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紅利與結構性機會下,投資邏輯從“量的擴張”到“質的重構”。
文/每日資本論
新一輪消費大潮來了,但并非閉著眼就能躺賺。
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提振消費置于經濟工作的核心位置,明確提出“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并圍繞居民增收、消費升級、場景創新等方向部署了系統性政策。
敏感的資本市場迅速反應。A股大消費板塊連續上漲,白酒、家電、旅游等細分領域龍頭股漲幅超5%。這自然而然也引起了廣大投資者的關注。
事實上,部分媒體梳理各行業過去10年的收益率發現,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過去10年有25個行業是上漲的,但僅食品飲料和家用電器兩個行業的收益翻倍;收益率排名居前的行業中還包括社會服務、醫藥生物、汽車等大消費領域板塊。與同期滬深300指數的收益率相比,消費行業整體收益率顯著超越滬深300。
如今,在政策催化與市場情緒共振下,消費板塊的投資邏輯是否還與之前的一樣?還能產生超級黑馬或白馬嗎?
梳理本次會議不難看出,提出的促消費舉措既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延續,也是針對當前消費復蘇結構性矛盾的精準施策。會議強調的“大力支持居民增收”直指消費能力這一根本問題。202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至4.1%,低于疫情前平均水平,而居民儲蓄率仍維持在34%的高位,顯示出消費意愿與能力之間的依然存在距離。
顯然,讓居民錢包鼓起來才能拉動更多的消費。為此,政策工具箱中不僅包括工資性收入增長機制,還首次提出“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這意味著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可能被納入消費刺激框架。比如,2024年實施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稅收優惠已帶動超5000億元增量資金入市,未來若進一步擴大投資范圍,或能形成“投資-消費”的良性循環。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政策對消費場景的革新讓人眼前一亮。“人工智能+消費”被首次寫入國常會文件,標志著技術驅動的新型消費生態正在成形。以智能家居為例,2024年中國市場滲透率已達27%,而AI算法的引入使個性化推薦、智能節電等功能成為產品差異化競爭的核心。
部分業內人士表示,AI不僅優化了消費體驗,更通過數據挖掘創造出未被滿足的需求,類似基于健康監測的定制化保險產品。這種技術賦能的消費模式,正在改寫傳統行業的估值邏輯。
簡言之,如果說過去十年的消費升級是“量的擴張”,那么當前階段則進入“質的重構”。
國常會特別強調的“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正通過技術創新加速落地。在零售領域,無人便利店已從試點走向規模化,2024年全國門店數量突破2萬家,其背后的視覺識別、物聯網技術將運營成本降低了40%。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供應鏈重構。比如,美的集團推出的AI驅動柔性生產線,使小批量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庫存周轉率提升15%,直接反映在毛利率的改善上。 關于這方面內容,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具體內容,這里就不贅述了。
醫療健康消費的數字化進程同樣迅猛。2024年,互聯網診療服務人次突破12億,同比增長58%,而AI輔助診斷系統將誤診率從5%降至1.2%。這種技術紅利不僅釋放了基層醫療需求,更催生出遠程監護設備、智能穿戴等千億級市場。
從目前來看,京東、百度、科大訊飛等等一大批互聯網、科技公司早就在醫療健康方面布局,部分都已經上市形成規模化運營。而AI眼鏡等又被視為新的增長點,正在成為各大科技公司的又一個“熱地”。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對“健康消費”的扶持或將打開跨國企業的增長空間。輝瑞中國區總裁曾表示,公司正與本土AI企業合作開發慢性病管理平臺,試圖將藥品銷售延伸至全生命周期服務。
更為重要的是,人口結構變遷正在重塑消費市場的底層邏輯。
國常會提出的“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將銀發經濟推向戰略高度。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3.2億,占總人口的22.3%,但適老化產品市場規模僅占消費品總額的3%。這一失衡催生了結構性機會——部分醫療企業推出的智能血壓儀通過接入社區健康平臺,實現慢病數據實時監測,2024年銷量同比大幅增長;養老社區運營商椿萱茂則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保單換入住”模式,預售金額也快速上升。
冰雪消費的爆發則印證了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共振的力量。2024-2025雪季,中國滑雪人次突破3500萬,較疫情前增長4倍,帶動相關裝備銷售額超80億元。安踏體育收購亞瑪芬體育后,借助冬奧IP推出的高端滑雪服系列,毛利率達65%,遠超傳統運動品類。
入境消費的潛力也不容忽視。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覆蓋城市增至40個,2024年入境游客消費額回升至疫情前85%,其中冰雪旅游貢獻率達32%。
敲黑板!盡管政策暖風頻吹,消費市場的復蘇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
首當其沖的是居民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2024年個稅改革雖將起征點提高至8000元,但中等收入群體稅負降幅有限,而財產性收入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顯著——2024年A股散戶投資者平均收益率僅為2.3%,難以形成財富效應。此外,消費信心的修復需要更長時間。央行調查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仍達58%,高于疫情前水平。
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以汽車消費為例,盡管政策大力推動以舊換新,但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42%,增量空間收窄,而充電樁布局不均衡導致三四線城市消費潛力難以釋放。另外,消費品牌的高端化轉型面臨國際競爭壓力。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高端化妝品市場中,本土品牌份額僅為18%,且集中于面膜等低技術品類。
重點來了!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消費板塊的投資邏輯已從“板塊普漲”轉向“細分突圍”。2024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持倉數據顯示,食品飲料行業配置比例下降至8.2%,而社會服務、醫療服務的配置比例分別上升至4.5%和6.8%,反映出資金向成長性更強的細分領域聚集。
三條主線值得重點關注。首先是技術驅動的消費服務商。如AI家居解決方案提供商、醫療大數據平臺,其估值溢價來自技術壁壘而非傳統市盈率模型。其次政策紅利密集區。如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入境消費等領域將受益于定向補貼與基建投入。再次是全球化品牌。如在“投資中國”政策加持下,具備海外擴張能力的消費品牌可能獲得估值重估,比如類似海爾智家通過并購GE家電形成的全球供應鏈優勢(只以此為參考)。
請注意,政策刺激或許短期內市場表現搶眼,但真正決定消費企業價值的仍是產品力與模式創新。正如波士頓咨詢報告所言:“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將經歷從‘追趕型增長’到‘定義型增長’的質變。”
這意味著,投資者需要一手抓住政策催化下的波段機會,另一只手要深度挖掘那些能重塑行業規則的變革者——無論是通過AI重構消費場景,還是通過全球化打開增長天花板。唯有如此,方能成為本輪消費升級的真正的弄潮兒。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