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產黨和國民黨誕生之前,社會上還有一些部隊,他們是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那就是軍閥。
軍閥名義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實際上他們主要在自己的地區活動,介于他們的思想無法進步,依舊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
而在所有軍閥中,東北軍的前身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就是典型的代表,當年的張作霖被稱為“東北王”。
只不過后來隨著國民黨的建立,東北軍于1929年被蔣介石改編為“東北軍”,由張學良統轄,大約三十萬人。
后來日本人打進東北,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后來張學良因西安事變被關押,“東北軍”后來開始抗日。
其實在抗日戰爭打響后,無論是人民還是軍隊,紛紛加入到抗日隊伍中,其中就包括這些軍閥部隊。
其實在此之前,眾多地方的軍閥都是有矛盾的,大部分是因為爭奪資源問題,但當時他們能拋開個人恩怨,選擇一致對外,可見這個決定的正確性。
在這些軍閥中,比較出名的有云南省主席龍云、四川的劉湘、廣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以及西北軍。
其中李宗仁和白崇禧和蔣介石非常不合,一度爆發戰爭,但在國家存亡時刻,他們選擇遵從蔣介石的指揮。
然而在抗日浪潮中,總有一些人比較特殊,也就是說,當年并非所有地方軍閥都參與保家衛國,就算手握重兵也不愿出戰。
第一位是被稱為“西康王”的劉文輝,西康當時是一個省份,相當于今天的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區,劉文輝是這里的大軍閥。
這里說到了四川,四川軍閥劉湘是劉文輝的侄子,二人曾爭奪“四川王”,后來劉湘成功了,劉文輝退守到西康地區,這里比較貧困。
抗日戰爭爆發后,劉湘積極抗日,甚至川軍成為了主要抗日力量,戰后也受到了人民的贊賞,而劉文輝卻始終沒有出兵的計劃 。
在抗日戰爭期間,劉文輝依舊在想他的“四川王”,后來在輿論的影響下,他僅捐50萬大洋來支持抗日,這成了他一生的污點。
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起義,后來在新中國擔任了一些職務,1976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其次就是“新疆王”盛世才,想必很多人對他都有所了解,他不出兵的原因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只想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民國時期,盛世才就已經有了“新疆王”的稱號,統治期間確實推動了多項建設,為新疆作出一定貢獻。
但在抗日戰爭期間,盛世才表現出了消極態度,當中央請求他出手幫助的時候,他以新疆交通不便拒絕了。
值得一提的是,盛世才有超過20萬裝備精良的部隊,在眾軍閥中兵力排名第二,完全有能力走上抗日的戰場,但他最終選擇了中立。
不過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盛世才的晚年過得很辛苦,他跟蔣介石跑到臺灣后,在臺灣的眾多受過其害的人沒有放過他。
為了避免自己哪天被暗殺,盛世才嚇壞了,后來改名隱居民間,1970年7月13日病死于臺北,終年75歲,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