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在有意無意地外化著自身,從思維到行為,從外形到模式,人形機器人可謂是這種外化的集大成者。
目前制造業進入信息化階段,已具備制造人形機器人的多項要素。如果說汽車是傳統制造業的明珠,那么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就將是制造業信息化的明珠。汽車是制造業的集大成者,人形機器人就是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為什么要做人形機器人。
人類為什么要外化自身?因為孤獨。人類潛意識里需要找一個伙伴,這個伙伴必須是人形的,不能是狗也不能是貓,它必須聽話且無所不能。
人類從叢林中走出,曾經面臨環境的威脅,朝不保夕,在意識深處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找個伴侶能否安然一生?朋友會不會分道揚鑣?親人能否陪伴到老?這些不確定性產生了人類尋找一個可靠的、無所不能的替代品的需求,人形機器人就成為以現有技術能夠達成的最可能選項。
毫無疑問,人類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形似人類的機器人端茶倒水、洗衣拖地、買菜做飯、照顧陪伴。人類傾向于通過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語言進行交流。人形機器人可通過模仿人類行為如點頭、揮手,提升交互的自然性,在服務、接待、教育或護理場景中尤為重要。
除了上述心需求以外,還有環境要求。
目前所有的設備設施界面,都是以適應人類的外形需求而設計的。比如街道、房屋、樓梯、電梯,還有門把手、電器按鈕、電腦鍵盤、各種設施的開關等等。無需大規模改造現有環境,人形機器人即可執行任務,例如開關屋門、上下樓梯、操作電器等。將機器人做成人形,才能走上街道,走進室內,成為人類的近距離伙伴。
人形機器人的潛在問題。
任何事情均有兩面性,在人形機器人成為人類親密伙伴的同時,會不會弱化人類的本能?答案是一定的,但要注意,底線是人類不能完全依賴外部的人形機器人,從而受制于外在產品。
如果說電子游戲吸引的是青少年,那么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形機器人,可能更吸引有一定閱歷且愈感孤獨的中老年人。人類會不會因此上癮?是個潛在的社會倫理問題。
所以在人形機器人的萌芽階段,就應該制定強制標準,避免一些情況的發生,這樣才更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發展。
首先,人形機器人臉部應該和人類有明顯區別,比如機器人的臉只能做成純圓形或純橢圓形,眼睛、鼻子、嘴巴只能是方形、三角形、橢圓形的組合。讓人一眼就能識別出機器人,避免產生情感依賴。
其次,出于安全考慮,人形機器人身高不能超過1.5米,手部、腿部力量大小不能超過10歲兒童。當然,特種人形機器人除外。
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挑戰。
開發人形機器人需要解決雙足行走、平衡控制、復雜動作等問題。因此,或許將人形機器人做成腳踩“風火輪”,在平地用輪子,在復雜地形用腳的設計,是否效率更高?畢竟人形機器人也不能太過于受限于人類的外形。
有沒有必要非要做成人形?
工業機械臂、輪式物流機器人等因其高效、穩定性和低成本在特定領域占主導地位,無人機、智能駕駛汽車也是機器人的一種特殊形態,此外任務決定形態,如水下探索機器人可能模仿魚類,救援機器人可能采用多足結構。人形并非唯一解,但可能是適應人類為中心的通用解之一。
人形機器人可聚焦家庭、醫療、社交等場景,而其他形態可以繼續主導工業、農業等領域。未來機器人形態將更趨多元化,人形僅是探索路徑之一。
馬斯克預測2040年將有100億臺人形機器人的驚人數量,超過全人類總和。依據人工智能的和機器人執行機構的發展進程,我們對近期的預測是,首先在養老陪伴、家庭服務、教育社交等領域,人形機器人將作為新的家電產品,多年后將變得和電腦、彩電、微波爐一樣普通,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人形機器人承擔著人類外化自身的夢想,將伴隨人類開啟新的發展階段。
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