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奮斗正當時。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廣大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道《搶占科技制高點》。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下一代北斗系統將擁有哪些新的硬核本領。
仰望蒼穹,從北斗七星定向到北斗衛星導航,我們見證了古代人類智慧與現代科技力量的完美融合。根據2024年底發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2025年我國將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關鍵技術攻關,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建設。新的一年,科研團隊究竟在進行哪些核心技術攻關,下一代北斗系統又將擁有哪些新的硬核本領?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對2024年剛剛發射組網的北斗三號的兩顆收官星進行在軌監測。
北斗三號衛星星座由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三種組成。最新發射的兩顆北斗三號收官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入網工作后,將進一步提升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靠性及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性能,在支撐北斗系統穩定運行和北斗規模應用的同時,將為下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升級進行相關試驗。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讓北斗閃耀蒼穹
北斗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的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也是全國400多家單位、30多萬名科研人員集智攻關的重大成果。數十年來,時間頻率系統、星間鏈路技術、航天處理器等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一個個科技制高點的搶占,讓北斗系統閃耀蒼穹,并真正走進我們的生產生活。
時間頻率系統被稱為北斗系統的“心臟”,為地面運控系統提供基準時頻信號。從北斗一號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制的時間頻率系統一直為北斗系統提供連續、穩定的時間頻率信號,形成了北斗時。在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調試新型的氫原子鐘,這也是時間頻率系統的核心設備,其性能指標直接決定著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
從最開始買其他國家的原子鐘,到自主研制銣(ru二聲)原子鐘,再到更高精度的氫原子鐘,北斗系統的“心臟”越來越強勁。林寶軍總師介紹,雖然科研團隊已經在研究比氫原子鐘精度更高的新型原子鐘,但是第一臺氫原子鐘上天的過程卻還歷歷在目。
航天領域有條不成文規定,衛星采用新技術的比例一般不超過30%。然而,這個大膽創新的團隊,卻讓北斗三號首發星的新技術超過了70%。此外,北斗三號研制團隊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衛星自主診斷、隔離和修復,新的用戶需求也可在北斗三號衛星上直接賦能;研制團隊首創的星間鏈路技術,使衛星測控覆蓋率從30%提高到100%,即使在地面站不足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全球導航精度;國產龍芯抗輻照芯片的使用,則填補了國產航天處理器空白,使核心器部件真正實現自主可控,讓北斗有了中國芯。
我國將建設
北斗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根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未來在確保北斗三號系統穩定運行基礎上,我國將建設技術更先進、功能更強大、服務更優質的下一代北斗系統。
這是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首席總設計師林寶軍寫的一首詞《滿江紅·北斗三號收官星》,記錄了北斗三號建設的關鍵節點,也梳理了北斗30年的發展脈絡。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35年前發展規劃》指出,下一代北斗系統將以“精準可信、隨遇接入、智能化、網絡化、柔性化”為代際特征,提供覆蓋地表開闊空間及近地空間的米級至分米級實時高精度、高完好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關鍵技術攻關;2027年左右發射3顆先導試驗衛星,開展下一代新技術體制試驗;2029年左右開始發射下一代北斗系統組網衛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統建設。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責任編輯:宋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