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上學時面對老師“昨晚為什么沒有寫作業”的每日一問,職場上被迫接受突如其來的加班要求,過年時應付親戚們七嘴八舌的關心詢問……在許多時候,我們都需要戴上“假笑”面具,隱藏自己的真實心情。所以,雖然面上帶笑,其實我們并不開心……等等,“假笑”時我們真的不開心嗎?
有許多理論解釋了真笑為什么能夠讓人開心。真笑時的面部肌肉運動激活了大腦中的內啡肽系統。內啡肽讓你放松,讓你快樂,并且似乎能降低皮質醇(皮質醇是一種引發壓力的激素)。內啡肽還有助于釋放一氧化氮,這種化學物質有助于放松緊繃的肌肉,增強抗壓力作用。一氧化氮還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當我們使用涉及微笑和大笑的面部肌肉時,這會將一種反饋信號發送到大腦,然后大腦會釋放化學信使,例如血清素,從而改善我們的情緒。
那么,“假笑”能不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呢?在科學上,“假笑”和“真笑”能夠被明顯區分開來:“真笑”主要由兩塊臉部肌肉參與,即連著嘴角的顴大肌和眼眶周圍的眼輪匝肌。前者收縮能讓嘴角上提,后者能牽動蘋果肌(眼睛下方的臉中部肌肉)向上運動,且讓眼睛顯得更彎。相比之下,“假笑”就不那么夸張,假笑的唇角運動與真笑相同,但不涉及眼睛周圍肌肉引起的變化。如果把假笑時的臉部下方遮擋起來,你就會發現,假笑的眼神暗淡無光,眉毛不會弓起來。
這樣說的話,假笑時我們同樣能使臉部肌肉運動起來,這種臉部運動能不能欺騙大腦,讓“假笑人”變得真正快樂起來?關于這個問題,1980年代的一些科學家就已經進行了初步探索。他們是這樣進行假笑實驗的:讓志愿者用牙齒咬著一根筆來模擬笑的模樣,結果這部分人在觀看卡通的時候會明顯感到更高興。另有一項研究綜合了100多篇論文結果,發現假笑能改善情緒,只不過作用比較小。不過,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假笑不僅不能讓人快樂,甚至會導致抑郁:為了工作需要或是社交需要,很多人不得不長期維持營業性的“標準笑容”,長期以往,這種“營業假笑”壓抑了人的真實感情,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久而久之甚至有發展為抑郁癥的可能。
到底誰的說法是正確的?2022年10月,來自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聯手重新開啟了“假笑實驗”,他們招募了來自19個國家的3878名志愿者,為了排除干擾因素,這些志愿者事先并未被告知實驗目的,實驗過程也讓人有些云里霧里:志愿者要按規定做出多個行為,其中有微笑5秒鐘,也有將手臂放到頭后面眨眼5秒鐘,還有咬筆假笑5秒鐘等。顯然,這些行為有的與實驗目的直接相關,有的則是“假動作”。完成這一系列行為后,志愿者被要求完成許多測試,同樣其中也有真有假,比如做數學題、報告疲勞度,當然還有填寫愉悅感和焦慮感問卷等。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用光點運動圖像來識別志愿者面部肌肉變化動態,同時結合問卷調查結果來分析假笑對志愿者情緒的影響程度。結果發現,無論是自發微笑或者咬筆假笑,在按要求完成各種行為后,志愿者的心情愉悅程度普遍較之前有很大提升,甚至有一部分人還會產生幸福感。這意味著,假笑具有與真笑相同的效果,能讓人開心起來。
這種結果也許可以用“面部反饋假說”來解釋:個體的情緒體驗受其面部表情的影響,例如,微笑通常會讓人感覺更快樂,而皺眉則會讓人感覺更悲傷。這些效應的出現是因為面部表情提供感覺反饋,有助于促成情緒的生成。假笑同樣如此,當我們嘗試牽動自己的嘴角,保持假笑時,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會受到刺激,從而釋放神經遞質,鼓勵人們進入積極的情緒狀態。
雖然假笑確實能讓人開心,但如果想將其作為抗抑郁藥,可能需要長期“服用”:面部表情反饋的效果非常小,想要獲得有效的身心變化,需要堅持一段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