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奧迪宣布將調整新車的命名規則,不再以“動力總成”作為劃分標準,而回歸之前的以“產品尺寸和定位”規則,將于3月4日全球亮相的搭載燃油發動機的奧迪A6,將繼續保留“A6”的名稱,而不是像去年的A4一樣更名為A5。
奧迪股份公司銷售和營銷管理委員會成員石柏濤(Marco Schubert)說:“新的命名方式讓全球客戶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們的產品定位,通過車型名稱可以一眼看出其尺寸與定位。這個決定是經過深入討論的結果,也遵循了客戶和經銷商的反饋。”
一紙公告,將奧迪過去兩年的混亂命名規則畫上了句號。
2023年3月,上一任奧迪公司CEO杜思曼(Markus Duesmann)在一次采訪中透露了奧迪將以“奇偶數”區分電動車和燃油車的新命名規則,新一代“A4”將更名為“A5”,同樣“A6”將變為“A7”。但在售的A5與A7將何去何從?以及電動化的“A4”何時到來?這些疑問在之后的兩年時間里似乎并沒有確切的答案。
這種混亂折射出的,是奧迪自“柴油門”之后,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戰略的反復,以及新產品研發的拖延。
事實上,從2021年開始到2024年的四年時間里,除去2024年才陸續開始傳播的PPE平臺A6 e-tron、Q6 e-tron,全新Q5和去年底開始交付的A5,上汽奧迪Q6和Q5 e-tron是奧迪僅有的全新車型。
而這段時間里,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從15%達到50%,電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趨勢。
在宣布“奇偶數”命名方式半年后,杜思曼離開奧迪,而繼任者高德諾(Gernot D?llner)用一年多的時間,終于讓外界看到了奧迪重回正軌的趨勢。隨著產品大年的到來、命名方式的“撥亂反正”,以及奧迪在中國市場與一汽、上汽合作的新篇章開始,奧迪似乎也終于可以把精力回歸到造車和賣車本身。
“奇偶數”命名所引發的混亂
或許在杜思曼的設想中,隨著電動化車型的順利推出,奧迪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全面電動化的目標,而作為最后一代全新燃油車產品,無論是A4、A6都可以通過命名方式的改變,將最具傳承意義的“A4”和“A6”名稱,過渡給未來會成為主力的電動車產品。
但電動化進程的不順利以及研發的不斷拖延,讓這個計劃開始變得混亂。
A4已然更名,而A6的更名“箭在弦上”,但與之對應的純電動車型只有A6 e-tron已經發布;而在SUV產品線上,Q6 e-tron在未來的目標是替代Q5,但Q5所使用的MLB B平臺對應的轎車產品其實是A4,并非A6。
而A4 e-tron、A8 e-tron至今仍然連影子都見不到,基于MEB平臺的Q4 e-tron的下一代更是還早,如果按照杜思曼的設想,奧迪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來填補這些產品線空白,并且在海外市場電動化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也會是一個問號。
在我們更熟悉的中國市場,問題更加復雜。
一汽奧迪國產的A4L、A6L有著非常深厚的市場認知,而更名為A5L和A7L,不僅會面臨巨大的市場“教育”成本,還可能與上汽奧迪在售車型名稱沖突。而且一汽奧迪A5L已經按照全球命名規則發布,新一代A6L卻以“尊重市場喜歡”的理由保留了命名,這也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擾。
上汽奧迪所面臨的情況也同樣,Q6與Q5 e-tron的命名也不符合“奇偶數”規則,加上去年發布的AUDI品牌,坊間“五個奧迪”的玩笑梗其實對奧迪品牌在市場上的認知打造是非常不利的。
海外市場盡管沒有中國市場這樣復雜,但僅僅是讓用戶認知到A4與A5,A6與A7的新關系,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e-tron”這個后綴也并未從奧迪電動車序列里消失,這也讓以奇偶數區分動力形式的方式顯得“多此一舉”。
不過奧迪喜歡在命名工作上“搞事情”似乎也有跡可循。
如今在海外市場銷售的Q8 e-tron,在推出伊始的命名是“e-tron”,就如同當年的quattro一樣,直接把代表一種技術的名詞當成了車名。甚至在更早的時候,代號F103的戰后首個奧迪新車,誕生時的名字就叫“奧迪”。
而奧迪第一款“RS”車型“RS 2”并非所謂A2的高性能版,它看上去很像同時代的奧迪80 Avant,但卻有著保時捷的基因;1991年推出的奧迪S4,其實是奧迪100的性能版車型,也就是如今奧迪A6/S6的前身,而非A4/S4。
當然,這種歷史上的“隨意”對于當下新車銷售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至少從e-tron開始,命名規則的混亂已經埋下了隱患。
或許意識到一款車型獨占“e-tron”之名會為之后的產品命名帶來困擾,奧迪在e-tron中期改款時將其更名為Q8 e-tron,但其實它與Q8是兩款沒有太多關聯的獨立產品。
同樣,采用PPE平臺的Q6 e-tron和上汽奧迪Q6,上汽奧迪MEB平臺的Q5 e-tron與Q5也是毫不相關的產品,而它們又會同時在中國市場銷售。相比于奔馳此前直接用“EQ+字母”方式命名電動車,或是寶馬在傳統車型數字前加“i”,奧迪或許連自己都已經搞不清這些命名的規則該是什么。
而伴隨著奧迪全面電動化進程的放緩,這種命名過渡期或許會遠超當初杜思曼的設想,因此及時“止損”,回歸大家所熟悉的命名規則,對奧迪而言是必要的。
努力重新找回節奏
過去一年多時間,高德諾重整了管理團隊,包括石柏濤接替賀熙曼(Hildegard Wortmann)成為負責銷售和營銷的新任董事會成員,以及Geoffrey Bouquot接任奧迪技術開發部門負責人。
而隨著車型命名規則的正式改變,杜思曼在奧迪留下的“遺產”被進一步清除了,也在某種程度上象征了奧迪在重新找回節奏的路上,又邁出了標志性的一步。
至少,現在的奧迪看上去有了更為清晰的市場節奏。
首先,市場競爭力的根本是產品,奧迪官方在總結2024年時用了“系統性更新產品組合”的表述。在售的A4、A8、Q5、Q7等主力車型生命周期都達到了10年左右,而近幾年的電動化產品也屈指可數,這種產品迭代停滯的情況將在2025年得到改變。
A5(新一代A4)、A6、Q5都已經或即將發布,PPE平臺車型開始量產,奧迪與上汽合作的AUDI品牌也會推出首款量產車。而在這些新車上,奧迪本土化戰略正在看到成效,正如奧迪股份公司生產和物流管理委員會成員Gerd Walker所說:“針對特定市場的車型本地化生產一直是我們在中國取得成功的關鍵,而奧迪未來必須貼近客戶。”
根據一汽奧迪已經發布的信息, Q6L e-tron將擁有中國本土化的無圖L2++智能駕駛能力,可以實現全場景的智能駕駛,據悉這套系統將是奧迪與華為合作研發的產物。在上汽奧迪,AUDI E將融入上汽集團的電子電氣架構,完全基于中國本土用戶對于智能化需求研發,而從概念車及品牌發布,到量產車預期上市,奧迪所呈現出的速度和過去三年“派若兩人”。
其次,是產品背后奧迪在研發、生產等上游領域的變革。
今年元旦,Geoffrey Bouquot正式接任奧迪技術開發部門負責人,并與創新與軟件定義汽車部門合并。技術開發部門的重組將提高奧迪的研發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更加扁平的組織架構,減少流程對接數量并將責任和決策明確關聯到清晰的管理者上,以換取更快的決策速度和改進流程。
而在奧迪一汽PPE工廠,從2022年年中開工以來,奧迪便采用數字化技術設計、建造工廠,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出一個高效靈活的全數字化全自動生產體系,同時確保數字模型的實時更新與實際施工進度保持同步。
奧迪還首次在中國市場部署了全域IT解決方案,使得全新生產基地的所有維護、物流和制造流程都可以通過統一的IT架構實現互聯,并借助云端系統,實現生產基地全域數據的高效存儲與共享。
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Helmut Stettner)表示:“新技術有助于擴大德國與中國團隊之間的協同效應,使得我們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加快流程,無論是工廠施工建設期間還是日常的運營。”
此外,奧迪一汽PPE工廠還布局了周邊的供應鏈產業,未來將有大約50%的供應商位于長春工廠的30公里半徑范圍內,這也將使得PPE工廠實現90%的國內供應商比例目標,進一步實現“在中國,為中國”戰略。
大公司視點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奧迪在歷史上不斷改變其產品的命名規則,和當年在中國大膽推出軸距加長的A6L,以及如今打造AUDI品牌一樣,本質上是“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基因決定——奧迪不拘泥于過往,而選擇不斷突破。
杜思曼當初的設想或許很美好,在奧迪完全實現電動化車型的切換后,A4、A6這些經典的名稱還將得以保留,是在不斷突破中的傳承。
但很多事情,并非一廂情愿。
不過奧迪決定改變這個并不被看好的命名規則,也算是“懸崖勒馬”,將更多精力回歸到業務本身。至于很多人關心已經被改名的A5是否還會改回A4,奧迪官方給出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考慮到在中國市場,現款A4L和全新的A5L將“同堂銷售”,或許這次改名也有那么一些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