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1月1日清晨8點,結束所有“硬裝”和“軟裝”的寧揚長江大橋正式亮相通車。至此,南京過江通道家族再添一名新成員。大橋通車后,從南京龍潭最快6分鐘可到揚州儀征、半小時可達揚州主城區。
除了地上距離的拉進,寧揚兩市的地下連通也在穩步推進中。1月2日,寧揚城際鐵路(揚州段)首個明挖區間圍護樁順利封閉,標志著工程建設迎來新突破,為后續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第一條跨越長江的城際地鐵線路,寧揚城際(即南京地鐵S5號線)預計于2026年全線通車,屆時將大大增強南京、揚州兩市及沿線的通勤化交通,促進寧鎮揚一體化發展。
過去,南京都市圈內部一直有著“西熱東冷”的說法。相比都市圈西翼馬鞍山、滁州等安徽城市的積極融入,東翼的江蘇省內城市則略顯“矜持”。但近期的一系列基建成果表明,南京正在全面向東發力。而省內成員對南京的認同度,也在這過程中不斷提高。
比如去年底在揚州舉行的2024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上,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就表態,揚州作為(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有力推動者、切身受益者,將持續推進全市域、全方位、全身心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設。
而新年伊始,江蘇省發改委發布的《寧鎮揚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更是提出,建立寧鎮揚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進一步提升寧鎮揚一體化發展水平,切實當好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先行軍”。
隨著寧鎮揚一體化的持續推進,南京都市圈“西熱東冷”的情況有望扭轉變成兩翼齊飛,這進一步佐證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看法:
南京都市圈,是中國融合度最高的都市圈。
這或許也能夠解釋,為何南京都市圈會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都市圈,而且還是跨省都市圈。可以說,南京是中國城市化從2.0的城市群階段步入3.0的都市圈時代的引領者和榜樣表率。
可能有人要問了,為什么會是南京?我覺得這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南京是一座有“大哥范”的城市,甚至可以說,南京是中國最有“大哥范”的城市之一。
如果非要再找一座可以和南京媲美“大哥范”的城市,我想可能也就只有以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廣東財政、哺育粵東西北的廣州了。
02
說起中國城市里的“大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京或上海。而在某些局部區域,成都、武漢、西安等,也可算當仁不讓的“大哥”。
但要說“大哥范”,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強省會”戰略虹吸效應的爭議由來已久,需要在此處省略5000字……
與之相反,很多人認為南京是個弱勢省會。其實,作為江蘇唯一一個地跨長江南北的城市,南京本來完全有機會成為像武漢、成都那樣的強省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改開之初南京曾是長三角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78年,南京GDP34.4億,位居江蘇第一、全國第12名,高于蘇州(31.9億,15名)、南通(29.4億、17名)、杭州(28.4億、19名)和無錫(24.93億、23名)。這和今天人們習慣認知里的江蘇城市排名有很大不同。
但南京并沒有執著于維護這一“大哥”地位,更不像別的省會那樣,為了壯大自身實力拼命跑馬圈地,吞并底下縣市甚至地市。反而在1983年的蘇南大分家過程中,南京放棄了句容。
而這恰恰是“大哥范”的第一個表現:懂得顧全大局。
這點在改開初期,各地市都在拼命爭奪外部資源以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一個經常被拿來作比較的例子是,江蘇第一條修通的高速公路是滬寧高速,這條高速大大便利了蘇錫常接軌上海,助力其在省內率先崛起。而隔壁的浙江,同一時間修通的第一條高速則非滬杭高速,而是杭甬高速。以至于直到今天,嘉興的地位都很尷尬,同樣是環滬城市,經濟發展卻跟蘇錫常拉開巨大差距。
另外,像李光耀尋覓中新合作的工業園區場地時,江蘇推薦的是無錫和蘇州,而沒有南京。前不久國家在各地開展eVTOL試點,江蘇的試點機會也給了蘇州。這些都與省會南京不橫刀奪愛有關。
而“大哥范”的另一個表現則是:扛擔子。
比如,為了使蘇錫常能有更多土地用于城市開發、工業園區建設,南京扛下了蘇南第一的種糧任務,全市一半面積為限制開發區。一個新一線城市的糧食產量(99.3萬噸),居然和浙江第一產糧大市、素有“種田嘉”之稱的嘉興(100.6萬噸)相當。而面積是南京近三倍大的杭州,糧食產量卻只有57萬噸。
光是這些,南京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
03
當然,最能體現南京“大哥范”的,還是南京都市圈。
說起南京都市圈,最早可追溯到40年前。1986年,國家計委研究報告首次提出南京組織跨省經濟圈試點。同年6月,“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南京經濟區的成立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000年7月,江蘇省提出打造以省會南京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這是中國最早提出都市圈建設,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跨省共建的都市圈。之后,南京、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滁州6個城市共同編制了早期的南京都市圈規劃,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都市圈規劃。
2003年1月,江蘇省政府批準《南京都市圈規劃(2002-2020)》;2021年2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發布,南京都市圈由此成為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之所以能收獲這許多“第一”,首先跟南京自身的實力有關。
網上有種說法,南京是“三省省會”(江蘇的行政省會、安徽的經濟省會、臺灣的精神省會),也有人說是“四省省會”(云南的尋根省會)。這些說法雖然不乏調侃之味,但也可一窺南京的江湖地位,和地位背后的綜合實力。
作為全國10座擁有三位數區號的城市之一,南京的高教實力全國第三,雙一流高校數量僅次于京滬;高鐵通達重點城市的數量并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與鄭州;在“2024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位居全球城市第五,“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自然指數 全球科研城市10強
另外,南京還是中國三大電子工業基地之一,我國第一套衛星通信地球站、第一套稀路由衛星通信系統都在這里誕生。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南京的“大哥范”,周邊城市都從都市圈的發展中獲益良多。特別是安徽部分的城市,過去其經濟總量、城市排名、產業實力,跟環京、環漢、環蓉的很多三四線城市差不多。 但是這些年,靠著與南京的產業協作、園區共建,以及共享南京的高教、醫療資源,獲得了飛速發展。 像滁州、蕪湖等環寧城市,過去十年的城市排名上升了幾十位,進步幅度高居全國前五。
這是非常難得的成績,其意義甚至超過南京本身擠進前十。
要知道,論地理區位,處在京滬通道與沿江通道交匯點上的南京,相當于水運時代處于運河和長江交匯處的揚州。所不同的是,當年揚州吸引大批徽商前往,成就了自身“十里長街市井連”的繁華,而如今的南京卻反哺周邊,帶動了環寧城市的百花齊放。難怪皖南城市如此認同南京,甚至為后者掙得了一個“徽京”的雅稱。
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老話:財散而人聚,財聚而人散。南京大概是最懂這個道理的城市。
04
當前,中國城市化已全面邁入到都市圈時代。
和城市群階段各群之中要么群龍無首,要么群雄爭霸,各市之間往往競爭大于合作不同,都市圈基本都采取一個核心城市+一組衛星城的模式。這就決定了,都市圈發展的好壞,關鍵得看核心城市能否發揮帶頭大哥作用?它要求核心城市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一味攫取、虹吸腹地資源的做派,拿出大哥范,做好領頭羊。
當然,做大哥也有做大哥的好處。比如北京的“第九大菜系”,又比如上海的總部經濟。同樣的,南京在展現“大哥范”、帶發小兄弟的同時,自身也收獲頗豐,特別是實現了城市地位的不斷提升。
就拿近來陸續獲批的各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來說,在已經公布國土總規的17個省會城市中,《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第一個獲國務院批復的,時間比身為一線城市、“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廣州還早,南京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與2016年獲批的上一輪城市總規相比,南京的區域功能定位、區域鏈接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城市服務能級,以及省域、跨省域輻射帶動作用都得到了提升,城市格局徹底打開。
比如,在十三五交通規劃和上一版總規中,南京還只是全國性交通樞紐,這一次則晉級成為國際性交通樞紐。并且還收獲了“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定位。其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頭銜含金量頗高,只有南京、廣州、沈陽三個省會擁有。
南京的成功案例無疑會激勵更多頭部城市擔起責任,帶領周邊區域融合發展,這將徹底扭轉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邏輯——從四面開花、無序競爭,走向重點聚焦、協作共贏。而南京在這一轉變中所起的示范作用,大大超過南京自身GDP對全國的貢獻。
這也是我常說的,城市的地位不僅僅取決于GDP,更體現在影響力上。為什么GDP已全國第五的廣州仍是一線城市,為什么南京才是江蘇一哥,原因皆在于此。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