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20日。
由陳麗君、何青青、李云霄和夏藝奕等人主演的越劇《我的大觀園》在杭州蝴蝶劇場首演。
雖然是一部越劇,但它與傳統越劇從故事到人物,從舞美到音樂,從服裝到動作……都有著不小的區別。
用導演徐俊的話來說就是,它更具有 「現代性」 ,更符合 「現代審美」 ,更像是一部專門做給年輕觀眾看的越劇。
陳麗君也用她精湛的演技和唱功塑造了一個深入人心、并且可以載入史冊的賈寶玉。
雖然首演已過幾天,但是她在臺上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真的是依然余音繞梁,揮之不去。
看完演出之后我也十分堅定地認為,陳麗君就是這個時代的賈寶玉,可能再沒有人比她更適合飾演賈寶玉。
01 越劇其實很流行
咱們先來對越劇做多點了解。
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越劇,不聊不知道,一聊可能會嚇你一跳。
例如它是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于京劇……是不是沒料到?
越劇又被稱為中國「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最繁盛的時候全國一共有280多個專業越劇團,可見它有多流行,大家有多喜歡。
還有就是, 它比較年輕 。
2006年3月27日,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杭州召開,因為業界公認的越劇誕生日是1906年3月27日。
據說這一天,在越劇的誕生地嵊縣,也就是今天的嵊州,最初被稱為「小歌班」的越劇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出,繼而才征服上海,走向全國。
巧的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陳麗君,就是嵊州人??梢哉f,她的血液里流的就是越劇的血。
更巧的是,1907年也被稱為是中國話劇的誕生年,與越劇的正式誕生僅相差一年。
1907年2月,中國留日學生李叔同發起組織的學生藝術團體「春柳社」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片段。同年夏天,另一個演出團體「春陽社」在上海成立,當年就演出了話劇《黑奴吁天錄》。
之所以提到話劇,不只是因為它們相鄰的誕生日,更是因為它日后對越劇無法忽視的影響。
特別是在越劇進入上海之后,從創作到管理,都在模仿話劇進行創新和改革。例如邀請話劇編劇創作劇本,實行經理制(類似現在的制作人),統一掌管前后臺等。
越劇初代奠基人之一的袁雪芬曾說過, 越劇有兩個「奶媽」,一個是話劇,另一個是昆曲。
這個比擬也形象地說明了越劇在發展過程中從話劇和昆曲等其他劇種身上吸收的養分,讓它具備了紅遍全國的基因和魅力。
越劇之所以后來居上,超過黃梅戲、豫劇等其他劇種成為中國第二大劇種,與這種開放的創作態度和進步的改革思想不無關系。
今天,這種態度和思想又在《我的大觀園》中得到了延續。
02 越劇和《紅樓夢》
《我的大觀園》改編自經典名著《紅樓夢》。
但是說到《紅樓夢》,它和越劇的緣源就很深了。有人說,在江浙滬地區,越劇就約等于《紅樓夢》。
其實在全國也差不多,一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曾經讓全國十幾億人都拜倒在越劇門下。
從此以后,越劇便和《紅樓夢》再也分不開身。
這不僅僅是因為《紅樓夢》在越劇的改編里誕生了一首首經典的戲曲唱段,同時也是因為《紅樓夢》所描寫的故事、人物和情感在氣質上與越劇也是十分契合。
導演徐俊也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唱」《紅樓夢》,非越劇莫屬。
所以,《紅樓夢》一直都是越劇的經典保留劇目,從1958年徐玉蘭和王文娟這對經典搭檔的舞臺首演,到后來各個越劇團的重排,可謂長演不衰。
也正因如此,《紅樓夢》里面寶玉、黛玉、寶釵這一個個人物,寶釵撲蝶、黛玉葬花這一個個場景,早就在越劇觀眾的心中留下了難以撼動的印象。
《我的大觀園》劇照
而同樣作為《紅樓夢》的改編作品,《我的大觀園》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解讀。
知名編劇羅懷臻另辟蹊徑,首次以老年賈寶玉的視角重游大觀園,與青年賈寶玉共同經歷了一場從「元妃省親」到「金玉良緣」的青春記憶。
在這場記憶里,只有主角,沒有配角。正如劇名所示,這是《我的大觀園》,我想記住誰,就會出現誰。
這些出現的人里,可以沒有代表封建世俗的賈母和賈政,但是卻有可以彰顯青春年少的賈環和薛蟠;可以沒有七大姑八大姨這樣的親戚,卻可以有蔣玉菡和柳湘蓮這樣的伶人。
我想,編劇是在通過人物篩選的方式更加直觀地表達自己和主角的觀點。
我的青春我做主。
徐俊在為陳麗君排戲
羅懷臻一直致力于「傳統戲曲現代化」的探索和研究,近年來最知名的作品莫過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一度成為全國現象級舞劇作品。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他創作的淮劇《金龍與蜉蝣》就曾在全國戲曲和話劇界造成轟動。
《金龍與蜉蝣》講述的是一個近似于古希臘悲劇的故事,其舞臺形式之新穎,在當時還習慣于「一桌二椅大白光」的戲曲舞臺,算得上「石破天驚」。
這一次對《紅樓夢》的改編,同樣稱得上是「石破天驚」,對傳統越劇的創新,對傳統《紅樓夢》的顛覆,無不讓一些「老粉」捶胸頓足。
而這次的導演又恰恰是曾經執導過音樂劇《趙氏孤兒》的徐俊,他為《趙氏孤兒》選定的劇本同樣是來自歐洲的改編,賦予了一個傳統的復仇故事以更加深刻的悲劇反思。
羅懷臻和徐俊這次雙劍合璧,也讓《我的大觀園》從內到外都滲透著深刻的「新意」,好看也耐看。
03 你為什么不喜歡戲曲?
如果要問年輕人為什么不喜歡戲曲。
理由大致相同,不習慣這么慢的敘事節奏,接受不了咿咿呀呀的唱腔之美,伴奏太單調,舞美太簡單,大多作品幾乎是百年不變毫無新意……
當然,還有很多人不太喜歡傳統戲曲里面所夾帶的封建價值觀。
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國之精粹,老一輩的人都希望能夠改良,讓年輕人也可以接受,但是在如何「守正創新」上,大家卻各執己見,無法統一思想。
就拿《我的大觀園》來說,對傳統越劇的顛覆不能說不大。也大得讓一些「老粉」無法接受。
《我的大觀園》劇照
舞美方面,它把常用的一層平臺改成了三層平臺。
舞臺上沒有任何實景道具,而是采用了大面積的背景投影變換場景,即使如此,投影場景也并不寫實,偏象征,更多的是用來烘托氛圍。
服裝方面凸顯的也是現代審美下的古裝造型,就連戲曲服飾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水袖也被省略, 「黛玉葬花」的場景再也沒有了「鋤頭」的身影……
一些代表傳統越劇的視覺符號似乎正在慢慢被替代。
在音樂方面,《我的大觀園》也沒有放棄創新。特地請來了金培達做音樂設計和編曲。
金培達的加入,一方面豐富了傳統越劇的音樂元素,使音樂風格更加符合當代審美;另一方面也加強了音樂在敘事和抒情方面的感染力,讓觀眾也更有代入感。
《我的大觀園》劇照
還有,在舞蹈的編排和演員調度方面《我的大觀園》也有自己的審美偏向。
特別是在最后一回,寶玉重返太虛仙境的一幕,只能說「太美了」!
導演給我們呈現這種美,你我都可以欣賞和領會。
04 戲曲就是中國音樂劇
我們的傳統戲曲,在國際上一般被叫做「中國歌劇」。
例如京劇的英文翻譯是Beijing Opera,昆曲的譯名是Kun Opera,越劇的英文譯名也是Yue Opera。
盡管兩者都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如歌劇通過「高、中、低音」來區分人物,京劇有「生旦凈末丑」的行當,但這種譯法如今看來并不是很科學,忽視了戲曲和歌劇之間的一些根本區別。
西方歌劇主要是以唱為主,欣賞歌劇也是以欣賞歌唱藝術為主,而不是以劇為主。
《我的大觀園》劇照
反觀我們各個種類的戲曲,基本上都是講究「唱、念、做、打」的,在表演形式上 要比西方歌劇豐富得多。
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孫萍老師的話說,我們的戲曲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與歌劇之間的可比性不大。
即使要比較,也應當與西方「歌劇+話劇+芭蕾+音樂劇」的「綜合體」相比較 ——這么豐富的戲劇 「 綜合體 」 ,可能就更接近音樂劇了。
那為什么沒有翻譯為音樂劇呢?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第一次為京劇或者昆曲定英文名的時候,音樂劇在歐美還不是很流行,歌劇的知名度更高。
想想看,不管是百老匯還是倫敦西區,音樂劇真正開始快速發展也不過是上個世紀初、僅百年前的事。
所以,把戲曲翻譯為歌劇,而不是音樂劇,只是早期為了方便理解的做法。
《我的大觀園》劇照
但是今天再來看我們的戲曲,如果再把它當作「中國歌劇」,真的會拉遠戲曲和年輕觀眾的距離。
在各個戲曲劇種里面,我覺得最靠近音樂劇的,就是越劇。
05 陳麗君為什么能打動我?
一直以來。
不管是看小說,還是看電視,我對賈寶玉從來都是「無感」。
賈寶玉的「好」于我而言都是被告知的,被陳述的,是他們都說「好」。
直到在劇場看到陳麗君飾演的賈寶玉,我似乎才第一次真正認識賈寶玉,才十分確定「賈寶玉的確值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單純靈動、正義善良,至真至情……
這樣的賈寶玉,誰都愿意圍著他轉,做他的朋友、親人,甚至仆人……
總之,不管以什么樣的身份出現,只要能每天見到他,都會覺得是值得的。
《我的大觀園》劇照
走出劇場我自己也在想,我為何會覺得陳麗君的賈寶玉演得好?她為何會如此吸引我,如此感動我?
答案是,因為她的表演里少了一些傳統戲曲中的程式化,而多了一些來自人物內心的真實和自然。
而這些表演技巧,可以說都來自話劇。
直到現在,他調皮地對黛玉說「兩句行不行?」的畫面依然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的大觀園》劇照
就像上面提到的,在越劇的發展過程中,它一直在向各個劇種學習,特別是話劇。
話劇擅長敘事,越劇吸收了它的長處之后,故事和人物都變得經得起推敲,再加上原本就十分悅耳動聽的唱腔和旋律,讓越劇的觀賞體驗大大增加。
這一點在《我的大觀園》中體現得更加明顯。
劇中第三回《猶記少年時》,從薛蟠和賈環一起逃課開始,一直講到寶玉因為私藏蔣玉菡被打結束,這一段就算把它叫做「話劇」也不是不可以,古裝而已。
這一回也是這部戲中最有趣的一回,薛蟠的「壞」,賈環的「怯」,和寶玉的「正義」與「善良」都躍然臺上。
而且這一段還加入了戲中戲,在一部越劇中讓蔣玉菡和柳湘蓮唱了兩段昆曲《思凡》和《夜奔》,十分有趣。
借這一回,寶玉在十二釵之外的大觀園記憶也變得栩栩如生起來。
《我的大觀園》劇照
最后寶玉被打,三滾樓梯而不服。觀者無不痛心。
說到痛心,最痛的還不是這里。
而是寶玉得知黛玉去世之后的唱段表演,特別最后對墻猛砸三下后的痛哭,一下就讓現場的我淚如雨下。
這種感動,是編劇、導演和演員共同合力的結果。不僅是陳麗君,其他演員也都呈現出一種更真實的質感。
整體上看下來,《我的大觀園》就像在看一部「越曲」音樂劇。
它既保留了越劇最核心、也是最精彩的「唱、念、做、打」等藝術特色,也具備了當下戲劇審美的特色。
對于一個非戲迷朋友來說,《我的大觀園》真的一點都沒有傳統戲曲的枯燥和乏味。
這么說,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
說到底,在有些人的眼里,所謂「變」是指讓年輕人「變」,而不是讓演出「變」。
《我的大觀園》劇照
但是總有人會在不斷嘗試和突破, 《我的大觀園》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努力。
不僅是越劇,我們的傳統戲曲都需要這種努力。
因為它們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撰文 | 摸戲校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