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瀚
來源:正商參閱(ID:zhengshangcanyue)
這一次,豐田真坐不住了。
剛剛過去的2024年,日系車巨頭們集體失意,并不好過。
豐田銷量雖高,卻難掩下滑頹勢;本田跌入近十年低谷,傳統優勢不再;日產更是利潤暴跌、產能削減,一地雞毛。
品牌聲譽,也因生產違規欺詐問題受損,豐田子公司大發汽車造假長達30年,豐田自身也存在數據造假,涉及38款車型,規模超500萬輛。
面對全球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尤其是電動化、智能化浪潮的沖擊,日系車銷量一路下滑,市場份額被蠶食殆盡。
在市場壓力下,本田、日產只能靠合并求生。豐田呢?曾對電動汽車不屑一顧,而錯失良機,如今只能慌忙自救!
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豐田正效仿特斯拉,“押寶”中國,尋求在上海拿地建廠,計劃以雷克薩斯的國產化為切入點,重新奪回在華市場主導權,預計2027年左右投入運營。
01
豐田的轉型困境,是日本汽車神話破滅的縮影。
曾經,日本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幾乎無人能敵。豐田、本田、日產等品牌,憑借高性價比、高可靠性和出色的燃油經濟性,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
然而,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興起,這一切開始改變。
特斯拉的崛起,徹底顛覆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它不僅在技術創新上一騎絕塵,更在市場策略上高人一等,迅速占據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制高點。
而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汽車品牌,在這場轉型大戰中卻拖沓遲緩,動作僵硬。
以豐田為例,其在混合動力技術上曾一度領先,但面對純電動汽車的浪潮,豐田的反應卻慢了半拍。豐田章男曾對電動汽車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
這一戰略誤判,使得豐田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起步晚、步伐慢,最終錯失轉型的最佳時機。
但市場是無情的,當特斯拉、比亞迪等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大放異彩時,豐田的純電動汽車產品卻寥寥無幾。
2024年,雷克薩斯在中國的銷量雖然逆勢增長4%,但與早期30%的增長相比,已經相形見絀,這一巨大的差距,充分暴露了豐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落后。而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更是銷量下滑,一片愁云慘淡。
當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發生巨變時,豐田終于意識到,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2023年,豐田章男卸任社長,由雷克薩斯負責人佐藤恒治接任。這位新社長,不再是那個對電動汽車嗤之以鼻的“頑固派”,而是將電動化視為豐田未來的關鍵。
這一人事變動,被視為豐田向電動化轉型的明確信號。
佐藤恒治上臺后,迅速推動雷克薩斯的電動化轉型,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30款純電車型,實現純電銷量350萬輛的目標,并力爭在2026年推出新一代電動汽車。
當日本汽車工業的神話,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褪色,豐田這個曾經的汽車巨頭,正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雷克薩斯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開始尋求轉型之路。雷克薩斯,作為豐田旗下的高端品牌,自然成為這次轉型的先鋒。
雷克薩斯,這個曾經以“純進口制造”為傲的豪華品牌,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巨大壓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豐田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生產基地。
其中,上海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
02
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給豐田狠狠地上了一課。
那個曾經在中國市場需加價提車、高高在上的雷克薩斯終于醒悟,決定放下身段,照著特斯拉的模式,全力押注中國。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如同脫韁的野馬,銷量一路狂飆。豐田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卻慘不忍睹,與它全球汽車銷量巨頭的寶座形成了鮮明的諷刺對比。
反觀特斯拉,憑借其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絕對優勢,再加上上海超級工廠的強大產能,不僅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更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新能源汽車潮流,讓豐田倍感壓力。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比重超六成,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攀升。
同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堪稱完美,從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到整車制造、智能網聯等關鍵技術,無不具備強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豐田若還想在新能源時代翻盤,就必須死死抱住中國市場的大腿,充分利用中國的優勢資源。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自投產以來,產能不斷攀升,出口量也節節走高,成為特斯拉全球交付的重要支撐。更關鍵的是,特斯拉的國產化率不斷攀升,還帶動了中國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飛速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
豐田對此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終于下定決心在上海建立雷克薩斯獨資工廠,要走特斯拉的路,讓雷克薩斯在中國扎下根,借助中國供應鏈那強大的韌性,把生產成本降下來,把生產效率提上去,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在中國建廠,對豐田而言,是破釜沉舟的一搏。這將是中國繼特斯拉之后,第二家擁有獨資工廠的外國汽車品牌,更是日系汽車品牌在中國獨資建廠的首例。
豐田的這一戰略考量,背后有著深刻的市場邏輯。
雷克薩斯作為豐田旗下的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還是有一定根基和忠實粉絲的。在上海建設獨資工廠,豐田就能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雷克薩斯電動車型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然而,豐田的這一戰略也危機四伏。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慘烈,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虎視眈眈,還有眾多新勢力品牌的異軍突起,個個都想分一杯羹。
特別是華為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它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M5、問界M7等車型,憑借著華為那如魔法般的鴻蒙智能座艙和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迅速俘獲了消費者的心,對雷克薩斯等傳統豪華品牌來了個降維打擊。
另一方面,豐田還需在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等關鍵領域苦練內功,把研發實力提上去,縮小與行業領先者的差距,否則即使在中國建立了工廠,也難以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立足。
03
特斯拉來中國,本質是一場雙贏的博弈,
想當初,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的消息一出,業界一片嘩然。
許多人質疑,這個美國新貴在中國能行嗎?結果,特斯拉用實際行動,狠狠地打了質疑者的臉!從工廠奠基到第一輛車交付,僅用時11個月,這種“中國速度”讓世界驚嘆。
目前,上海超級工廠的國產率已超過95%,在華簽約的本土一級供應商超400家,60多家供應商躋身特斯拉全球供應鏈。
這里平均每30多秒就有一輛整車下線,效率驚人!可以說,每一輛特斯拉的出口,都帶著中國上下游零部件公司,一起打入了國際市場。
此外,特斯拉的成功,還體現在其驚人的銷量上。
2024年,中國市場全年銷量狂飆至65.7萬輛,同比增長8.8%,創下歷史新高。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長期霸占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榜,成為無數消費者的首選。
這一數字,不僅讓國內的新能源車企望塵莫及,也讓傳統燃油車巨頭們倍感壓力。
至于特斯拉來中國,圖什么?大家不妨拿手機行業的蘋果來類比,蘋果把研發大本營扎在美國,生產組裝卻選在中國,這一布局,直接促使中國手機產業鏈飛速發展。
當產業鏈的基礎打扎實了,就會誕生出小米、華為等國產品牌,反過來一步步蠶食外國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
我們讓特斯拉在上海建廠,正是想讓它重復蘋果的故事。圍繞新能源汽車,建立并完善一整條產業鏈,拉動中國新能源品牌的崛起。這些,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急需的。
在特斯拉的刺激下,中國本土車企被徹底激活。
比亞迪的刀片電池、蔚來的換電模式、小鵬的自動駕駛、理想的增程式電動車等,一個個創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特斯拉展開正面交鋒。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因特斯拉的“鯰魚”效應,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同時,特斯拉的“鯰魚”效應也吸引了全球汽車巨頭們的目光。大眾、寶馬、奔馳等傳統豪華品牌,紛紛加大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電動車型。
未來,特斯拉與中國本土車企的博弈將更加激烈。特斯拉不會停下在中國投入的腳步,中國本土車企也不會停止追趕的步伐。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球汽車巨頭們紛紛前來“朝圣”。他們希望復制特斯拉的奇跡,在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
但特斯拉的“鯰魚”效應,豈是那么容易就能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