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好奇號火星車于1月17日通過一段16分鐘的錄像(加速約480倍循環(huán)播放),捕捉到火星天空中漂浮的夜光云(亦稱暮光云)。畫面中從云層墜落的白色羽狀物是二氧化碳冰晶,它們會在接近火星表面時因溫度升高而蒸發(fā)。Credit:NASA/JPL-Caltech/MSSS/SSI
這些火星云雖然看似與地球云層相似,但其成分包含冰凍二氧化碳(干冰)。在好奇號桅桿相機(Mastcam)拍攝的新圖像中,紅綠相間的云層在火星暮色中飄動。這些圖像記錄了第4,426個火星日(任務第17年)的16分鐘內,夕陽余暉通過散射為云層染上色彩的現(xiàn)象。
這些云層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彩虹色光澤,形成“珠母云”。由于亮度較低,它們僅在日落后、云層處于極高位置時可見。
火星云的奧秘
火星云由水冰或高海拔低溫下的二氧化碳冰構成(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占比超95%)。二氧化碳云是唯一能產(chǎn)生彩虹光澤的類型,新圖像中可見其漂浮在約60至80公里高空。白色羽狀冰晶可下墜至地表上方50公里處后蒸發(fā),而圖像底部短暫出現(xiàn)的水冰云則以相反方向飄動。
暮光云的曙光
火星暮光云于1997年由NASA探路者號首次發(fā)現(xiàn),好奇號直到2019年才首次捕捉到其彩虹色光澤。這是好奇號連續(xù)第四個火星年觀測此現(xiàn)象,其出現(xiàn)于南半球初秋時節(jié)。
科羅拉多州太空科學研究所大氣科學家馬克·萊蒙(Mark Lemmon)領導的團隊去年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發(fā)表論文,總結了好奇號前兩季的觀測成果。他表示:“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看到彩虹色云層時的震驚,如今我們已能預測其出現(xiàn)時間。”
每次觀測都為研究火星云粒子大小和生長速率提供新線索,進而揭示火星大氣特性。
未解之謎
為何二氧化碳冰云未在其他區(qū)域出現(xiàn)?好奇號所在的蓋爾隕石坑(赤道以南)與探路者號的阿瑞斯谷(赤道以北)均觀測到此類云層,但2021年登陸北半球杰澤羅隕石坑的毅力號卻未發(fā)現(xiàn)。科學家推測,火星某些區(qū)域可能具備特殊形成條件。
萊蒙提出“重力波致冷”假說:二氧化碳本不應在此凝結,但未知因素可能通過重力波降溫促使其成冰。“火星重力波機制尚不明確,為何暮光云僅存于特定區(qū)域仍待探索。”
桅桿相機的局限
新圖像中云層被部分圓形邊框截斷,因左側34毫米焦距相機濾鏡輪卡位所致。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團隊仍能使用該相機及右側100毫米高分辨率相機進行彩色成像。
好奇號最新動態(tài)
完成對“蓋迪茲谷河道”(Gediz Vallis)的考察后,好奇號正前往新區(qū)域研究“蜂窩構造”——由地下水形成的蛛網(wǎng)狀裂縫。近期,它還探訪了綽號“原始峽谷”的撞擊坑(直徑20米),分析坑周巖石成分。淺坑邊緣因侵蝕嚴重,暗示其形成于數(shù)百萬年前。
撞擊坑研究有助于挖掘深埋地下的有機物,這些分子或比地表巖石更完好保存,為探索數(shù)十億年前火星宜居性提供關鍵線索。
參考https://www.nasa.gov/missions/mars-science-laboratory/nasas-curiosity-rover-captures-colorful-clouds-drifting-over-mar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