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3、射覆
(西漢 馬王堆漢墓出土博具)
射覆,是漢代酒令文化中的猜物游戲。就是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里面是什么東西,猜不中罰酒,猜中有賞。《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顏師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
射覆最初帶有占卜的性質,很多占卜名家都善于此道,比如東方朔,三國時管輅、晉郭璞等。不過具體如何占卜沒有詳細記載,已經失傳。不過,以筆者臆測,應該有提醒的語言文字之類,否則就過于玄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射覆到了后代,逐漸演變成酒令文化的猜字謎和謎語,這是確鑿無誤地。
4、藏鉤
(大英博物館藏東漢六博釉陶俑)
藏鉤,又叫藏彄(kōu)之戲,酒令的一種,是漢宮中極流行的近似于射覆的一項游戲。東漢辛氏撰著的地方志書《三秦記》記載藏鉤游戲源自漢武帝鉤弋夫人,據說其生下來兩手攥拳,從不伸開。漢武帝路過河間使其雙手伸展,手中現一鉤。武帝娶她回宮,號“鉤弋夫人”又稱“拳夫人”。當時的女人紛紛仿效鉤弋夫人,攥緊雙拳,人們稱這種姿態為“藏鉤”,后來就演變成酒令游戲。
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了玩法:“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較勝負”。參加的人較多,分為兩曹,即兩組。如果人數為偶數,所分的兩組人數相等,互相對峙;如果是奇數,就讓一人作為游戲依附者;她可以隨意依附這組或那組,稱為“飛鳥”。游戲時,一組人暗暗將一小鉤(如玉鉤、銀鉤)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由對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為勝。
藏鉤由于男女混雜,分曹對猜,“握手無罰,目眙不禁”。趣味性強,不像后代那樣男女設防,因而在漢唐時期非常流行。正如唐代李商隱的《無題》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后來也稱“分曹射覆”,為當時酒令文化中最受歡迎的游戲之一。
5、錢令(意錢)
錢令,也叫酒令錢、意錢,是起源于漢代的一種酒令游戲,具體玩法已經失傳,史料記載很少。《后漢書·梁冀傳》有:"(梁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其中“意錢”古人認為是博弈賭博的博戲,筆者猜測應是酒令錢的游戲。唐代李賢注引南朝(宋)何承天的《纂文》:"詭億,一曰射意,一曰射數,皆攤錢也。"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夫人竇綰墓酒令錢 記數錢)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夫人竇綰墓酒令錢 意錢)
因為從現今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意錢為酒令錢比較恰當。諸如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夫人竇綰墓中,就出土了一套四十枚的酒令錢(如圖)。其中有20枚記數錢中,缺了“第三”,多了一枚“第十九”;另20枚上面鑄有陽文韻語,其中三字者為19枚,四字者為1枚(如圖)。
有人根據其韻腳和文義加以整理出上面所有文字。為:“圣主佐,得佳士,常毋茍,驕次已,五谷成,府庫實,珠玉行,金錢施,貴富壽,壽毋病,萬民番,天下安,起行酒,樂無憂,飲其加,樂乃始,飲酒歌,自飲止,畏妻鄙,壽夫王母”。
(畏妻鄙)
(壽夫王母)
(驕次己)
另外陸續還有網友曬出一些單枚漢代酒令錢。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就是計數,一種是酒令辭。因而這些酒令錢和宴飲文化極大相關,以飲酒助興為主。至于說“意錢”是博弈賭局,應是骰子之類,似乎和錢拉不上關系。當然,也有人稱之為“宮中行樂錢”,是專門為宮廷鑄造的,然而由于出土文物少,歷史記載缺失,因而這點有待專業人士研究論證。
6、博煢(qióng)
(秦始皇陵墓偏殿出土的14面石制煢)
博煢,就是現代骰子的最初雛形,是酒令文化游戲的一種輔助工具。《說文》:“煢,回飛也。鳥回轉疾飛曰煢”。博煢:指擲子則回轉來確定棋局的步數或結果。考古發現最早的煢是在秦始皇陵墓偏殿出土的14面石制煢(如圖),每面都刻有一個字,其中一面刻有“驕 ”,一面刻有“男妻”(聯想到酒令錢,似乎“妻畏”更妥帖),而另外12面則依次刻有數字一到十二。
(漢代十八面行酒令青銅骰子)
另外在馬王堆3號西漢墓、江陵鳳凰山10號墓及臨淄西漢齊王墓等都出土了博煢,其胎質有木胎漆煢、空心錯銀鏤孔銅煢和石制煢等。從目前發現來看,漢代的煢皆為18面體,其中16面上刻著數字,另在相對的兩面刻“驕”和“妻畏”二字之類。“驕”指驕棋,亦為梟棋。“妻畏”為驕的反義詞,意不利棋步。
7、歌詠起舞
歌詠起舞是漢代宴飲文化常見助興形式,源自先秦宮廷宴飲文化的祝酒辭。酒可以激發思興,使人引吭高歌,因而“對酒當歌”、“放歌縱酒”。先秦的祝酒辭相對比較自由隨意,不太講究押韻,比如上文的秦簡酒令,到了漢代比較重視韻腳。
諸如《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回歸故里,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載歌載舞,漢代宮廷飲酒多有舞蹈佐興,諸如四川的新津、成都和彭縣,河南新野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都有飲酒跳舞的圖案(如圖)。不過,在漢代歌詠起舞只是烘托宴飲氣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酒令之一,直到后代才逐漸形成了酒令文化之雅令。
三、小結
從以上可知,漢代由于經濟文化繁榮,因而酒令文化大發展。不但延續了先秦的投壺、博弈、骰子、祝酒辭等形式,而且推陳出新,演繹出了六博、樗蒲、藏鉤、射覆、錢令(意錢)、博煢、歌賦等酒令,極大地豐富了酒令文化,為后世酒令演繹演變打下基礎。限于篇幅,關于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等酒令文化,我們下文詳談。
(漢 錯金銀鑲嵌銅骰子 河北省博物館藏)
(未完待續)
2022/2/17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史記·世家·齊悼惠王世家》西漢 司馬遷編撰
《史記·列傳·劉敬叔孫通轉》西漢 司馬遷編撰
《史記·列傳·滑稽列傳》西漢 司馬遷編撰
《漢書·東方朔傳》東漢 班固編撰
《后漢書·梁冀傳》南朝(宋)范曄編撰
《風土記》西晉 周處撰著
《荊楚歲時記》南北朝 梁宗懔撰
《晉書·陶侃傳》唐 房玄齡等人編撰
《演繁露·六》宋 程大昌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