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局面為三國鼎立,南北對峙。其間三十多個大小王朝交替興亡,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就政治而言,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就經濟而言,北方遭到破壞,南方得到開發,南北經濟開始平衡。就民族而言,游牧內遷,“衣冠南渡”,民族大融合成為主流。就文化而言,繼續延續漢代儒家正統思想,同時道家和佛教開始隆盛,儒釋道三教逐步融合。
其中,就農業而言,雖然戰亂頻繁,不過農業科技得以迅猛發展。耕作工具和技術得到很大提高,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單位產出。而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得釀酒原料大為增加,并且釀酒技術也不斷提高,從而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酒文化得以迅猛發展,而酒令文化除了延續漢代傳統,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形勢和變化。
一、漢代的榷酒制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稅酒制度
先秦之前,由于農業相對落后,釀酒技術由專門的官員(酒正、酒人)掌握。民間沒有財力也沒有技術釀酒,宴飲文化主要流行在封建君主和諸侯貴族之中。漢代雖然經濟繁榮,然而最初對于酒的釀造和飲用進行嚴格管制,并下令實行榷酤制度(也叫酒榷,即酒類專賣),禁止民間飲酒,直到后來才開始逐漸放開。
這主要是因為釀酒利潤豐厚。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hóng),漿千甔(dān)……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私人釀酒經商可以和千乘之家相比,可見利潤之大。為了獨占酒利,增加財源,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朝廷實行酒榷制度,不許私人自由釀酤。
創始者為漢武帝的顧命大臣之一桑弘羊。《漢書·霍光傳》記載:“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又《鹽鐵論·卷二·憂邊第十二》:“故少府令丞請建酒榷,以贍邊,給戰士,拯救民于難也。”然而在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榷酒酤制度在鹽鐵會議上遭到反對,遂被取消,改征酒稅。王莽時恢復。東漢再行稅酒政策。
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間或實行專賣,但基本上是對酒征稅。三國時期,由于連年災荒,百姓頻遭兵燹戰亂。為了富民,魏蜀吳都實行榷酒制度。如裴松之注引《三國志魏書 卷十二》記載“太祖制酒禁”,遭到孔融反對。《三國志·蜀書·簡雍傳》載:“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三國志·吳書·顧雍傳》:“(吳)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
西晉對酒基本上實行禁酒和榷酒制,一般在改元和特殊節日才允許喝酒。諸如《晉書·帝紀·第三章》:“乙酉(280年)大赦,改元,大酺五日,恤孤老困窮”。《晉書·帝紀·第四章》:“甲子,立皇后羊氏,大赦,大酺三日。”等等。
東晉衣冠南渡,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手中掌握大量糧食。因而朝廷改榷酒為稅酒,但每逢災年政府仍要實行酒禁。如《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八年十二月,開酒禁。”《晉書安帝紀》:“隆安五年,是歲,饑,禁酒。義熙三年,除酒禁。”
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的酒禁比較徹底。《晉書·卷一百零五·載記第五·石勒下》:“以百姓始復業,資儲未豐,重制禁釀,郊祀宗廟皆以醴酒,行之數年,無復釀者”。
北魏統一后,酒政比較寬松,不過也有禁酒。《魏書·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罰七》記:“太宗四年(458年),始設酒禁,是時年谷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王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釀、沽、飲皆斬之”。然而到獻文帝即位(466年)又重開酒禁。
北齊北周時期也同樣是時禁時開,并不長久,總體是災年一般禁酒。南朝宋齊梁陳朝代,多數時候政府實行的是以稅酒為主、禁酒為輔的政策。一般情況下,都是開放酒禁,在災年頒布禁酒令,不久就成為形式,這里就不贅述。
二、飲酒之風從貴族走向民間的三個原因
先秦釀酒為宮廷掌握,舉行宴飲也是在君主帝王以及諸侯貴族之間。民間沒有財力也沒有技術釀酒,因而飲酒基本上是貴族的享受。漢代實行榷酒制度和稅酒制度,不過,對于民間飲酒管制最初還是比較嚴格。據《漢書·文帝紀》中注曰:“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只有在特殊節日或者朝廷頒布命令時,才可以飲酒。
漢宣帝時期逐漸放開。《漢書·紀·宣帝紀》記載漢宣帝于五鳳二年(前56年)秋八月下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詩》不云乎:‘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勿行苛政。”從此開始民間婚嫁可以備酒待客,于是飲酒之風開始從貴族向民間擴散。
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各朝代都有禁酒時期,不過很快就會解禁。要么禁酒成為形式,民間飲酒成風。
原因有三,第一是釀酒技術提高,數量增多。諸如北魏末年(約公元533年~544年)農學家賈思勰的著作《齊民要術·卷七》中,總結性地記述了當時制曲釀酒技術經驗和原理,諸如記載了4大類10種制曲方法。過了一千五百多年,如今大多數白酒企業依然在采用這些方法釀酒制曲。
可笑的是,如今某知名酒企故弄玄虛,拾古人牙慧。為了營銷,胡說什么“國家保密配方”(事實證明從未有過)!真是讓人笑掉大牙。行內人都知道,如今白酒采用的釀造方式,都是古代釀造制曲工藝的適當改進。沒有什么秘密可言,真正改變的只是提純工藝而已。可悲的是竟然被某些酒企利用,到處喧囂,以訛傳訛,也是當下營銷伎倆之一吧。當然,這是題外話。
第二個原因,酒類豐富,適合各種人群口味。諸如《齊民要術》記錄了河東頤白酒、桑落酒、九醞酒、春酒、夏封清酒、夏雞鳴酒、黍米酒、秫米酒、糯米酒、粱米酒、粟米酒、粟米爐酒、白醪、黍米法酒、秫米法酒、當粱法酒等等多種酒的制作方法。而北魏楊銜之的《洛陽伽藍記·卷四》則記載了當時最著名的為山西河東劉百墮酒(又名擒奸酒)等。
同時,由于和西域交流的增多,葡萄酒被引入中原。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五·服食》:“西域有蒲萄酒,積年不敗,彼俗云:‘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晉書·載記第二十二·呂光載記》也稱胡人:“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經十年不敗”。“蒲桃”即葡萄,又稱“葡陶”,釀制葡萄酒工藝則在兩晉時期就傳入中原,極大地豐富了酒的品種。
第三個原因,是由于玄學的盛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生死無常;傳統儒家主導地位受到挑戰,不少文士們為了安身立命,或者不愿和統治者合作,轉而醉心于形而上的老莊玄學,也叫“清談”。
再加上佛教傳入后,相互爭鳴。儒釋道碰撞之下,坐而論道之風隆盛。而當時的名士無外乎都愛飲酒,諸如竹林七賢、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究其原因,或者借酒澆愁,或者借酒放縱,或者逃避現實,或者崇尚飄逸,有的甚至嗜酒如命,因而上行下效,久之成風,于是民間飲酒隨之風行。
(未完待續)
2022/2/21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史記》西漢 司馬遷編撰
《鹽鐵論》西漢 桓寬整理
《漢書》東漢 班固編撰
《三國志》西晉 陳壽編編撰
《齊民要術》北魏 賈思勰撰著
《洛陽伽藍記》東魏 楊炫之撰著
《世說新語》南朝 宋 劉義慶編撰
《荊楚歲時記》南朝 梁 宗懔撰
《續齊諧記》南朝 梁 吳均撰著
《晉書》唐初 房玄齡等人編撰
《梁書》唐初 姚察、姚思廉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