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塊9包郵,買到4個質量尚可的碗。
直播間的褲子十幾塊錢一條。
抖音8.99元買了2斤頭飾,里面有發箍、發夾、頭繩等等。
看到現在的商品價格這么便宜,我只能不停地反思:
第一,原來我作為冤大頭,到底多花了多少錢。
第二,這些商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價格這么低商家還能賺錢嗎。
前段時間去杭州,有個小伙伴做服裝,他說我那個衛衣的材料成本大約是20塊錢,加工費20塊錢;但是,我花了100多買到了這件衛衣,還是在促銷的時候買的。
回過頭來想,我發現我買衣服是在為情緒價值付費。
那是我在特定的時刻、一時腦熱特別喜歡那件衣服,愿意為高溢價付費;但是腦熱過后,我的口味也變化了,覺得那件衣服并不好看,可是錢已經花出去了。
當衣服提供的情緒價值過去了,又知道了這些衣服的成本,只能說,顧客為情緒價值付費是一種沖動消費,但是商家需要顧客的這種沖動消費。
這幾年我附近活下來的服裝店,竟然是客單價極低的店。
元旦期間,這家超市里我看到款式尚可的各種花色的小棉襖,竟然只賣15塊錢,當時非常吃驚,畢竟有的款式竟然低至13元。
但是,你再細想流水線生產的這些普通服裝,它們的成本能有多高,其實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十幾塊錢的衣服商家也在賣。
這幾年看著原來去買衣服的店鋪一家接著一家倒閉。
反倒是這家開在商場里、充滿了鄉土氣息、價格低到驚人的服裝店,竟然活了好幾年。
原來,我以為只有奢侈品是在為遠超過成本的價格付費;現在發現,流通渠道和信息不對稱決定了,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為遠超過生產成本的價格付費。
比如醫藥;
比如服裝;
比如酒水。
從三季報的數據看,A股大量醫藥企業將大量人民幣用在銷售費用上。
不管是收入10萬元,凈利潤虧損1.54億元的海創藥業;
還是收入4.8個億,虧損1個億,銷售費用花了1.8個億的澤璟制藥。
還是收入3.6個億,凈利潤2800萬,銷售費用花了1.5個億的海辰藥業。
大家都把大量的錢用在了銷售環節,而企業的資金在不同環節的分配,實際上也是一種利益分配。那么,為什么藥企要在銷售環節分那么多錢呢?
這只是藥企自己的問題嗎?這些錢都分給了誰,能不能不分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考慮醫療體制等等等等。
賣衣服的銷售環節要比賣藥簡單很多,利益鏈條短。
為什么這個花馬夾十幾塊錢企業也敢賣?
我大致猜測了下,這屬于工廠直供、源頭拿貨,從工廠直接到線下門店;既省去了中間環節,不用給經銷商分錢,又省去了網購的快遞成本。
再從品質和款式看,這些服裝成本并不高。
如果你想要上檔次的衣服,這里明顯不是你的菜;所以,作為薄利多銷、低成本的大眾消費品,只要衣服銷量上來了,均攤的生產成本會更低。
我回來對比了下,店里的馬夾的成本甚至比拼多多還要便宜,比老家集市上的價格也便宜,真的是非常驚人了。
既然直供能降價,那么,醫藥的銷售能搞這種直供模式嗎?
現在的集采和醫保談判走的就是這條路,藥企要想生存就得進入這個國家這個體系,自己做直供就很難。
從銷售渠道看:
我們的用藥很大一部分是在醫院銷售的,且以公立醫院為主,它不像買衣服那樣,支個攤擺上貨就能賣,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市場。
藥企要進入到公立醫院的銷售系統。
從付款方看:
藥費的付款方涉及到醫保支付,醫藥支付涉及到醫保基金不足的問題,涉及帶量采購、醫保談判等等。這同樣不是一個自由選擇的市場。
從產品屬性看:
藥品太復雜了,用哪種藥通常要聽醫生的建議,最后的付款方,即患者并不完全能決定使用哪種藥品。
對醫生來說,藥效、院方規定和導向等等因素都要考慮,如何讓醫生用自家的藥業挺麻煩。
有的行業水太深,從自身平日就能接觸到的行業看起,或許也是培養能力圈的一種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