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The Straight Story
在林奇去世后重看他的電影,是影迷們致敬他的最好方式,但選擇重看他的哪部電影,卻可能會令人撓頭。《穆赫蘭道》《妖夜慌蹤》和《藍絲絨》或許太熟悉,《橡皮頭》和《內陸帝國》或許太壓抑。重看《雙峰》是個好選擇,但這套每季長達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電視劇工程太大,重刷需要做許多心理建設。
權衡之下,我覺得重刷公路片《我心狂野》或《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會是更讓人快樂和奇遇感更多的選擇,后者或許又更合適些。
作為多棲藝術家,林奇從未放慢創作腳步,但在2006年《內陸帝國》發行后,他創作劇情類影像的節奏顯然放緩了許多:在這段生涯晚期,林奇再沒拍過劇情長片,《雙峰》第三季幾乎是他唯一拍攝的敘事類作品。這讓他近十幾年間與影迷的關系,稍微疏遠了一點點。
所以,《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雖然被稱作最不林奇的林奇作品,但觀看這部以老年人為主角的電影,讓我有種與多年未聯系的忘年至交重新通信、了解近況的感覺。這顯然是我的主觀錯覺:林奇拍這部電影時不過52歲,在那一年前他推出了《妖夜慌蹤》,一年后他將會開拍《穆赫蘭道》,從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遠未抵達老年。
但我們也同樣了解,看待與林奇相關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采取遵循時空規律的線性邏輯,因為林奇這個人不是這么運作的。果然,在打開《史崔特》僅僅十分鐘后,我就看到了片中醫生對主人公艾爾文·史崔特的診斷:“我看到過并了解你有吸煙習慣。我猜你已經進入了肺氣腫早期階段。”
而我們都知道,林奇最終的死因就是肺氣腫——這是一位終身老煙槍為自己身體還的債。林奇在2022年(76歲時)終于徹底戒煙,但為時已晚。
而片中的艾爾文,比林奇還不關心自己能活多久:醫生在前一個鏡頭里還在告誡他注意生活習慣,后一個鏡頭里,回到家的他立刻給自己點上了一根。這是屬于林奇的幽默時刻,卻也道出幾分主人公的驕傲倔強。而這種特質在林奇本人身上,并非不存在。
1999年的觀眾,大概在進場前就知道,《史崔特》是林奇的唯一一部G級電影(不需要任何家長指導,全年齡段觀眾皆可觀看),也是他唯一一部由迪士尼出品的電影。但影片開場的十來分鐘依然驚悚感叢生,稍不留神就會掉進《藍絲絨》和《妖夜慌蹤》的國度。
影片開場長鏡頭邊下落邊拍攝陽光草坪,而艾爾文則在房間里跌倒,這些內容挑逗般地喚起我們對《藍絲絨》開篇的回憶。而林奇的音效設計也極度驚悚。人類在林奇電影中跌倒的聲音,要比人類在現實中跌倒時響亮千倍,拿山崩地裂和這種聲音相比,才算合適。
艾爾文的倒地儀態很難不讓人想到Dale Cooper
接下來的場景展開也帶有林奇標志性的古怪感。三位角色依次進入艾爾文家客廳,對他的跌倒做出三種反應:
與他約好在酒吧見面的老頭一直抱怨酒局的破產(“你沒法來也該說一聲啊!”);
鄰居太太覺得艾爾文快死了,吵著要打急救電話;
艾爾文的女兒Rose第三個進屋,看到其中景象驚得說不出話,最后憋出來一句:“你們倆怎么把我爸害成這樣了?”
艾爾文接受檢查后,一切暫歸平靜。但他居住的愛荷華州下起了暴雨,電閃雷鳴,而林奇電影中的雷聲會讓人覺得這輩子從沒真正聽到過打雷。光影渲染下,艾爾文的小木屋儼然變成了《妖夜慌蹤》里的Lost Highway Hotel。這時接完電話的Rose帶來了一個消息:
“萊爾舅舅中風了。”
這是整部電影的轉折點。它雖然是個壞消息,卻掃去了籠罩影片的全部陰霾。作為一起長大的親兄弟,艾爾文·史崔特和萊爾·史崔特已經十年沒說話了,影片沒有交代原因,但不外乎是男人之間總會有的虛榮、競爭和嫉妒。在這個消息傳來之前,艾爾文滿眼都只有死亡的前景(和通向死亡的一小段路)。在這個消息傳進他耳朵后,艾爾文反而又活了過來。他要上路去看萊爾,這件事是他活著的理由和動力;他眼里開始有光,步伐也變得有力。
影片的港譯名叫《路直路彎》,但對于艾爾文來說,并不存在彎路:只要上了路,眼前的一切就坦蕩明朗,彎曲與挫折只存在于陳腐固定的生活狀態中。
艾爾文很快上了路。而他上路的方式很特別:他的座駕是一臺割草機,后面拖著一個裝有旅途所需物資的拖車。這個方式被劇本解釋得合乎情理:艾爾文眼睛不好,沒法開車,又不愛坐大巴,而他女兒也沒法送他,這是唯一可行的上路方式。
但實際上,這種出行方式同樣是出自艾爾文的信念。兩人的爭吵自然有復雜原因,但作為哥哥,艾爾文本應更照顧萊爾些,而不是像最近十年里一樣生悶氣。自己開每小時時速八公里的割草機走完這段近四百公里的路,是艾爾文向弟弟表達歉意的方式,也是他堅決認定,卻沒法向他人解釋的信念。這段旅程讓我想起赫爾佐格看望老友洛特·艾斯納的冰雪紀行:赫爾佐格執拗地認為,只要他徒步走完從慕尼黑到巴黎的這段路,他重病的老友就會安然無恙。我一直認為林奇和赫爾佐格兩個人在核心層面極其相似,而他們不僅合作過,并且涉及的主題與素材也時有交叉,是絕佳的“比較文學”課題。
讓我們回到大路。艾爾文踏上行程后,影片的氣質也漸漸步入正軌。安杰羅·巴達拉門蒂的配樂,在一開始還帶有些許《雙峰》的詭異色彩,卻在艾爾文上路后完全轉變為溫馨的鄉村風,與如畫的鄉間風景相互映襯。
影片讓艾爾文對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等(全都比他年輕)輸出了一些人生智慧,公平地講,這些部分略顯說教。但林奇想表現的重點不只是艾爾文講述的道理,同樣還有這些過客的登場、離場和存在方式:他們與《我心狂野》中輪番登場的人物一樣,都像是從魔幻之旅的星空中掉落的精靈——例如離家出走的少女(讓我們想起《我心狂野》中Sherilyn Fenn的角色),例如為艾爾文修割草機的雙胞胎(讓我們想起《雙峰》第三季的賭場老板兄弟),就連發善心提議開車送艾爾文去萊爾家的鎮民丹尼,也在過于美好的小鎮背景下顯得有些不真實,更不用說他的五官和《雙峰》里殺死了女兒勞拉的利蘭頗為相似。
林奇說過《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是他最超現實的一部作品,這話當然是玩笑,但也不完全是玩笑。
丹尼和利蘭
林奇的電影或許可以被極其粗暴地分為兩大類:拍攝于洛杉磯和費城這類沿海大城市的電影(《橡皮頭》《妖夜慌蹤》《穆赫蘭道》《內陸帝國》),和拍攝于美國非沿海小城鎮的作品(《藍絲絨》《雙峰》《我心狂野》《史崔特》),我們可以把后者暫且稱為“老美國志異”系列。
出生于蒙大拿州的林奇,顯然對經典的老美國圖志充滿迷戀:玉米田、木屋、城郊社區、汽車旅館、移動房車營地、五金店、發電站、公路餐吧,這些典型的內陸美國元素不只是林奇作品的背景,它們完整地構建了一套林奇宇宙的神話系統。
發生于愛荷華和威斯康星區域的《史崔特》,自然也有這些元素的存在。而美國特性也體現在片中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中,譬如瘋狂吃甜食和薯片的鄰居太太多蘿西。但集美國生活方式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是艾爾文本人。他時速八公里的割草機的單位耗油量,大概遠遠高于普通汽車;他的視力問題來源于糖尿病,看來也是位甜食和高糖飲料愛好者;當離家少女打聽他的家庭情況時,他全盤托出:我老婆弗蘭西斯懷過14個小孩,最后生出了7個。
這句臺詞可能是整部電影里最魔幻的細節,而且它甚至不是虛構!這個細節的確來源于同名原型人物的真實生活。如果考慮到這一點,前文里提到的那句林奇對《史崔特》的評價,就又多了一層含義。林奇鏡頭中的人物,總是善得很單純,惡得也很單純,有種孩童般的直接氣質;但他們作為整體卻永遠不單純。這也是林奇作品如此經得起重看的原因之一。
大路向艾爾文·史崔特先生敞開,毫無保留,他在經歷了幾段插曲后很快就要抵達終點。就在此時,割草機拋錨了。開拖拉機的陌生老人(片中的最后一位精靈)建議他重新發動下試試,他聽從指示,割草機果然沒問題了。這是個標志性的林奇奇跡,如同機械降神,而你不僅不抗拒它,還為它的到來而感動,因為歸根結底,林奇大部分電影的本質是童話和睡前故事,雖然不保證不為人帶來噩夢。
艾爾文步下座駕,呼喊弟弟的名字。萊爾從屋里拄著步行輔助器走出來,兩人相顧無言,一起在木屋門口坐下。影片的情感強度,99%都依賴對艾爾文的塑造和理查德·法恩斯沃思的表演,但如果萊爾的反應不夠到位,整部影片就會像最后一塊積木沒有擺對位置的房屋一樣,瞬間坍塌。
然而,老天作證,哈利·迪恩·斯坦頓在這幾十秒里的表演是多么動人!
他先是矜持住感情,對著依然帶有愧疚感的哥哥點了點頭,表示“我很感謝你能跑這么遠來看我”。但當他轉過頭去,第一眼看到那臺割草機時,淚光開始在他眼眶里不住地閃爍。但他的嗓音依然維持穩定:
“你就是開那臺破東西開了一路來看我的嗎?”
像個做壞事被老師發現,急著認錯但還沒輪到自己說話的小孩一樣的艾爾文,此刻回答道:
“沒錯,萊爾。”
萊爾的情緒終于徹底失控。他眉頭緊蹙,輕輕用喉嚨喘氣,眼袋上掛著淚滴。他看向艾爾文,發出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然后望向他和艾爾文在小時候每天仰望的那面星空,艾爾文也隨之仰起頭。星空接管畫面,巴達拉門蒂不屬于這個星球的廣袤配樂響起,故事結束。多么直腸子的一部電影,像極了林奇本人。
而當我們重看這部電影或是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林奇也已經棲身于片尾這片星空中的某個小星球了。《穆赫蘭道》中的No hay banda回蕩著。樂隊領班已離去,于是樂隊自然也已相應地停止營業。
但寂靜不會永遠延續,我們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總會遇到屬于自己的“林奇時刻”。
當這些瞬間出現的時候,我們無需懷疑:這正是林奇從某個遙遠星球為我們發來的信號。
/TheEnd/
這世界不會再有一個大衛·林奇
山火不停,奧斯卡提名也要來了
是枝裕和這版,恐怕不如20年前那部
「啊!資本!」
法國人還是這么愛賈樟柯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