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山岱廟出來,逛了地下龍宮,打卡了“五岳獨尊”石刻,人已經熱得快融化,偏偏導游還帶大家去體驗滾燙的“非遺項目”——攤煎餅!
山東煎餅名揚天下,接待人員一本正經地朗聲念道:“泰山是中華民族的‘國山’,泰山煎餅‘造紙術’制作技藝是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學攤煎餅這事兒意義重大,孩子們紛紛跟著老師“爭做小小煎餅俠”。
七月伏暑,室內巨熱,沒開空調。偌大的場子里支起兩個又厚又重的鏊子,每個直徑都在一米左右,溫度達二百攝氏度。穿鮮綠色衣服的年輕姑娘負責指導我們這組攤煎餅,舀起一勺玉米面糊糊澆向鏊子,抄起竹耙子開始扒拉起來。好家伙,面糊糊在她手下絲毫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面積持續擴大之態,而是負隅頑抗地縮成一坨。綠衣老師汗如雨下,十分努力地攤出了一塊不太圓的面餅子:外沿薄,破了兩個大洞;中間特別厚,甚至結了塊。她把這個餅子鏟起、折疊,遞給排在頭一個的小孩,小孩滿臉問號地嘗了一口:翻車了!
不是說山東人基因里都植入了做餅天賦嗎?看看人家《中餐廳》,山東人黃曉明在西西里島攤煎餅,在摩洛哥攤可麗餅,哪張餅子不是又大又圓?而這綠衣老師的手藝怕是連清早在上海酒吧門口擺煎餅果子的小攤販都不如。并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室內守著另一個大鏊子的是藍衣服女士,同樣的面糊糊,她就攤得特別圓也特別大,厚薄均勻。藍衣老師不出汗也不臉紅,神清氣閑。而綠衣老師教得氣喘吁吁,每攤破一個洞,她就非常沉默,臉紅得和豬肝似的,不停掏出紙巾來擦汗。
看著這樣的煎餅,我不由得想起旅途上遇到過的種種微型翻車現場:
在昆明,賣棉花糖的小販被不斷涌出的糖絲糖絮纏身,看起來像是誤入盤絲洞的唐僧。
在廣州,做印度飛餅的師傅力大手滑,面團呈完美的拋物線奔向三米開外的綠化帶。
在伊斯坦布爾,當地小伙兒在小女孩面前賣力表演,最終將這坨冰激凌玩到了地上。
不只是新人會不幸手滑,身經百戰的老法師也會翻車。同樣是酷熱的夏天,我們到日本吃神戶牛肉,在小店里點紅酒煎牛排套餐。中年大叔獨自一人應對五桌顧客,像個陀螺似的轉個不停:左手扶鍋子煎牛排,右手找配菜拌沙拉,轉個身,后頭還有個烤箱在熱面包,倒也忙得井然有序、紋絲不亂,我們不禁暗暗贊嘆。
可是,待大叔將套餐中的一碟面包片快速遞給我們時,忽然自個兒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定睛一看,面包片不知何時已經烤煳了,底側黑得像塊焦炭。忙中出錯,店主邊笑邊搖頭道歉,不好意思地縮手把這碟面包片撤回,重新再烤一份。
他們很尷尬,我們也陪著尷尬;他們笑自己,我們也跟著笑。因為人在旅途,心境總是不一樣的,這些小意外都是無傷大雅的插曲,讓我們更深地記住那些地方,那些地方的人。對于努力做事卻不慎出錯的陌生人,我們也不愿斤斤計較,而是奉上善意。
在泰山腳下吃晚飯時,餐桌上不出意料地擺著一盤煎餅。“孬糧好糧都出香,又卷豆腐又抿醬”,我想起白天那個不停冒汗擦汗的綠衣姑娘,不覺笑著又多吃了一張煎餅。
原標題:《十日談 | 指間沙:就算翻車又何妨》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蔡瑾
約稿編輯:吳南瑤
來源:作者:指間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