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縣臥佛院景區
臥佛院位于安岳縣臥佛鎮臥佛村臥佛溝,距縣城40公里,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歸并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岳石窟”。臥佛院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題記為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大規模造像刻經在唐開元年間,至南宋后逐漸衰退。
臥佛院在長約一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米的崖壁上,存留著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經,現有文物編號126個,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經15窟,現可辨清40余萬字。
臥佛院碑刻、題記、經幢、珍禽異獸數十處。造像題材多達57種。主要有:釋迦說法圖、涅槃經變、三身佛、彌勒佛、千佛、石刻佛經等。臥佛院尤以構圖奇特,立意新穎,雕工精絕的“左側臥佛”聞名于世。
臥佛院石窟和刻經,是研究我國唐宋時期經濟、文化、宗教以及書法文字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臥佛院釋迦牟尼涅槃經變像為我國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左側臥佛造像,整鋪造像依山取勢,由上、下兩組畫面構成,靠上一組表現釋迦牟尼入滅前臨終說法,釋迦牟尼居中,兩側為聽法的弟子、菩薩、天龍八部。靠下一組表現釋迦牟尼涅槃場景,釋迦牟尼雙足前為痛不欲生的密跡金剛,佛母摩耶夫人自兜率天宮而降,與釋迦牟尼臨終告別,手扶釋迦,依依不舍。
“涅槃經變”下方為南宋開鑿的十二圓覺,中央是主尊毗盧遮那,兩側菩薩各處于一拱形小龕中。其下方又有若干小型龕、像,其具體內容,還需進一步辨析。
涅槃經變像大致完成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全長23米,離地10米高,臥佛面南背北,側身橫臥于巖壁間,因崖壁低矮,無法向上、下拓展,所以釋迦身體稍顯修長,曲眉豐頰,袒胸露肌,形態端莊。頭東腳西,左脅而臥,與佛經“北首右脅臥”“枕手累雙足”相悖,獨特而神秘。雙耳裝飾華麗的耳珰,頭枕裝飾繁復的枕頭,是其重要特色。動靜平衡,寧靜、安詳的睡佛與攥拳、號啕、怒目欲裂的密跡金剛構成了寧靜美、靜態悲、動態怒的強烈對比。通過這一組石刻雕像的欣賞,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佛祖去世時的超脫,仿佛不染一塵;也能讓我們領略到佛祖眾弟子對佛的虔誠和那份尊師重教的心情。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資陽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