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在紅山六九七九曬了半個小時太陽,然后走到覔書店,繼續(xù)看前天沒看完的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用故事的形式描寫了心理咨詢的整個過程,也提到了抑郁產(chǎn)生的原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兒童適應狀態(tài)形成的過程等等。比起專業(yè)的理論書籍,非常適合大眾閱讀,相對易懂。
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的憤怒無法發(fā)泄,也會轉(zhuǎn)變成內(nèi)疚,其實就是自我攻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人們會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兒童行為的形成,一方面是基因遺傳,另一方面就是父母的潛移默化影響。
兒童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面對無法反抗的行為,會衍生出自己的行為,所以當年看到孩子拖延、拖拉、厭煩生悶氣,其實是他們在對抗,也是他們自我保護的防御機制。這種行為會持續(xù)到成年。
我們現(xiàn)在一切情緒,都是自己選擇的,不是別人強加的。雖然人們常常抱怨,要不是誰誰誰那么說那么做,我怎么會這么生氣這么郁悶?這是典型的情緒化表現(xiàn),并非理性自我的表現(xiàn),而本質(zhì)上,這是自己的選擇。但是,大部分人往往不會接受這是自我選擇。
書看了80頁,剩下的改天再看。外面天氣晴朗,繼續(xù)出去曬太陽!
晚上我在思考,人們被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煩惱著,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切物質(zhì)或精神的東西,都不應該成為人生每個階段的執(zhí)念,因為人們到死亡那一刻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都不重要,真的一點也不重要。只不過當下,我們可能會為之癡迷,一旦開悟,你會感覺,人這一生,只要珍惜當下經(jīng)歷的一切就好。大可不必為了一時所面臨的問題而糾結(jié),日子照樣過,生活照樣繼續(xù),一步步走下去就好。把所有的一切都當成演戲,自己扮演各種角色。
既然整個人生都是一場戲,演好或演壞沒有任何關(guān)系,只要自己內(nèi)心自洽。演砸了就砸了,只要我不痛苦,那就不是事;演好了可以一時得意,但也不必天天掛在嘴上。關(guān)鍵是內(nèi)心的平靜和喜悅,這里的喜悅并不是純粹的開心、高興,而是精神上的不糾結(jié),無執(zhí)念,不刻意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