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胥杰
1937年12月初的鎮江城防作戰,是首都南京保衛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未能有效阻滯日軍的攻勢,但在當時日本三軍的立體打擊、淞滬西撤軍隊混亂疲敝的背景下,也算是盡力而為了。
對于國府軍隊在鎮江的城防作戰經過,大多數文章中都側重于描述圌山炮臺的“三炮傳奇”,極富故事性。
說到國民政府的對日備戰,實際動員從1935年就開始了(當年發生“華北自治運動”),組織了京(南京)-杭(杭州)-鎮(鎮江)聯合防空演習,這一演習可能仍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防綜合演練,中國空軍還在西湖投擲了實彈進行戰場模擬。
演習中的飛機識別
到了1936年底,鎮江城的要塞城防已經初步成型,包括炮臺、沿江陣地等等。其中鎮江要塞炮臺的編制整備,更是自1930年就已開始動作。
1936年底 鎮江沿江加筑機槍陣地的情況報告
1930年開始編制部署的鎮江等地要塞
1937年2月,蔣介石令唐生智(軍委會執行部主任)呈報鎮江防衛計劃書。
1937年 蔣給唐生智的手令
到了1937年10月,淞滬戰況開始惡化。南京城防部門組織對外圍陣地進行戰場勘察及構筑。
這一時期南京警備司令部、軍委執行部的參謀人員即頻繁在鎮江地區勘察地形,并選定了一些陣地位置。
南京警備司令部參謀程奎朗的《南京復廓陣地的構筑及守城戰斗》一文中,對此有說明,鎮江十里長山等地即被選中。
《南京復廓陣地的構筑及守城戰斗》
《南京復廓陣地的構筑及守城戰斗》提到十里長山
此后大量的部隊從上海、江陰方向西撤南京,鎮江城防守軍調動頻繁。
作為港口城市,鎮江此時還承擔了大量的軍事轉運工作。
而常見記述中,內容大都源自七八十年代的《鎮江/丹徒文史資料》征集的一些文章,如王冰整理-炮手彭永義撰寫的《圌山關三炮退敵艦》、德峻1946年的《焦山淪陷記》等。
王冰整理-炮手彭永義撰寫
實際上鎮江守軍撤后,在1937年12月、1938年2月對國府做過詳細的書面戰斗報告,并作為戰史檔案保存。江蘇古籍出版社曾出版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民國史資料匯編》,其中就收有這兩篇報告。
鎮江要塞區作戰經過概要(1937年12月)
鎮江區要塞司令林顯揚關于鎮江區要塞作戰經過報告(1938年2月)
其中關于鎮江城防作戰有很多宏觀描述,內容豐富。
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鎮江守軍的防區布置(丹徒至禹山歸要塞守備營、硯梁山歸保安隊、硯梁山以西歸103師),部隊也不完整(103師只有2000余戰斗兵員)。
丹陽往句容運動的日軍,在十里長山附近分兵進而會攻鎮江的情況,也幾乎沒有被描述過。
到了1980年代中期,留在大陸的原國府中、下層官員逐漸被放回、落實政策,他們很多以各地政協文史員的身份寫出了一些回憶文章,集合出版。
其中原鎮江要塞司令部參謀長王庚(原名王樂坡,1986年去世)的回憶文《堅守鎮江要塞記》、《林顯揚和鎮江要塞》,應該是最后出現的當事人回憶資料。
日軍占領后的鎮江區要塞司令部
隨著網絡的應用普及,國外資料檔案的公開化,很多相關檔案也不斷涌現。
如:鎮江雞籠山戰斗就出現在日軍步炮協同戰例教案中。(現環山路與官塘橋路交叉口)
《揚子江沿岸占領要塞兵備整理寫真帖》,更是完整呈現了鎮江要塞炮臺的歷史面貌。
而日軍航空兵轟炸鎮江都天廟、市區、以及陸軍占領鎮江后的布置,在其防衛研究所資料網上也可開放下載。
鎮江雞籠山戰斗
《揚子江沿岸占領要塞兵備整理寫真帖》
鎮江城防作戰在市區大致持續了一天多時間,算上焦山、都天廟炮臺則有五六天,以二戰初期日軍的兇猛戰力而言,守軍是做了重大努力的,各方對此均有一定的資料文獻加以佐證。
本文僅就自力收集的材料湊成一文,權當一點微末的歷史拾遺。
2025-1-26 農歷甲辰年臘月二十七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