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張博
高雅婷
一程跨越制度與組織網絡的學術之旅
作者 | 楊張博、高雅婷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
浙江大學公管學院社會學系
原文 |
拙文《制度環境、企業所有權與連鎖網絡斷裂》有幸在《社會學研究》2024年第6期刊出。感謝《社會學研究》編輯部及匿名評審專家的幫助,感謝諸多師友在寫作過程中的指導。這里回顧一下成稿過程,供讀者參考,希望讀者能在學術之樹外感受一點生活的青色。研究過程雖然艱辛,但其間也充滿著善意和暖意。
一、緣起
博士求學期間我參加了邊燕杰老師組織的兩期暑期班,第一次接觸到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并閱讀了邊老師關于企業社會資本的系列論文,之后就一直對組織網絡很感興趣。工作后,2019年我幸運地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資助,分析組織嵌入的多重網絡,包括正式的契約關系和非正式的管理者關系,其中的一類網絡就是連鎖董事網絡。作為經濟精英的代表,企業董事從Mizruchi的經典研究開始就是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經典研究對象。實踐中,董事連鎖關系也是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的紐帶,精英群體經常通過董事會的形式集體行動,有時候會損害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對此公司法專門規定了“刺破公司法人面紗”的條款。
基金項目獲批后,我招募了幾位科研助理一起開始建立數據庫,希望能先基于熟悉的生物醫藥產業數據著手建立單一數據庫,繼而進行擴展。論文合作者高雅婷同學就是這時開始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年,我在指導本科畢業生張寒做畢業設計時發現,2015年生物醫藥產業的平均連鎖董事數量相較2014年有著較大的下降(從12.515下降到9.884)。這引發了我們的好奇,我們想知道什么原因導致了董事網絡的明顯變化。搜索查閱當年的新聞報道后,我們發現2015年底教育部出臺了對于高校獨董兼任的規定。多家媒體報道,這一公司治理改革當年就導致了數百名獨立董事離職。這很可能是網絡變化的原因。不過,當時的研究主題聚焦在精英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上,于是我們只能暫時擱置對這一現象的深入分析和檢驗,僅僅在論文中做了個簡單的腳注。
2021年9月,雅婷選我作為本科畢業導師,并決定做連鎖董事網絡相關的研究。當時雅婷已經確定保送浙江大學繼續深造,時間比較充分。在實證研究所辦公室聊畢業設計選題時,我半開玩笑地問雅婷,是想要一個輕松點的題目,還是想要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題目。雅婷毫不猶豫地說想選有挑戰的題目。于是我便決定基于建立好的生物醫藥多重網絡數據庫,讓雅婷使用DID方法初步分析2015年教育部的上述政策會不會導致連鎖網絡斷裂。這一研究在當時主要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在研究主題上,現有的網絡演化研究從Powell等人2004年發表在 AJS的文章開始,主要關注的是組織之間關系的形成,對于網絡斷裂的分析較少,更缺乏系統的分析框架;二是在方法上,雅婷作為本科生,在統計學方面僅僅學到基準回歸,對DID的學習需要補很多課。
二、旅途
西安交大對本科生畢業設計的流程控制把關很嚴格,開題、中期、送審、答辯各個環節都會有答辯或專家老師審閱論文,這一個個的Deadline也是生產力,使得我和雅婷保持著頻繁的溝通交流。確定好題目后,我將數據和相關論文發給雅婷,兩人分別閱讀和學習。每兩周的周二,我和雅婷、陳小鵬(另一名我指導的大四畢業生,后赴北大法學院讀研)會約在學校知一咖啡館,討論論文進展。周二我們都沒課,而且是咖啡館會員日,我可以以較優惠的價格請他們喝咖啡。
通過討論,我們在理論框架上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理論視角。Aggarwal等人2020在Social Networks的論文給了我們啟示,他們從整體網視角分析了印度相關法案對企業商業集團網絡的影響。我們決定從新制度主義入手,分析制度變化如何影響網絡演化。而且,Zhang和King 2021年發表在Organization Science的主要基于醫患關系網絡分析關系斷裂的文章證實了我們之前所想,即關系斷裂和關系形成并不是完全對稱的過程,導致關系形成的條件不具備后,并不一定導致關系斷裂,這堅定了我們將主題聚焦在制度對于網絡斷裂影響上的決心。二是分析變量。基于馬磊老師和李林倬老師在《社會學研究》上發表的連鎖董事相關文章,我們意識到企業產權性質在國內連鎖董事網絡關系形成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此,我們認為制度對網絡的沖擊可能在國企和非國企中也并不一致。為驗證這一點,我們以國企、非國企分別作為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DID分析。這兩個問題解決后,文章的主脈絡已經確定,后續我們準備看數據是否支持我們在理論上的想法。
2022年春開學后,我們已經跑完了基本模型,與我們的預期完全一致,教育部2015年的上述政策頒布后,國企的網絡優勢喪失更多。相應的平行趨勢和安慰劑檢驗也都得以通過。在學院評審和答辯過程中,蔡萌、郭小弦、賀力、侯利明等老師提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并鼓勵我們可以試試修改后投稿。雅婷畢業和我告別時,我問她要不要試試投稿,她說可以試試。我覺得論文選題很有意思,初步數據也支持了我們的想法,我們想把目標定為社研這本頂級期刊。盡管當時的稿件仍有較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當時我們都興致勃勃地想要挑戰一下。
三、闖關
雅婷本科畢業后,我們對于論文的修改是線上進行的,采用接力輪流修改的方式,一位作者修改一遍,然后線上討論,緊接著發給對方再修改,往復輪次已經多到記不清了,修改稿可以說是基本重寫了一遍。修改過程中,雅婷分別在2022年、2023年社會學年會上報告了我們的階段性成果,并得到了范曉光、尹忠海、余爽等師友的寶貴建議和肯定,這些建議對論文的修改和完善有著很大的幫助。
為期近兩年的修改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進一步明晰了論文的主線,即制度變化對網絡斷裂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教育部的前述政策實際上是我國公司治理制度不斷調整完善的一環。在我們修改論文的過程中,獨立董事兼任制度也有變化,2023年9月,證監會發布了新的上市公司獨董管理辦法,對獨董兼任提出了明確要求,這說明教育部政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制度變化中的一個環節,我們的發現其實也在解釋這一過程對于企業組織的影響。二是優化了數據和方法。在數據上,我們為了驗證實證結果不僅僅局限在生物醫藥這一單一產業,重新收集了A股全產業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構建了一套新的面板數據,重新跑了所有命令,發現之前的結果依然成立。在方法上,我們在參考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為充分體現企業產權性質的變化,沒有繼續采用傳統的二分法區分國企和非國企,而是改用國企占比這一連續變量,并使用了連續DID。三是強化了機制和因果分析。我們對制度如何作用于連鎖關系斷裂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機制和因果分析,需要驗證制度和網絡斷裂關系的凈效應,比如要分析企業產權性質和高校獨董數量相關,進而影響回歸的這類混雜效應;又如制度沖擊是否具有空間差異性,導致不同地區企業受到的影響不一致,等等。在補充了十數種穩健性和機制分析后,數據結果依然符合我們的理論解釋,這極大地鼓舞了我們,畢竟實證研究講究“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ata”,這說明我們觀察到的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是單一案例,數據與理論解釋非常契合,論文在制度變遷和網絡斷裂這兩個方面的貢獻是較為明晰的,研究結果立住了。
2024年春節假期,我和雅婷集中精力進行了最后一輪的接力修改。每日改到晚上十點左右,從實證所溫暖的辦公室下樓,沿著梧桐道回家,冷冽的空氣都會讓我精神一振,寂靜冬夜的校園仿佛入睡,一路上我也會再想想明天還有哪些部分需要再調整修改,思考一下理論和方法有沒有什么瑕疵。一拐到大路上,看到夜晚十點多的交大竟也人影綽綽,多是準備基金本子和論文的各院老師匯入人流往家去,有一種吾道不孤的感覺。2024年2月,我們將稿件投到《社會學研究》,同年8月收到了編輯部向靜林老師的郵件,告訴我們外審意見回來了,并囑咐我們好好修改文章。
與審稿人的書面交流一直是我覺得學術很美好的一面,所謂以筆會友,同行以書面形式對同樣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討論,因為匿名,相對于面對面的形式,能夠討論得更深入,也更火花四濺一些,對文章質量的提升更為顯著,可謂文章一大考。兩位匿名審稿人不約而同地指出網絡數據具有相關性,可能導致統計推斷有偏。審稿人建議我們可以試試模擬、增加進一步因果機制分析或者加強討論等辦法,除此之外還有林林總總30條意見,都非常老到。當時我在廈門開會,電梯里碰見大連理工的馬榮康老師,馬老師調侃我為何在廈門這么美麗的城市愁眉不展,所以我在乘坐電梯的間歇也和馬老師討論了這一問題,很受啟發。老實說,之前我也一直在關注這一方法論問題,即現有組織網絡研究在方法論上存在難以同時考慮網絡依賴性和因果機制的問題,但始終苦于學界一直沒有非常成體系的現成解決方法。偷的懶總要還,審稿人精準地擊中了文章的薄弱點,是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這又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若我們能夠比較好地解決該問題,無疑能使文章在方法論上又多一些貢獻。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開始系統地著手回顧文獻,嘗試建立一個整合多種方法的分析框架,這一過程中,審稿人的建設性意見幫助了我們很多,安衛華老師的一系列研究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參考較新的前沿方法,對于如何分析網絡相關的因果問題,我們整合了一套涉及數據可視化、回歸模型、FGLS、時序指數隨機圖模型(TERGM)、ABM模擬和META的分析步驟。幸運的是,9月份即將一起工作的兩位博士生也非常擅長這些方法,熊旺熟悉python和matlab等編程工具,也對ABM包有所涉獵,常登宇則系統學習了網絡分析中較為前沿的時序指數隨機圖模型。我把數據、分析框架以及總結的具體步驟發給他們,請他們分別用TERGM和ABM試著跑一下數據,我和雅婷則根據審稿人意見全力修改文章的理論部分和回歸模型。讓人欣喜的是,這一輪的實證結果更加支持了我們的理論解釋,在控制網絡相關問題后,政策發生前后國企和非國企的網絡斷裂情況依然顯著不同。經過10余天的反復修改,我們終于回復了審稿人的所有問題,除了大修的論文和修改回應,我們還提交了三個方法論附錄,用來詳細解釋我們的分析步驟和相應結果。通過這一輪大修,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理論解釋的可靠性,畢竟,數據經過我們這么多方法輪番的“折騰”,結論依然穩健;而且我們也進一步明確了制度變化對于網絡斷裂的具體影響機制。與此同時,我們在方法論上也勇敢地邁進了一步,增加了文章的邊際貢獻。提交完修改稿的那天下午,窗外時有蟬鳴,夏日的交大梧桐一片綠色,仿佛一幅油畫。
向老師很快發來了編輯部的意見,意見雖不長,但卻很鋒利,編輯部老師們明確指出,在方法上沒問題之后,文章的理論意義仍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要明確文章究竟要說的是網絡斷裂對企業的影響還是制度對網絡斷裂的影響,鼓勵我們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理論模型。我們認真研讀了幾遍定稿會意見,并在修改過程中征詢了邊燕杰老師和李曉光老師的看法,對理論部分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進一步聚焦理論著眼點為制度變化對網絡斷裂的影響,進一步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調整之前稍顯冗余的綜述框架,將文獻綜述確定為網絡演化和制度對網絡斷裂的影響兩部分。在討論部分,我們則沒有局限于實證背景和結論,而是根據編輯部老師的建議,嘗試從一般理論層面進行推進,總結制度環境影響網絡斷裂的邏輯和機制。
9月,文章進入了校對環節,向老師幾次逐字逐句和我們討論文中相關內容的校改,從中得以窺見社研編輯部認真、專業、細致的學術精神。校對階段恰逢開學,事情較多,向老師數次鼓勵我們再堅持一下,曙光就在眼前。現在回想,不禁莞爾。
四、未竟
論文發表之后,接到一些老師和同學郵件詢問相關問題,我們也盡自己所能一一回復。冬日的西安有些冷,金黃的梧桐樹葉已經飄落,這一旅程已經告一段落。從2019年一個小小的異常數據到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成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太多師友的啟發和幫助。寫作過程中,也順手在知識的海洋中拾取到其他幾個貝殼,我們正在努力工作,希望打開它們之后至少能發現一顆不錯的珍珠。比如,這篇論文對雅婷碩士論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我與博士生常登宇在繼續推進對于網絡因果估計的工作,希望論文中的方法步驟能夠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和博士生熊旺則在合作分析網絡斷裂的不同影響,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制度造成的網絡被動斷裂、組織選擇的網絡主動斷裂可能具有不一樣的效果:網絡斷裂后,組織也會采取不一樣的策略來進行彌補或修復,甚至某些特定的網絡會具有更強的韌性。從這個角度說,希望這篇論文是我們后續系列研究的開始,也希望能夠給大家些微啟發。
不過,踏上取經路總比抵達靈山更重要,與諸君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