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網友提問:“一旦戰爭爆發,三菱本田能造飛機坦克,咱的國產車企能造什么?”
這一話題立馬引來一群無知的愣頭青的群嗨。在他們看來,日本車企的工業能力是高高在上,天下無敵的。而國內車企只能窩里斗,在大是大非面前拼硬實力時根本不堪一擊。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三菱重工的前身能追溯到日本明治維新那個時候。那會兒日本社會被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響著,“富國強兵”以及“殖產興業”,成了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政策。三菱集團的前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的,不過那時三菱做的都是民用產品。一直到1887年,三菱靠著收購長崎造船廠這個舉動,慢慢開始進入軍工領域。
二戰期間,三菱重工開始進一步加大在軍工領域的投入,研發并制造了數量眾多的軍事裝備,其中包括聲名狼藉的“零式戰斗機”以及97式坦克。
這些裝備,在那個時候,憑借那樣的技術條件,具有極為顯著的全球影響力,為日本的軍事擴張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戰后三菱重工一直沒舍棄軍工領域,接著就跟日本自衛隊以及美國軍方開展合作,研制并生產出了F-2戰斗機、CH-47直升機等很先進的裝備。
在當今的軍工領域之中,三菱重工的地位仍舊不可被忽視。如今三菱依舊是日本自衛隊的重要裝備供應方。它不但參與了F-35A戰機的制造工作,還在積極地推進,隱形戰斗機的研發,與此同時,在潛艇研發方面也獲得了顯著的成果,甚至涉足了“宙斯盾”艦船的制造。
跟三菱重工比起來,本田在汽車和摩托車領域獲得的成就,那是更被大眾所了解的啦,不過它的軍工背景也同樣不容小覷。在二戰那段時間里,本田的創始人本田一郎創辦的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了日本軍事工業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會社給日本軍方生產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像在整個二戰期間的中島Ki-43“隼”戰斗機里,它里面用的就是東海精機負責生產制造的曲軸以及螺旋槳等很重要的零部件。
戰后本田將業務重點朝著以民用產品為主導的方向進行了轉變,不過其在軍工領域所積累的技術一直都被留存著。
本田給日本自衛隊的多種車輛以及船只供應動力系統,并且參與到了無人機發動機的研發當中。
如今本田在高科技領域的轉型能力,也為其軍工潛力增添了新的動力。
除了三菱和本田以外,日本其他汽車企業像“川崎”“斯巴魯”等在軍工領域積累了相當的技術經驗了。川崎重工既制造摩托車和汽車了,在航空及艦船制造方面,又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績了。斯巴魯憑借其先進的發動機技術和四驅系統了,在軍用車輛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了。
但是把目光轉向中國的時候,就能覺察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中國汽車工業起始時,發展速度相較而言較緩慢。然在過往數十年中,中國的汽車企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進步。
更要緊的是,中國的汽車企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在它們的身后,有著極為強大的國家工業體系給它們提供支撐呢。
中國的軍工生產模式,與日本相比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的軍工生產更為注重專業化的分工,且在體系化建設上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這種模式在和平時期,或許不顯山露水,但是在戰爭爆發時,卻能迅速展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以及生產效率。
以長安汽車為例,其前身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上海洋炮局,自洋務運動時期起便開始制造輕重武器??箲鹌陂g,長安汽車此前在全國范圍內規模最為龐大的兵工企業。
現在的長安汽車,在民用汽車領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但同樣保持著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其生產的軍用越野車,在復雜地形以及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出色表現,正是這種軍工技術積淀的體現。
更要緊的是,長安汽車針對新能源以及智能化領域所做的布局,這讓它在往后的戰場上,能夠快速地給出電動化、智能化的運輸裝備。
東風汽車同樣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中堅力量。它的前身乃是“三線戰略”之中的第二汽車制造廠,起初的主要任務即為制造軍用載重車。直到1978年,東風汽車才開始,首次進行民用汽車的生產制造。
現在東風汽車在民用市場當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而其軍用系列的卡車,依然作為中國軍隊的關鍵裝備。
另外東風汽車在車規級芯片以及三電領域把關鍵技術給突破了,這就讓它在以后的軍事應用當中,擁有了更寬廣的潛力。
實際上從工業發展的角度來說,軍民工業產品的生產技術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一樣,并不是日本車企的專利。
二戰期間,沒有任何軍工背景的福特汽車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戰爆發之后的1942年福公司便特迅速地停止了民用汽車的生產,將全部精力,轉向軍工生產。
他們不僅開始生產各種軍用汽車,而且還生產飛機、坦克以及裝甲車等武器,甚至他們還拍著胸脯向美國政府保證,他們可以在一個小時時間之內交付一架重型轟炸機。
最終在柳溪工廠最高產能被釋放的時候,每63分鐘就能夠下線一架B-24轟炸機,月產量達到了驚人的650架。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一共制造了8,600架B-24轟炸機和57,000臺飛機發動機。
所以當我們談論“國產車企能造出啥”的時候,我們應該清楚中國的軍工生產方式注重專業化分工與體系化建設。和平時期,此方式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較為迅猛地發展了;戰爭爆發時,便能快速轉換為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了。
當然我們希望車企的這種能力永遠也不會被用到!
參考消息:
1、《日本的軍工產業:歷史與現狀》
作者:[日] 石川一郎,譯者:李明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該書詳細梳理了日本軍工產業的歷史脈絡,包括三菱重工和本田技研在二戰期間及戰后的軍工發展。
2、《長安汽車:從軍工到民用的傳奇》
作者:王志剛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2年本書講述了長安汽車從洋務運動時期的軍工企業到現代民用汽車企業的轉型歷程。
3、《中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報告(2024)》
作者:中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編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該報告系統總結了中國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特別是汽車工業在其中的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