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民俗——年的由來
據說,遠在上古時代,野獸多得不得了,漫山遍野,都是野獸的蹤跡。那個時代的人類,雖然沒有現代人那樣聰明,可是他們卻個個英勇非凡,無論那種兇猛的野獸,他們都有方法克服它,防制它們來侵犯人類。原始人的生活是非常簡單的,一天到晚,出去狩獵,獲取獸皮披在身上御寒,獵得禽獸,割肉充饑,倒也過得非常愉快安適。那時在大草原上,有一個村落,大約有數百戶人家,他們的生活和其他的原始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熙熙攘攘,過著平安的生活。不料有一個寒冬的夜里,那個大草原上突然來了一種野獸,在天寒月黑之夜,竟把那村里的居民傷害很多,等到其余的村民發覺有野獸來侵襲村民,大家都起來捕捉野獸,而那野獸卻已逃得無影無蹤,村民在事后查看被那野獸侵害的情形,發覺被害的人數是非常之多,而被害的情形又非常之慘,大家便斷定運一定是一種又兇猛又殘忍的野獸,他們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發現過。他們一邊料理死者的喪葬,一邊吩咐大家互相警戒防備,以防那種野獸再次來侵襲。
這樣每天提心吊膽地等著,等了有三百六十五天,那種野獸又來了, 因為他們等了日久之后,對于戒備工作也松懈下來,那野獸出其不意地重復傷害人,使村民又遭遇到很多的死傷。從此以后,每隔三百六十五天,那種野獸就光臨人間一次,每次來一定殺死了很多人,因此,人們對于那種野獸都成到異常可怕,又想到那野獸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來一次,恰巧是,整整的一年,于是便把那種野獸之為「年」,一到三百六十五天到頭的一天,稱之為「過年關」,要過這「年關」,大家都是非常恐慌的。當時大家想辦法要避免「年」的侵害,于是召集村民在一起,商議一個妥當的辦法,有一個上了年紀的村民向大眾說:『我年紀已經很大了,也過了好幾個『年關」,不過每次過年,總要犧牲了很多人,我們雖然僥幸沒有被一年』吃掉,可是為了要避免「年」的再來,讓大家好安安穩穩地渡過「年關」,一定要想一個萬全之策,使「年』不敢再來,我想,「年」是在每個大除夕的夜間才出來的,我們只要在那天夜里,都在家里,不出大門,將屋門緊閉,在屋門外面,放著弓箭刀槍,「年」要是來了,看到那些弓箭刀槍,一定就會害怕,不敢再沖撞進來了。
同時我們不論男女老小,大家不許睡覺,小心謹慎地等候著,只要等到天色大亮,「年」就不再來了,大家也可以平平安安地過三百六十五天了。大家聽了那個老年人的話,都認為非常滿意,只要同心協力,不眠不休,謹慎戒備,那怕「年」多么兇狠,也是不怕他的。但是轉念一想,「年」既然要下山吃人,到了村里,見家家戒備,戶戶小心,它勢必無隙可乘,豈肯餓著肚皮空跑一趟。于是大家又愁眉苦臉,想著對策,果然又有一個人想出一個辦法,他說「年」來了!不過是因為肚子餓才吃人,我們不妨每家都備些魚肉雞鴨牛羊,放在家里,要是「年」來了,就把這些東西拋給它吃,讓它吃個飽,它吃飽了肚子,便不會再吃人了。何況,我們要是躲在屋子里,不再外出打獵捕魚,自己也要沒得吃,能多備些食物,非但可以應付「年」的需要,而且還可以供自己果腹。大家聽了他的話認為很有道理,于是便決定照著辦理。同時他們又四處調査打聽,知道「年」最怕的是響聲、紅色和火光。因此一到大除夕,家家戶戶,門上貼著紅紙,堂上點著「守歲燭」,關門之前,門前用麥秸或稻柴燒著火把,家里安排著很多的牛羊雞鴨等食品,等到關門之后,一家大小,通宵達旦不去睡覺,大家敲著羅鼓響徹屋外,此起彼和,不停不休。一直到天色大家才敢開門出來探視,知道那一天「年」果真沒有來,村里的大大小小,都安然無恙,彼此相見,都喜形于色,大家拱手道喜,嘴里說著「恭喜」!「拜年』!這意思就是說:『恭喜你沒有被「年」吃掉!』,大家都是高高興興地快樂非凡,什么事也不做,狂歡了好幾天,認為「年關』已過,艱日安度,大家又可以平安地再過三百六十五天了。
從此以后,那種野獸「年」便一直沒有出來過,人類也再沒有遭受它的侵害。據說,它在大除夕出來的時候,只見東也紅色,西也火光,左是鑼聲,右有弓箭,早嚇得魂不附體!狼狽而遁,一連嚇了幾年,早就把它餓死,再也不能出來害人了。可是人類一想到「年』的兇狠,還是要談虎色變的,所以每到大除夕,還是依舊戒備著,以防它再來,貼紅色,燒火把,敲鑼鼓吃魚肉,都是一仍其舊,不敢缺少一樣。不過后來因為時代變遷,這許多風俗也有演變,貼紅紙認為不好看,于是在紅紙上寫了許多字,便是后來的「春聯」。弓箭刀槍搬出搬進也很麻煩,而且也不是每家能有的,便用白粉在地上畫著作為代表,所以直到現在,鄉間農家的大門前,在大除夕一定要用石灰畫著弓箭的形象,寓意驅邪除災,如像點「守歲燭」,到現在還是有人用的,中過人對于紅色認為是吉祥,光亮認為是興旺,所以一直到現在,大家還是沿用不廢。這雖然是一種民間的傳說,但仔細想想,和現實生活的過年對照一下,卻也覺得非常有意義的。
牛占亞,洛陽河洛文化研究學者,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三門峽社科聯專家,三門峽高技能人才,三門峽第四屆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資格,副高職稱,大學講師,三門峽古村落研究主要參與者,三門峽姓氏文化研究會學者,三門峽湖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機電裝備現代制造服務工匠達人榮譽,獲國家授權專利19個,發表國際學術論文一篇,國內期刊論文5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