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春節期間,深圳萬景樓濟文堂內鑼鼓喧天、人潮涌動,"灣區+老區非遺保護新路徑探索成果交流展暨鬧春廟會"在此盛大舉行。活動以"非遺保護,突出文創"為主線,全景呈現贛州和深圳兩地非遺絕技和親民活力。章貢非遺傳承人代表團和灣區非遺項目同臺展演,通過"活態傳承+互動體驗+產業對話"場景沉浸體驗,為非遺傳承開辟跨區域協作邁出了可喜的蛇年第一步。
濟文堂內游人如織,非遺展演區、互動體驗區與國風舞臺前皆擠滿駐足觀賞的市民,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熱烈氛圍貫穿全場。 深信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首席顧問兼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陶一老師作為此次活動的牽線人,出席了此次交流展,并現場創作《青玉案》賀此盛會。深贛非遺開春第一展,可謂非遺保護旌旗高擎:“春風迎面花相顧,宋韻里、憑欄處。嗦粉軍哥云水煮,擂茶味美,和香如故。深贛旌旗豎。”
深贛非遺同臺 老區技藝綻放灣區
來自贛州章貢的四位市級非遺傳承人成為焦點。本次由章貢區文化館和粵港澳大灣區非遺文化創新研究所指導,由濟文堂搭臺,由市級軍哥嗦粉技藝傳承人林小軍帶隊的虔城手藝人團隊成為現場熱點,軍哥現場支起起湯鍋,完整展示客家手工米粉的制作技藝。
熱騰騰的嗦粉攤位前排起長龍,市民品嘗后紛紛豎起大拇指,非遺禮盒裝嗦粉半小時內售出幾十份;傳統和香傳承人劉曉雨復原《香乘》古籍記載的宋代合香技法詮釋古法香道;客家擂茶傳承人羅詩媛手持茶杵研磨茶葉與芝麻,讓觀眾在茶香中體味客家待客之道;宋韻插花傳承人謝東琳以竹葉、枯枝、山花為材,寥寥數枝便勾勒出宋代文人“清、疏、雅”的審美意趣,吸引漢服愛好者圍坐研習。
灣區非遺項目同樣大放異彩。糖畫師傅以銅勺為筆、糖漿為墨,頃刻間勾勒出生肖蛇舞圖案,晶瑩剔透的糖藝引得孩童歡呼;鉤針編織傳承人將傳統鉤花技藝融入潮玩設計,憨態可掬的玩偶成為年輕人“新寵”;面塑攤位前,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吸引親子家庭駐足,市民王女士帶著孩子體驗后感慨:“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老物件,孩子們在游戲里就能觸摸文化基因。”
民俗游藝煥活力 沉浸式體驗引共鳴
互動體驗區化身為傳統文化“游樂場”:投壺、射箭、蹴鞠等傳統運動項目排起體驗長隊,家長與孩子協作拉弓、擊球的歡笑聲此起彼伏;糖葫蘆攤位前,晶瑩的冰糖裹著山楂串起兒時年味,一位“90后”父親邊選購邊感嘆:“這是小時候過年才有的甜蜜記憶。”
在此次展會中,一項重磅合作正式揭曉,中國郵政聯合連豐文化推出蛇年聯名紀念明信片及系列文創。這是公司首次將明信片注入非遺基因,現場蓋戳活動更是深受游客喜愛,網友熱議“想把傳統文化寄給全世界”。隨著聯名明信片的發行,這場灣區+老區的非遺對話已從線下廟會延伸到更廣闊的文化傳播場域。
國樂雅韻添華彩 千年文脈動人心
濟文堂中央舞臺化身為傳統文化美學空間。漢舞《麗人行》以翩躚水袖與曼妙身姿再現盛唐風華,引得觀眾紛紛舉起手機記錄;吟誦《青玉案·元夕》以古音韻律演繹辛棄疾詞作,朗朗聲韻中流淌著千年文脈;情景劇《國色芳華》通過服飾、禮儀與劇情串聯,再現古代文人雅集場景,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國樂演奏區更成“聲景盛宴”:箜篌獨奏《云之羽》空靈悠遠;塤曲《祈禱》《女兒情》蒼涼醇厚;洞簫版《這世界那么多人》以傳統樂器演繹現代旋律,引發全場合唱。現場觀眾李先生感嘆:“閉眼聽塤聲,仿佛瞬間置身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意境。”
本次交流展通過"政校指導、企業承辦,傳承人唱戲、市場賦能"的創新機制,為非遺保護探索出跨區域資源整合、活態傳承的新范式。據主辦方透露,未來將建立灣區-老區非遺協作聯盟,通過定期互訪、技藝共研、IP共創等方式,讓傳統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煥發新生機。
編輯:盧玉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