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水鐘鳴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這是沒心情的問題。
最近這些年,每到過年,總會有好些人出來感慨,“越來越沒年味了”,哪怕今年很多地方不再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年味”好像也沒回來多少。
那是怎么回事呢?是因為大家都不注重傳統文化了?都沒有儀式感了?
當然不是。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年味”是被一點點地“卷”沒的。
為了說明白這個問題,咱首先得回溯到“年”最初的樣子:甭管“春節”具體出現在哪個朝代,反正它是被農耕文明發明出來的東西。
農耕文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只要你不是熱帶的農耕文明,你在冬天,就沒啥事干。
沒事,就要找事,找什么事呢,過年唄。
換句話說,雖然大家都說“忙年”,“忙年”,但“年”本身,其實是“閑”出來的。
人只有閑了,不用為生計奔波了,才有時間、精力和心情,去搞文化藝術上的東西。這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美食,有了春聯和煙花,有了在今天被視為繁文縟節的規矩習俗。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大家從年頭卷到年尾,很多人一直到節前最后一天,還在加班,還有些人假期里還要值班、加班,哪還有精力去搞什么大掃除,哪還有時間去置辦年貨,哪還有心情去貼福字、貼春聯?有些人連看春晚都撐不下去好吧。
就算有些人提前幾天回到老家,積累了一年的疲憊也足以讓他只想倒頭呼呼大睡,完全沒心情走親訪友、張羅過年。
何況,現在的“親友”跟過去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在農耕文明時代,親戚朋友都住得很近,平時經常走動,有點什么事,也都互相幫忙,那么趁著過年,拜訪一下,感謝一下,聯絡一下感情,以備來年繼續互相幫忙,就很有意義,也很有必要。
到了現代社會,情況完全變了。平時,親友散居各地,來往很少,互相也幫不上忙,那么逢年過節時去搞那些交際,又有什么用呢?完全是無效社交好吧。難怪很多人都會把“給親戚拜年”視為任務,甚至視為枷鎖,如果他親戚剛給他找了心儀的工作、介紹了心儀的對象,你看他會不會嫌“走親戚”是枷鎖?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人怎么能這么功利呢?走親訪友,怎么僅僅出于“有用”的目的呢?親情去哪里了?
但人本身就是功利性的動物。這個“功利”,倒不一定非得是注重經濟上的價值,如果三五親朋好友志趣相投,能給彼此提供一些情緒價值,那也很好啊。可問題是,現在的親戚,一年見不了兩回面,彼此處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圈子,連共同話題都很難找,還說什么提供情緒價值?
總之一句話:既然已經到了“各過各的、各卷各的”的階段,就不要再指望靠一個“年”來把大家揉在一起。
可是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來了:“年味”還會回來嗎?如果回不來,“過年”這件事是不是需要主動改變,以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其實“年”一直在適應新的發展階段。至于“年味”,確實很難再回來了,畢竟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越來越深地被卷進瑣碎而無意義的所謂“工作”中,很難再找回過年的閑情逸致。
只剩下一個希望:今年春晚,肯定會有不少AI元素,這玩意在很多人眼里還是個潮流噱頭,但它其實是從繁重工作中解放人類的希望。當然,這很難,因為處在上層的人,其實并不希望中下層的人也從勞作中解脫出來,然而這畢竟還有一絲理論上的可能。
如果真有一天,AI能讓絕大多數人類不再陷于無休止的內卷、內耗,我們就能找回過年的心情了。那時,“年味”自然就會濃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