包棒的起源始于學校的午餐,二戰后日本糧食短缺,為了改善孩子們的伙食,學校便提供了面包棒。它的大小并做成剛好一個孩子一頓飯的量,如此即使是小朋友也能輕松的食用。直到1980年代,面包棒都是學校餐食中主食的不二人選。
福島某學校的營養午餐
以現在眼光來看,這個面包棒只能說普普通通了,但是這恰好是一代日本人對面包的最初記憶。所謂小時候的味道,總是最難忘的。
現在為數不少的咖啡店和飲茶店把面包棒作為基本面包,提供給客人各式各樣的花式面包,這也是日本面包文化中,習慣和創新的典型結合。
為了表現出面包棒多好吃
gakki還向大家演示她是怎么吃的
可樂餅面包
コロッケパン
名字雖然是可樂餅,不過其實“只是”油炸土豆餅而已??蓸凤灥拿秩∽杂诜ㄕZ的croquette,是日本的一種人氣小吃。
只有嘗試過可樂餅面包的小伙伴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妙,炸貨+碳水+碳水的王炸組合,東西的好吃程度和熱量,果然是成正比的。
炒面面包
焼きそばパン
同樣是日本人鐘愛的碳水+碳水組合,據說在1950年代,有家日本小吃鋪同時賣面包和炒面,然后有客人就打卡了新世界的大門,將面包切開后把炒面夾在里面食用,沒想到風味獨特,頗受歡迎。
炒面面包在學生一族中尤其受歡迎,動漫日劇里,不少主角就鐘愛于炒面面包,畢竟是飯菜一體的面包,好吃快捷就完了。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轉載原創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