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7 月的前兩周,理想汽車發現自家的交付量和上險量相差了 200 多輛。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番調查發現,原來這 200 多輛車是被別人“出口”了:
因為理想目前根本就沒有海外業務。這些新車是被私人買下來后,不用上路,直接以二手車的名義,倒手賣到了中東、中亞等海外地區。
你可能聽說過,這種把新車當成二手車轉賣到海外的做法,叫做“平行出口”。
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生意,是因為中國車的性價比太高,一些外國消費者即使加價、還沒有售后,也愿意買中國車。
在整個 2023 年,中國出口了 491 萬輛新車,超過日本,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車出口量相比 22 年直接翻倍,達到了 120.3 萬輛,哪怕扣除掉 30 多萬輛在上海生產的特斯拉,也還剩 80 萬輛。
正如馬斯克所說的那樣, “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電動車企能摧毀世界上大多數競爭對手”。
emm......那你 flag 都立成這樣了,怎么可能沒有貿易壁壘呢?這最終會重塑中國汽車的出海生態。
那么,把中國車賣到全世界有哪些方式?為什么中國車的出口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出海之路才剛剛起步?
歡迎收看這一期的《車圈化簡》。
視頻版
↓↓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級好看 ↑↑
圖文版
先看我們剛才說到的“平行出口”,它屬于一種半灰色的出海方式。
而且中亞未必是這些車的終點:許多車會從通過比什凱克、阿拉木圖等中亞城市,再轉運到俄羅斯。因為俄羅斯等 5 國組成了“歐亞經濟聯盟”,這么倒一手,能比直接運往俄羅斯少交 10 個點的稅。
中國汽車在海外的最大買家之一是俄羅斯,同時俄羅斯也是平行出口最主要的目的地:在 2023 年,光是通過平行出口到俄羅斯的中國車就有 19.1 萬輛,占俄羅斯汽車銷量的 1.7%。
但通過中亞轉運來避稅的 bug ,在今年被堵上了:俄羅斯出臺新規,通過中亞平行出口到俄羅斯的車,需要補交稅費。同時不管哪里的車進口到俄羅斯,都要繳納一筆“車輛報廢稅”,從2024年10月1日起,這筆稅率將上漲70%-85%。這都意味著“平行出口“的成本暴漲,難以為繼。
當然,平行出口本來就是灰色地帶。中國車目前最重要的、正經的出海方式,是“整車出口”。
我們在視頻開頭列的這些數據,基本都是“整車出口”。它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先在國內把車造好,然后賣到全世界。
它的優勢,是能憑借中國完備的汽車產業鏈和高效的制造能力,獲得成本優勢。
但問題是,在“整車出口”的模式中,造車的技術在中國,上下游產業鏈在中國,創造出的工作崗位還在中國,賣出去車還搶占了當地車企的市場。那就......純賺外匯啊?
很顯然,沒有誰愿意把自己的市場拱手交出來。所以“整車出口”正面對著越來越高的貿易壁壘。
2024 年 10 月,歐盟最終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BEV)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比亞迪、吉利、上汽,在原本 10% 的關稅基礎上,被額外加征 17%-35.3% 不等的反補貼稅——這意味著中國在歐洲銷量最高的上汽,成本將會原地提高一半。
只有特斯拉被放過一馬,只需要交 7.8% 的關稅。
當然,如果硬扛的話,中國車企也能消化這些稅。
比如比亞迪在歐洲最暢銷的車型是 Atto 3,售價大約 3.8 萬歐元。Atto 3 在國內的對應車型其實就是元Plus,售價 15 萬人民幣左右。二者價格相差一倍還多。
上汽在歐洲最暢銷的車型是 MG4 EV,起售價能達到 2.8 萬歐元,而國內優惠后的最低售價不到 11 萬。價格同樣相差一倍還多。所以即使成本原地抬高一半,也有利潤。
不過,當然并不能就這么默默地認了,畢竟加稅會大幅蠶食中國汽車的競爭力和利潤。商務部正在努力跟歐盟磋商,有消息說取得了一些進展,我們也希望最終能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
但這還只是歐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還有更不講武德的玩家:
比如美國從 2024 年 9 月起,直接把來自中國的電車關稅加到了 100%......
不過,目前各國加稅主要針對的都是“整車進口”,還沒有涉及到車上的零件。
那如果是把車拆成一個個零件,運到海外再去組裝,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高額關稅了嗎?
這種方式,叫做“散件出口”。
更細致地說,如果把車拆解成發動機總成、底盤總成、車身總成等幾大部分,那就是“半散件出口”,SKD;如果拆成數千個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那就是“全散件”出口,CKD。
散件出口也是常見的汽車出海方式。雖然只是在當地組裝,但要把上千個零部件組裝起來并不簡單。所以哪怕是組裝廠,也能帶動當地的汽車工業發展。而且回頭來看,中國的汽車工業也曾受益于這種模式。
比如早在 1984 年,廣州汽車廠就跟日本豐田合作,以全散件進口的模式組裝過豐田的之花輕卡。之后廣汽跟豐田的合作愈發緊密,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汽車體系。
在 40 年之后的 2024 年,廣汽又在吉隆坡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海外 CKD 項目。只是這一次,中國廠商成為了提供技術和就業崗位的那一方。
近年來不少中國車企,都在東南亞地區以 CKD的形式邁出了出海的步伐。
甚至在歐洲也有布局:比如這款掛著“SportEquipe”的車,其實就是國內的瑞虎 8。它就是奇瑞跟意大利的經銷商 DR Automobiles 合作,以 CKD 的方式在意大利組裝的。
相比于車去錢回的整車出口,拼裝出口的方式能帶動當地汽車產業的發展,給當地提供就業機會,所以在關稅上不會卡的那么嚴。像歐盟的新規,就只針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新車,目前并不會對汽車零件加稅。
但這只是目前。只要是出口,就永遠無法消除貿易壁壘的風險。
所以把中國車賣到全世界,繞過貿易壁壘最終方案,不是出口,而是海外建廠,徹底本地化生產。讓中國車像麥當勞和肯德基一樣,融入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這就如同你在中國看見一輛寶馬,那它來自沈陽;看見一輛豐田,那它來自廣州;看見一輛特斯拉,那它來自上海。它們的供應商、生產線、技術團隊,銷售團隊......都是中國人,最后再賣給中國的消費者。
對于沈陽來說,你說寶馬是本地車或者外國車,都行~
所有的跨國車企和汽車強國,最終都得走本地化生產的路。
比如我們開頭提到,日本在 2023 年的汽車出口量已經被中國超越了。但日系車的主要出海方式并不是出口:
在 2023 年,日本國內的汽車產量是 900 萬輛,但海外產量卻高達 1751 萬輛,接近兩倍,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海外的日系車,并不是從日本國內出口的,而是在海外生產、銷售。
單看豐田一家,它在 1995 年的出口量,就已經不到海外銷量的一半了。這意味著豐田把自己的工廠蓋滿了地球,完成了真正的國際化布局。
不光是日本,德國大眾、寶馬、奔馳御三家的本土產量是 369 萬輛,海外產量高達 1001 萬輛;美國御三家通用、福特、特斯拉的海外產量 746 萬輛,同樣接近本土產量的兩倍。
所有這些汽車強國,都是把自己的汽車產業鏈,摻進了全球的經濟體系中,無法剝離。
所以出口量世界第一,并不是出海的巔峰,只是下個篇章的開始。在這方面,中國車企已經起步,但也才剛剛起步:奇瑞、比亞迪、長城、上汽......過去兩年都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整車廠。
所以最后,我們還可以再引用一句馬斯克,他說“未來全球的十大車企,會是特斯拉和 9家中國車企”。如果真有這一天,那中國的汽車工廠不能只在中國,而要遍布全球。
下期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