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理標志大篷車
該文2024年發表在CSSCI期刊《經濟地理》
第一作者:李春艷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各城市地理標志產品的空間分布情況
作為和“三農”聯系最緊密的知識產權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研究從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原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農業部官網整理出1996-2021年地理標志產品數量的地級市尺度面板數據,剖析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數量的時空演變規律。本研究所涉及地區均為地級及以上地區,共包含266個城市,其中地理標志產品數量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https://www.cnipa.gov.cn/)和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查詢系統(http://www.0755axecom.com.cn/)。通過統計各部門數據發現,1996年1月—2021年12月底,4個部門申請到的地理標志產品共計10065個,對這10065個地理標志剔除重復值后最終得到地理標志總數為8849個。
為了便于剖析地理標志產品數量的時空演變規律,本研究結合中國經濟規劃的周期性特點,將數據按5年一個周期測算各城市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并就此展開討論。圖中顯示,在5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空間分布格局變化明顯。中國各城市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在經歷了分散分布——明顯聚集——城市差距擴大——形成核心聚集區的歷程后整體上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空間格局。
1996-2000年,全國地理標志產品總量僅為11,大西北經濟區最早開始實施地理標志保護。2000-2005年,各城市地理標志產品開始逐步發展,數量最多的地區分別為阿克蘇地區、臺州市和北京市。2006-2010年,各城市地理標志進一步發展,數量越多,城市顏色越深。全國地理標志擁有量排名前4的城市分別為青島市、重慶市、煙臺市和寧波市。2011-2015年,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出現顯著的空間集聚現象,城市間數量差距拉大。地理標志產品擁有量超過30的城市有13個,排名前4的分別為重慶市、濰坊市、漳州市、濟寧市。2016-2021年間,地理標志核心區完成了由西北向東南的動態轉移,并形成了以大西南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密集聚集地帶。
注:基于自然資源部標準地圖服務網站GS(2023)2767號標準地圖制作,底圖邊界無修改。
中國266個城市地理標志的空間分布情況
內容來源:
李春艷, 廖凱誠, 姜磊. 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的區域差異分解及空間收斂性[J]. 經濟地理, 2024, 44 (07): 186-19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