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升溫的電影暑期檔殺出一匹黑馬。影片《長安的荔枝》上映6天斬獲3億票房,反響熱烈,口碑出圈,有望進一步激發大眾觀影熱情。
大眾對《長安的荔枝》并不陌生。故事原著是馬伯庸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大唐年間,長安小吏李善德被迫接下從嶺南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的“不可能任務”,歷經艱險最終完成使命的故事。今年7月,同名電視劇熱播,還引發了關于農產品運輸的熱烈討論。前有小說暢銷,后有劇集熱播,大銀幕上的這顆“荔枝”靠什么給大眾帶來新鮮感呢?
對歷史題材的創新表達是激發大眾共鳴的關鍵。原著作者善于從大時代、小人物、深切口審視歷史,電影創作則在原著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將“畫大餅”“踢皮球”等現代職場熱梗與歷史文化進行混搭。“歷史性”與“當代性”相結合,成功引發觀眾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鳴。
真誠創作、精益求精才能贏得口碑和市場。原著中,作者深入研究唐朝物流技術,探尋荔枝運輸路線,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推敲。電影創作延續了原著的嚴謹態度,劇組跨越多個城市還原盛唐風貌,運輸路線嚴格參照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邀請非遺專家復原“荔枝紅”染纈工藝,參照敦煌壁畫打造妝容,近乎“考古級”的細節控,讓觀眾獲得更加豐富的觀影體驗。
《長安的荔枝》又紅了,為影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了生動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富礦,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資源值得深入挖掘。近年來,古裝影視作品接連出圈,在贏得市場認可的同時,帶動文創、文博、文旅持續火熱,這背后體現年輕人對歷史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文化產業要緊緊圍繞受眾需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與時俱進,貫通古今,創作出更多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
文學是影視創作的活水源泉。《人世間》《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引發全民追看的現象級作品,其成功無不是建立在文學大廈之上。影視作品要善于從浩瀚的文學寶庫中汲取養分,不斷推出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兼備的高峰之作。
文化產品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從《長安十二時辰》點燃西安旅游熱潮,到《古董局中局》衍生出互動劇、桌游、解謎書等十余種形態,再到《長安的荔枝》形成影視、文旅、實體經濟聯動,事實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融入新的時代生活,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要加強文化IP的系統化運營,打破產業邊界,延長產業鏈條,催生更多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讓更多好IP在融合創新中實現價值裂變,釋放乘數效應,最終成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符號。(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