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領導籌備開國大典的各項活動。周恩來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新政協籌備會副主任和起草共同綱領小組組長。
根據后來的確定的《典禮程序》
慶典時間:為10月1日下午三點
地點:天安門
慶典活動分為四部分: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約半小時。
- 閱兵與分列式,約兩小時
- 群眾游行經過主席臺,約四小時
- 天黑后舉行群眾提燈游行,并放煙花。
對于各項活動方案的組織落實,周恩來考慮的非常詳細,任務布置后檢查又檢查,力求盡善盡美。懸掛在天安門城樓的八個大紅燈籠,設計者就設計出了二十幅不同樣式的宮燈草圖,由周恩來從中選定了八盞圓形(象征太陽)宮燈的設計。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掛上了天安門城樓后,由于畫像下面有字,周恩來檢查后,覺得不夠完善,下令把字去掉,美術師連夜修改。
慶典的重中之重是閱兵活動。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朱德總司令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等負責。受閱部隊以華北軍區步兵、騎兵、炮兵等為主共約2萬官兵。受閱編隊的飛機有5種類型17架。飛機太少了。周恩來真是智慧超人,他說:我們這些領隊的戰斗機飛行速度快,是否可以在通過天安門后,立刻轉回去接在教練機的后面再飛一遍,再一次通過天安門。大家聽了都很興奮,都覺得這可是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但是,由于當時全國尚未全部解放,出于安全考慮,閱兵地點放在那里是最難決定的。8月的一天,楊成武等人來到中南海西花廳,將兩套閱兵方案呈放在周恩來面前。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北平市郊西苑機場。經過反復權衡,9月2日,周恩來在閱兵方案批示: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閉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這個意見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意了。
經過上下各方面的領導同志和廣大官兵、各界群眾的艱苦努力,慶典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9月29日,周恩來又到天安門城樓仔細檢查一遍,毛主席休息的位置是否安全,廣播員的位置,播音器材好不好,國旗旗桿的高度,升旗按的電鈕靈不靈。
10月1日,天剛蒙蒙亮,周恩來再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又對播音器材、升旗按鈕等設備進行了細致的查看,作最后的檢查。清晨,他來到前門火車站,迎接參加開國大典的蘇聯代表團。
10月1日下午二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召開,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10月1日下午三時,開國大典如期舉行,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古老的中國從此進入了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