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玉雕作品來說,一塊玉石從原石到成品,要經歷選料、切割剝皮、設計、粗雕、細雕、修整、拋光等工序,而根據料子的大小,耗時長短不一。
玉雕作品的價值有“三分天成、七分造化”的說法,也凸顯出后期加工對玉雕成品的重要性。
而這時你可能會問,單純的技藝夠嗎?
思維不會過時
但工藝會過時
為什么我們會一直覺得古人的東西很值得收藏?這是必然的。
因為我們注重的是古人的思想,而非技藝本身。
隨著時間流逝你也不得不承認,以前的工藝現在的技術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完全可以超越。
而單純就玉雕來講,玉雕行業相較于書畫等藝術門類,民間氣味濃厚,狀態游離松散,準入門檻很低,介于工藝品與藝術品之間的尷尬角色。
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整個玉雕行業處于按部就班、零創意、模仿、抄襲狀態。
這對玉雕藝術的發展是致命的,所以當技藝已經神乎其技了,當工藝已經無可挑剔,創意就成了作品最大的差距。
只有玉雕在創作中注重設計與立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賦予時代新意,從技巧型走向藝術化,強調形式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結合,彰顯時代的審美特征,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才能達到一個歷史的高度。
而匠人到大師的距離卻遠遠不止你坐在雕刻桌前的這幾年。
說到這里,那么創意也就是靈感作為玉雕師該如何抓取和把握呢?
做玉雕,如果你放下比較和嫉妒的心態,你的創意就會源源不斷,就像無時無刻在噴發的山泉。
所以真正的創意能值多少錢?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讓銷售成為主導的今天,連獨具文化底蘊的玉雕作品也難以幸免,于是迎合市場需求似乎成了各大產業的一大特色。
追求速度,追求銷量造成了一大片的模仿抄襲甚至機雕流水線式生產。
然而我們都清楚這樣的玉雕是走不長的,玉雕藝術作品不僅需要提供審美上的愉悅,還要有社會立場,是玉雕師呈現給這個世界的良心。
如果只一味地重復,或者總是游離于社會之外,那等于浪費生命,我們還是得往前看,把玉雕藝術看得長遠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