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節這一天,湯團是一定要吃的。鮮肉和黑洋酥是最常見的餡心。老早上海人都是自己家里包湯團,磨粉、扯豬板油、揉小球,家里人人有分工。后來有了現成的湯團,自己做的人少了,湯團轉身又成了激活上海一大街頭活動——排隊的重要角色。
元宵節的夜晚格外熱鬧。吃好湯團,家長牽著小囡,小囡拉著兔子燈上街。兔子燈很多是買了竹簽和扎紙回來自己做的,1984年的報紙上還刊載了《自制兔子燈》的詳細教程。蠟燭擺好,輪盤一裝,拉著上路老“扎臺型”額。
最鬧猛的地方當屬城隍廟。在過節前,這一帶的大小店鋪便張掛起各式彩燈進行預熱。到了節日當晚,豫園燈會將氣氛推向高潮,鬧龍燈、戲獅子等表演精彩紛呈,彩燈下懸掛燈謎來“猜謎謎子”,還有“過年走走九曲橋,一年煩惱都掃光”的固定節目,熱鬧非凡。1980年豫園燈會重啟,一夜入園達五萬人,有親歷者回憶,“第二天撿到元宵夜被踩掉的鞋就有幾籮筐”。
元宵節前后,上海小囡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收骨頭”這三個字的敲打,但節日當天,不管大人小孩,都抓住這節日最后的尾巴,盡情狂歡。
元宵節過完,春節也就正式畫上了句號。街邊的小店陸續回歸,日常的柴米油鹽重上臺面,一閉一睜,又是一年。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和陸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合作推出“上海影像”欄目,在照片中看城市變化,講市民故事。圖片版權均歸陸杰先生所有,侵犯版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