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萬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管理層“大換血”。
從董事會到核心管理層,再到中高層職能部門,大批國資背景高管陸續接任。
短短數周內,萬科的治理結構發生巨變。這家曾經的地產民企標桿正深度融入國資體系,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01
春節前:董事會與核心管理層改組,國資全面接管
2024年12月29日,萬科發布公告宣布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大調整。
原董事長郁亮卸任,來自深圳地鐵集團的辛杰正式上任成為新任董事長。
這一變化標志著深圳國資對萬科的控制進一步強化。
與此同時,原CEO祝九勝也宣布離職,由原萬科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譚華杰接任。
原核心管理層中多位高管紛紛調整崗位或離職,這一系列人事調整震動了整個地產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新任董事長辛杰不僅在深圳地鐵集團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還曾主導過多個重大城市開發項目,被視為深圳國資系統中極具實戰能力的高層之一。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次高層換血顯然不是單純的公司內部調整,而是國資體系深度介入的信號。
深圳地鐵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顯然希望通過掌控董事會和核心管理層,實現對萬科的全面治理與資源整合。
02
春節后:中高層再迎大調整,國資精英全面接管
節后上班第一天,萬科內部再次公布了一批擬任職的中高層名單。
這批高管幾乎清一色來自深圳國資系統,涵蓋總部主要職能部門以及開發經營事業集團的多個一把手崗位。
這些新任高管不僅年齡結構相對年輕,背景也極其亮眼,代表了國資系統中的精英力量。
具體名單如下:
趙正陽:擬任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現任深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擁有豐富的投融資和資產管理經驗。
肖靜華:擬任財務資金管理部總經理,現任深鐵集團專家,資深財務管理背景,高級會計師職稱。
商德良:擬任法務部總經理,現任深鐵集團專職監事,具備法律專業背景,歷任多個國資企業法律合規管理崗位。
王智余:擬任北京區域管理部總經理,現任深鐵置業副總經理,擁有建筑工程與房地產管理的跨界經驗。
陳武:擬任華東區域管理部總經理,現任廣州市天健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區域市場拓展方面表現突出。
萬梅:擬任集團辦公室副主任,現任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紀檢監察室主任,具備紀檢與企業治理經驗。
鄢伯通:擬任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現任深圳市中小擔保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年輕有為的投融資管理專家。
段軍:擬任戰略投資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現任深圳地鐵置業集團副總經理,清華土木工程背景,技術實力過硬。
李海洋:擬任成本總監,現任深鐵物業高級督導,具備成本與工程管理經驗。
郭偉:擬任安全總監,現任深圳鐵路投資建設集團安全總監,深耕工程安全管理領域。
從這些人選背景來看,國資不僅在財務、法務、開發經營等核心職能領域實現了全面接管,還進一步布局了區域管理層。
這批國資精英的到來,意味著萬科正在從內而外進行“國資化”重構。
03
國資深度介入的邏輯
過去一年,萬科面臨的流動性危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450億巨虧、債務兌付壓力、部分資產價格下滑,都讓這家地產巨頭風雨飄搖。
而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深圳地鐵集團,則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手,通過資產接盤、債務援助以及資本注入等手段為萬科輸血。
然而,這種“救援”并非沒有代價。
從董事長辛杰的上位,到如今大批國資背景高管的接任,萬科的管理決策權正在逐步向國資傾斜。
分析人士認為:“國資接管并不是簡單的財務救援,而是深度戰略布局的一部分。對于萬科來說,這意味著從市場化的民營模式逐步向國資化模式轉型。”
眾所周知,萬科曾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化運作的典范,以靈活的機制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聞名。
然而,當前行業寒冬中,市場化的打法似乎難以為繼。
國資深度參與后,萬科是否還能保持過去的市場敏銳度,成為一個巨大疑問。
國資體系下的企業往往面臨更長的決策鏈條、更復雜的審批流程,這與地產行業的高周轉模式天然存在矛盾。
有業內直言:“短期來看,國資的接管能幫助萬科穩定局勢,但長期來看,是否會削弱其競爭力和市場反應能力,仍需觀察。”
04
“一攬子”計劃能否奏效?
在管理層完成重組之后,萬科的新任管理團隊迅速推出了一套覆蓋資產、債務、業務和管理機制的“一攬子”改革方案,試圖從內部治理和外部市場兩方面進行全面“自救”。
1. 資產盤活:聚焦核心業務,清理非核心資產
萬科在過去幾年積累了大量非核心資產,包括產業園區、文旅項目以及部分低效商業地產。這些資產雖然賬面價值可觀,但現金流貢獻有限,甚至拖累了整體財務表現。
根據新管理層的規劃,萬科將分階段處置這些非核心資產。
第一階段:以產業園區和文旅資產為主,預計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30%的資產處置。
第二階段:聚焦商業地產和低效存貨盤活,通過與國資背景的金融機構合作,引入信托、REITs等工具優化資產結構。
這一策略被視為萬科優化資產負債表的關鍵一步,預計將釋放超過300億元的現金流,為公司提供資金緩沖。
2. 債務優化:引入國資援助與市場化融資并舉
萬科目前面臨超過2000億元的有息負債,其中短期債務壓力尤為明顯。為了緩解償債壓力,新管理層啟動了多層次的債務優化計劃。
國資援助:深圳地鐵集團以及其他國資背景金融機構將為萬科提供總額超過50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包括定向融資和債務置換。
市場化融資:通過發行中期票據、資產支持證券(ABS)等工具進行市場化融資,以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組合拳不僅有助于緩解短期債務壓力,還能為萬科爭取到更長的戰略調整窗口期。
3. 業務重心調整:回歸住宅主業,謹慎布局新業務
過去幾年,萬科在長租公寓、商業地產、物業服務等領域進行了大規模布局。然而,這些新業務并未帶來預期的利潤增長,反而消耗了大量資金與管理資源。
為此,新管理層明確提出業務“聚焦戰略”:
住宅主業優先:加強核心城市的住宅項目開發,尤其是針對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的高端改善型需求。
謹慎擴展新業務:對于長租公寓等業務采取“減負求穩”策略,通過合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這一業務調整標志著萬科從“多元化探索”回歸“聚焦住宅”的戰略轉變。
4. 管理機制革新:引入國資治理模式與市場化激勵并行
隨著大批國資背景高管的加入,萬科的治理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國資治理模式引入:強化內部審計、風險控制與合規管理,確保公司運營更加穩健。
市場化激勵機制保留:為了避免“國資接管”導致的效率下降,新管理層明確表示將保留市場化的薪酬與激勵機制,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這一“國資與市場并行”的管理模式被視為萬科在治理結構上的一次大膽嘗試。
盡管“一攬子”方案規劃詳盡,但其執行效果仍存在諸多挑戰。
首先,非核心資產的處置能否順利進行,仍取決于市場環境的變化與買家的接受意愿。
其次,債務優化過程中市場化融資是否能夠如期到位,也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財務穩定性。
此外,業務重心的調整需要時間和資源的重新分配,短期內可能無法看到顯著的業績改善。
然而,國資的深度介入也為萬科帶來了更多資源與政策支持。
尤其是在當前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背景下,國資力量的加持無疑為萬科提供了一張“護身符”。
結語
站在新起點的萬科能否重回巔峰?
從民企標桿到國資深度參與,萬科的命運轉折正映照著整個行業的變化。
當市場化打法失效時,國資參與成為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這種轉變能否為萬科帶來真正的重生,還是讓它逐漸失去市場活力,仍然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萬科如何平衡國資控制與市場化運作之間的矛盾,將決定其未來能否重回行業巔峰,或者成為另一個“失速”的巨輪。
關注 大爆炸 好運 大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