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濟南長清的孝堂山上,矗立著一座東漢石祠,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石筑石刻房屋建筑,它被譽為“華夏第一屋”。1961年,石祠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堂山石祠的價值,在建筑、在歷史、在雕刻、在書法……整座石祠以青石砌就,單檐懸山式屋頂再現漢代建筑之美;滿室充盈的漢畫像,宛如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漢代百科全書,鮮活再現千年前的歷史;石壁內外的題刻,則忠實記錄下了從東漢至明清的古人“彈幕”,讓這里成為一處跨越時空的“對話場”。
它的存在,是東漢孝道文化的“活化石”;石祠主人身份成謎,北魏酈道元、北齊隴東王和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各執一端;“風伯吹屋”的畫像,則暗藏著我國傳統神話體系演變的密碼……
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濟南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濟南尋寶記》,以AI技術喚醒沉睡的石祠——當“大王出行圖”的車輪重新轉動,當沉著英勇的七女躍下石橋……讓我們一同破解祠主身份之謎,探尋漢代孝文化真諦,領略石刻藝術如何從古樸走向精麗。
在濟南長清區的孝堂山上,一座由青石砌成的東漢建筑已經靜立了近兩千年。這座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的石室,堪稱中國現存最早的”硬核手辦”,其精巧而堅固的工藝至今仍令建筑學家驚嘆。
當陽光透過石隙灑在滿壁的漢畫像上,車馬儀仗、宴飲百戲的盛世圖景瞬間鮮活——但這座被稱作”郭氏墓石祠”的建筑,卻隱藏著一個持續千年的身份謎題,石祠的主人真是“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嗎?
據考證,東漢時期盛行在墓前修建祠堂,當時人們將這種石祠泛稱為”孝子堂”,而這座石祠正是建于東漢初年。到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首次在《水經注》中記載此地為”孝子堂”。
轉折發生在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這一年,隴東王胡長仁在宮廷斗爭中失敗,被貶至齊州(今濟南)做官,命人在石祠西壁刻下《隴東王感孝頌》。這位外戚將此處與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郭巨強行關聯,認定它是郭巨的墓,從此,郭氏墓的說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有意思的是,石祠所在的山的名字,也隨之更改。它原名巫山,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西境的要塞地區,《左傳·襄公十八年》記,晉攻齊,“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隨著郭巨墓的說法深入人心,這里逐漸成為當地祭祀孝子郭巨的一處香火廟宇,山名巫山也改成了孝堂山。
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李清照之夫)以縝密考證打破傳說,指出:郭巨本為河內溫縣(今河南焦作)人,而孝堂山位于濟南,兩地相距五百多公里,郭巨墓的說法,著實牽強。
那么,石祠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別急,線索就藏在石祠內的漢畫像里,下期繼續揭秘。
End
出品單位:
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濟南廣播電視臺
制作:
天下泉城人工智能研究室策劃創意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