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年到來,又想起老家的那條“龍”。
再過幾天,老家的那條龍也要過年了,和所有人一樣,它也將享受著最好的美食,而且是所有人家的美食。不僅如此,它還享受著只有人類祖先們才能享受的紙錢、香燭等供奉。
我老家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但是那里的民風卻特別純正,即便沒有上過學的人,也充滿了信仰,尤其對龍圖騰,更是頂禮膜拜。起房坐屋,必選有“龍”的地方。
老家的人,自古以來,逢年過節,一定先敬的,不是自己,而是天地,是龍王菩薩,然后才到祖先,最后才是蒼生的自己。我老家的龍王菩薩,傳說就在村中的天池里。于是,在當地,很早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好把椅子在高山,金盆打水在塘邊”。人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有龍。
我老家的“金盆”,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村中。不僅構成一道奇觀,也構筑了方圓百里人們對它的無限羨慕。平時,人們要是有個三災兩痛,首先想到的不是打針吃藥,而是祈求龍王菩薩保佑;那些幾經周折也沒有子嗣的人,哪怕隔著重重山,道道險,也要來天池邊跪求許愿,祈求龍王賜子賜福。逢年過節,裊裊香煙自不必說。居住在天池邊的我們,從除夕那天開始,放完吃年夜飯的鞭炮,就開始去“擺塘”(村民們的一種祭祀活動,供奉之意),一直要到正月初三燒了門神紙,才肯作罷。而周邊遠一點的人們,則不約而同地會選擇在正月初一這天前來“擺飯”,祭祀。這個時候,整個天池不亞于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廟,裊裊香煙彌漫在天池上空,直到過完年都不散去。
非實景圖
因為有金盆,有龍,因此,在我老家,年味也就特別濃,就算是平時,習俗也特別地講究。
在我們村子里,自小大人就會囑咐,“不能往塘里扔石子,不能往塘里拉尿,更不能往塘里丟垃圾······”因而,即便是在門檻腳的金盆,始終干干凈凈,碧水幽幽。常常都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不僅可誦明月,更可歌詩。
小時候,蹲在天池的岸邊,隨便撿條蚯蚓,就可釣起水中的秘密;隨便撩起一滴水,就有無窮的樂趣。
可以說,天池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樂園,是供我們嬉戲,與龍同樂的地方。那里不僅有童年,少年,更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傳說中,天池是在一個驕陽似火的午后,突然天空電閃雷鳴,眨眼的功夫,一顆“藍寶石”就這樣鑲嵌在高山頂上了。聽老人們講,當時還有人在田里耕作。
因為來得神秘,人們自然覺得非凡。也就自那時起,老家便有了“金盆”、“龍宮”、“天池”等等諸多帶有神秘色彩的字句。與龍,與神就此結下不解之緣。這池水,無疑就成了一方神圣。
有了龍,我們那里也就有了講不完的故事。比如,一場暴雨過后,如果這場雨下得不尋常,一定有人有萬般理由懷疑,是龍在搗怪。常聽說,龍界也不太平,經常在干架。我的記憶中,就聽說干過兩回,一回是我們天池里的龍跟相隔不遠的月亮河干上了,這回,我們的龍贏了,月亮河的輸了。輸了的月亮河,也就潰堤了,從此干涸。另一回是和較遠一點的河對門的龍干,這回也是把人家干輸了,把人家銷了龍籍。
那個時候的我們,非常喜歡聽這樣的故事;那個時候的我們,也會因有這么英雄的龍而在夢中笑醒。
老家除了有這方圣水,圣水旁邊,還長了一棵十數人都合抱不了的大樹。這棵樹名叫萬年青,在我們那里叫它青葉樹。不知是不是也沾了龍氣,這棵樹也十分的厲害,被當作神樹,每回,在“擺塘”的同時,也必須“供樹”。
或許樹神的世界也有紛爭,因此,在天池中傳說“龍出沒”時,樹神也沒閑著。有一回,我們看見樹神折了一根很大的枝,后來聽村里一位見多識廣的人說,是它跟別的樹神干折的。具體跟那棵樹神干架,還說得有鼻子有眼睛的。
非實景圖
總之,因有了龍神,又加上樹神,我們的村子,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村子。哪怕地老天荒、滄海桑田,提起來,就聽不厭、講不完。
因有了“龍”,每年的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寨子里的每戶人家都會湊錢出來,買豬殺以祭拜。
天池就是這么的一種神圣而神秘的存在,但是,在我們小時候,每逢五黃六月天,也不少在里面洗澡,嬉鬧。每年夏天,不知要在里面打多少次水仗,在里面摸多少次魚。
兒時調皮的我們,還會請求“龍”的保護。記得,小時候常要上山割草,但常常又因貪玩,回家了背篼還空空如也,這時難免不遭父母責罰。為躲避責罰,每當看到父母操起家伙時,就拔腿往外跑,如果父母還緊追不放,就一猛子扎下金盆里去,這時,追趕而來的父母也就沒轍了。
生活在我們寨子里的小伙伴,沒有人的童年不是在金盆里泡出來的,也正因此,即便生長高山上的我們,與海無緣,與河無分,但也沒有一個是“旱鴨子”。
或許真有龍保佑的緣故,我們寨子賴以生存的這塊彈丸之地,還特別地滋潤。雖處高山之巔,然卻物華天寶。當別的村嘆“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時,我們村正為果蔬過剩發愁。因為在我們村,各種蔬菜瓜果,蔥姜辣蒜,應有盡有,且是我們的特產。在還沒有出門打工的年代,人們就是憑這些菜菜腦腦,去換回油鹽布匹醬醋。那個年代,單憑辣椒和土豆這兩大件,再加上養幾頭牛喂幾頭豬,就足以供一個中專或大學生讀書了。
源于有“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土地承包到戶不久,我家就把天池邊的一塊旱地變為水田,而靠著這方圣水,我們徹底地告別了常年吃苞谷飯的歲月。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老家,就是見證。
圖拍于2018春節
圖拍于2018春節
圖拍于2018春節
然而,八年前的一次回家,眼前的一幕卻讓我驚呆了——“金盆”竟然沒水了。
當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正是人們熱鬧地過春節的時候,那一天,一輛面包車徐徐開來,車停下來后,我看到走出來的是我們家鄉的一位名人,我的偶像胡順許老師。
胡順許老師也是我村人,多年前就已擔綱起《黔西南日報》的重要領導工作了,那次作為老干部回鄉,主要是助力鄉親們的脫貧。那天我以為他是來討酒喝,殊不知,連門都沒進,就帶著一行人朝“金盆”方向走去。
我跟著胡老師一行到了“金盆”邊,這時才發現,原來我心中一直認為不會干涸的天池(之前沒有干過),竟然“謝了頂”,成了高山頂上的“地中海”。
這一幕令我吃驚不小,沒想到,久違的“金盆”,竟成了這番模樣。這一刻,真是百感交集,過往的記憶一股涌來,銘刻在我記憶中英勇的龍,竟然也有慫的時候,只是不知道,這回是被誰給干輸了?
直到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胡老師大年都沒閑著,一直在千方百計,百計千方地想方設法拯救這方圣土,拯救這方他也引以為傲的鄉愁。
沒有了水的金盆,人們再也無法想象藏于其中的龍了,即便四周的樓房再耀眼,再璀璨,也難以勝過那一池水的誘人和神秘。
水干了,龍去矣。
龍去了,水干矣。
難道這就是“亢龍有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