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是非常多的,而想要有更好的一些發展的話也需要不斷地進化,畢竟這樣才能夠有更長的一些時間延續和發展。而在漆黑的深海,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正是由于這種未知給人們帶來的神秘感,深海的奇怪傳說和故事總是令人流連忘返。
或許今天我們已經聽膩了抹香鯨吞食大王烏賊的故事,看倦了燈籠魚開燈捕魚的樣子,又或者已經見識到深海下的紅色“管子”實際上是一種生物。 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小眾范圍內比較流行的一種深海巨蟲,這種怪蟲形態詭異,看似像外星生物。
神秘的外星人般的外形
首先要知道的是,這可不是普通的蟲子,而是一種深海生物。它的全名叫“大王具足蟲”,這種蟲的體長可達19到37厘米,有小狗般大小,是世界上最大的節肢等腳目動物。
而這一等腳類動物,背部覆蓋著像鱗甲一樣的殼,腹部則長滿了腳。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由近4000個小眼組成的復眼,它們利用觸角上的化學感受器來接收水中微弱的化學信號,這些信號會引導它們找到食物。
深海霸主的勇斗
網絡上曾經流傳了一段在深海拍攝的視頻,一只毫無防備的鯊魚被一只過度自信的大王具足蟲抓住,視頻里一只鯊魚扭扭歪歪地游動著,隨著鏡頭的放大才發現其尾部被一只莫名生物給纏住了。
后來經過科學家的鑒定,該生物就是大王具足蟲,鯊魚奮力掙扎,試圖連同這只大王具足蟲一起帶走,但結果是大王具足蟲贏了,可憐的鯊魚成為了一群大王具足蟲的食物。
2019年的2月14日,科學家們帶著幾條死去的短吻鱷來到了墨西哥灣上,他們來這的目的很簡單,為了模擬一場“鯨落”。鱷魚作為爬行動物與鯨魚可不一樣,它們滿身都是厚重的鱗甲,可不是一般的動物能輕易破開的,誰能成為海底第一個吃鱷魚的生物呢?
答案很快就出現了,24小時不到,一群大王具足蟲出現在鱷魚周邊,沒用多久就被它們輕松咬開,幾只大王具足蟲直接開始享用這從天而降的美餐。
海洋中的“尸蟞”
大王具足蟲雖然會主動捕食一些行動比較緩慢的放射蟲、海參當成食物,但是更多的情況下大王具足蟲更加喜歡吃一些海洋中的腐食,它的的食譜主要是海洋中死去動物的尸體。
在它生活的地域,只要出現動物尸體就一定會有它的身影,不論死去的動物是鱷魚還是鯨魚,它都照吃不誤,并且會吃到自己實在吃不下任何食物之后才會停止進食,故而因為它喜歡食腐的特征,它被人們認為是海洋中的“尸蟞”。
大王具足蟲是一種長期生活在深海海底的生物,目前已經發現的個體大多處于海平面2000以下,大王具足蟲之所以能夠在苛刻的深海環境中生存,是因為特殊的身體構造,根據研究它長出了十分堅硬的外骨結構,這使得它可以適應深海高壓環境,同時由于深海海底的食物資源有限,它逐漸進化出了“低功耗”的生活方式。
五年絕食的生存挑戰
十年前的2月,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的一條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當時,館里養了10只大王具足蟲,有一只比較特殊的雄性大王具足蟲,長29厘米,重約1公斤,它從2009年1月2日吃掉一條50克的竹莢魚之后,從那以后無論海洋館管理員準備什么好吃的,如何安撫它,它始終不肯再開口吃飯,想方設法之后還是徒勞無功。
在絕食了5年零43天之后,最終把自己耗死了,絕食身亡被很多媒體報道,因為這是迄今為止動物在觀察情況下創造的時間最長的絕食紀錄,不過大王具足蟲即使不吃任何食物它依舊可以存活5年的時間。
而對于為什么它擁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科學家們也沒有辦法給出解釋,不知道它到底是如何在絕食的狀態下做到存活5年的,可以說這點真的是令人感到非常震撼的,畢竟這個世界上不進食就能生存長達5年的動物幾乎沒有。
部分科學家認為,大王具足蟲極低的新陳代謝效率是它們長壽的秘訣,一只大王具足蟲的壽命在40到60年間,而同等體型,代謝旺盛的家貓壽命只有十幾年,一些實驗也證明代謝狀況與壽命長短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
美味珍饈還是噱頭
然而,對于熱愛海鮮的日本人來說,無論這些海洋生物多么奇特,它們最終都會成為餐桌上的佳肴,如今在香港西貢的餐廳以及日本眾多料理店中,大王具足蟲已成為一道隱藏菜單。盡管其外形奇特,但剝殼去內臟后,剩余部分卻鮮美可食。
與蝦和螃蟹同屬一類,大王具足蟲的肉質與這些海鮮并無顯著差異。然而,由于其養殖和捕撈難度極大,市場上極為稀缺,因此每只大王具足蟲都能賣出超過千元的高價。要想品嘗這一異形美食,確實需要一番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