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后,很關注孩子的成長,也隨之產生了很多焦慮,比如:孩子說話遲,長得慢,出牙晚... ...但凡發現娃有一點不對勁,就會神經緊繃。
可能是現在科學養娃的理念太精細化了,你可以在隨便一本育兒書上找到孩子頭幾年的成長路徑,甚至細化到每個月的變化。中國人真是一生要強愛考試,拿著參考就忍不住要對答案,稍有不同就開始緊張。
其實,很多事情,當時焦慮的不得了,各種辦法都嘗試了,也沒一點用處。等過一段時間,那個事情自然而然的就解決了?;仡^想一想,有百分之九十的焦慮都大可不必,自己當時真的就是沒事找事,瞎忙活,瞎操心了。
??生命內置了節奏鐘,無需比較,別著急!
我家若蘭1歲多那會兒,我們家同一層樓也有一個小女孩,比若蘭大4個月,兩個孩子經常帶到一起玩。人家孩子1歲7、8個月了,小嘴巴拉巴拉說個不停,雖然也只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往外蹦,最多能夠說三個字的詞,但人家是大人教什么,人家說什么。而若蘭那時候會說的詞匯不過十幾個,還主要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樣的疊字稱謂,其他的你再教,她都不張嘴。
那時候,我雖然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孩子還在積累期,她聽得懂但是不開口是很正常的,但看到人家孩子小嘴巴拉巴拉說個不停,我也急呀,只能自己化身話癆,每天給孩子說個不停。
然后,又過了2、3個月,若蘭進入了“語言爆發期”,這一發就不可收拾了,整天小嘴就不帶停的。最讓我驚喜的是,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若蘭就從開始的3個字、5個字,直接過渡到了“媽媽,去公園玩”或者“媽媽,我要喝水”這樣的短句子,直接跳過了一個個蹦單詞的階段。
若蘭到了1歲8、9個月的時候,就是完完全全通暢流利的表達了。剛2歲的時候回老家過年,見到的人都說比很多3歲的孩子說話還流利。3歲多一點,去幼兒園參加面談(面試),老師都驚嘆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也太強了,詞匯量太豐富了,完全可以和幼兒園畢業的孩子相比了。
其實,從若蘭1歲半左右,進入“語言爆發期”,我就發現了,若蘭在語言發育這一塊,不但沒有任何問題,而且是明顯的優于大部分同齡的孩子的。以致于很多只聽我說,沒有親眼見到的人,總覺得我太夸大其詞了。而那些親眼見到的人,無不驚嘆若蘭的語言表達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可是,在若蘭進入語言爆發期之前,我即便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了解,還是焦慮過。而事實證明,我的焦慮完全是多余的、無用的。
當然啦,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至少是因為我當時焦慮、著急,才會把自己變成話癆,每天不停的在孩子跟前說個不停,讓孩子有了足夠的積累,才能在進入語言爆發期之后,真的“爆發”了。
??遇事兒別慌,成長是動態的,困難是暫時的。
不知道大部分的新手爸媽都對孩子早點開口說話這事有執念,而且還都喜歡相互比較。這不,我妹妹家的孩子,我的小外甥,現在1歲8個月了。前幾天妹妹和妹夫還在嘮叨著,說若蘭這么大的時候,都能夠非常流利的說完整的句子了,而辰辰(外甥的小名)還只會叫爸爸媽媽,連姐姐都叫的含含糊糊的。我說男孩子一般普遍比女孩子語言發育要晚一點,不要著急,但他們就是急的不得了。
就在三四天前,若蘭在逗弟弟玩的時候,小外甥突然就“開竅”了,不但清晰的叫出了“姐姐”,還說出了“球球”、“車車”(他想表達的是:姐姐,不玩皮球了,要玩遙控車)。最后我們走的時候,小外甥一邊揮手,一邊說出了“姐姐,再見”。
這一下可把妹妹和妹夫給高興壞了。他們覺得是若蘭教會了小外甥說話(前陣子,他們在教小外甥雙腳跳,也一直學不會,然后若蘭教了一會,就會了,所以他們一致認為是小孩子和小孩子之間有特殊的溝通方式,比大人教得好)。這兩天若蘭剛好也放寒假了,他們干脆天天帶著小外甥來和若蘭玩。
這兩天小外甥的說話水平也是突飛猛進,已經能夠連續蹦出兩三個單詞,組成5個字以內的短句子了。妹妹和妹夫都覺得若蘭功不可沒,又要請若蘭吃大餐,又要帶若蘭出去玩。
其實,哪里是若蘭教得有多好,只不過是小孩子都比較喜歡模仿,而且小外甥這兩天剛好進入了語言爆發期罷了。
??摒棄“無用的焦慮”,耐心守望,靜待花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新手父母們相當一部分焦慮,是因為對生命本身所蘊含的能量和能力不了解也不信任,所帶來的。生命其實非常智慧與強大,生長發育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家長越想插手,反而越感到焦慮。家長的那些“無用的焦慮”,不但幫不了孩子,還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與其這樣,不如跟著孩子的節奏,相信生命的力量。認真陪伴,然后靜待花開就好。
這年頭,當媽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處在這個動不動就會有各種各樣焦慮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解決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多學習,多思考。孩子的大部分問題都是短暫的,只有我們不太過在意,孩子才會更快度過這個階段。
在教育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它像一盞明燈,指引著家長們的方向:每一個小孩都是一粒種子,只是每個孩子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 卻需要漫長的等待。如果你家娃總不開花,那她可能是棵大樹啊!
很多時候,人們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達成目的,讓種子迅速發芽、生長、開花,教育因此變成了一種追逐。而真正的教育是守望成長的過程,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享受每一個安然的等待,才是生命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