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一種未明的動物
關于龍的設定,
你不得不參考的一本書
春節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累積票房已突破百億,國產動畫邁進了新的里程碑。除了主角哪吒,敖丙、敖光等龍族成員也深受觀眾喜愛,傳統元素+中式審美+現代科技,使其造型、動作在影片中持續散發耀眼光芒,抓住觀眾眼球。
一個優秀的IP呈現,需要依托完整的細節設定,那么,塑造中國龍的形象,需要抓住哪些細節呢?
圖片源自《哪吒之魔童鬧?!饭俜胶?/p>
以下內容,節選自我社圖書
《龍:一種未明的動物》
龍鱗設定
龍鱗的形態
現代兩棲類皮膚裸露,屬于白堊紀以后才發展起來的新種,而古代兩棲類多為披鱗帶甲狀,體型比現代的要大得多。從古今目擊者的描述來看,龍鱗肯定不是鱷魚身上的那種角質鱗。古書上稱:“鱗似魚”;今人任殿元也證實:“形狀特別像鯉魚的鱗?!币罁镞M化的不可逆律,一種在進化過程中已經褪掉了魚鱗的動物,即使后代返回到祖先的生活環境,也不可能再長出魚鱗來了。例如,爬行類中的魚龍、蛇頸龍,哺乳類中的海豚、鯨魚,它們在重新入水以后,并沒有長出滿身的鱗片來。由此而論,龍和魚類的關系非同一般,龍鱗當是直接從某種古代魚鱗演化而來,并且像硬骨魚鱗那樣,形成以后便終身生長,所以隨著龍體的增大,每一片龍鱗的面積也相應增大。在眾多的四足脊柱動物中間,身上之鱗片跟魚鱗有直接繼承關系的,當以古代兩棲類動物為最大可能。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給敖丙的萬龍甲
龍鱗的顏色
史籍上被記錄下來的龍,若依照體色來區分,大致有三類。一曰“黑龍”,又稱“青龍”。姜夔詩中記述的“白身青鬐鬣”,任殿元在松花江邊看到的“水蟲”,均屬此類。按任殿元的說法,這種龍的鱗片呈鐵青色,脊背上最深,其余部位則稍淺。二曰“白龍”,體表純白色,或以白色為主。這類龍最為稀見,估計是由近交所造成的白化個體。“白龍,天帝貴畜也?!?/strong>劉向:《說苑·正諫》。跟其他白化動物一樣,白龍也受到人們特別的珍愛。三曰“黃龍”,體表呈金黃色,又說呈五彩色。古人視之為“祥瑞”并做了許多歌頌文章的,主要就是指這類體色艷麗的龍。黃龍的鱗片也十分漂亮,據說在光照之下閃閃耀目。司馬相如《子虛賦》在形容云夢山川的景色時,曾有過這樣的詞句:“眾色炫耀,照爛龍鱗?!薄段倪x》注引郭璞注:“如龍之鱗彩也。”本書第二章所引錄的《宜都縣志》和《趼廛筆記》均記載,從龍身上揭下來的鱗片“金碧射目”“燦爛作五彩色”。這很可能是一種琺瑯質加厚的硬鱗,并且含有鳥糞素結晶。若考慮到龍和魚類之間的親緣關系,這類體色的出現也就毫不奇怪了。
動畫電影《哪吒》中龍王的設定為銀白色龍鱗
龍的口須
龍之長須乃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而非藝術家虛構的產物。古籍中出現的龍須,有些顯得很長。任殿元所見“黑龍”的口須,并不算長,北方土語稱“一那多長”,大約有20公分吧。據任殿元說,“黑龍”趴在岸邊,不管是村民來澆水,還是蒼蠅去騷擾,它的雙眼總是閉著,沒睜開過,嘴邊長著七八根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龍長有明顯的口須,這也正是它與蜥蜴、鱷魚等爬行類動物相區別的一個重要體征。
如同人們已經知道的,口須本是魚類最重要的觸覺器官,須上還分布著味覺細胞。在混濁的水中,靠眼睛的視覺來尋覓食物,顯然是很不夠的,此時口須就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任殿元不是說“黑龍”的“嘴形特像鯰魚”嗎?鯰魚,又寫作“鲇魚”,淡水底棲魚,體長可達1米以上,灰黑色,無鱗,富黏液腺,頭扁嘴闊,上下頜正好有長須兩對。從古代魚類進化到兩棲類,再進化到爬行類,那些登陸成功的四足動物,應該是視覺發達而口須退化。可是,龍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口須非但沒有退化,反而日漸發達,變得又粗又長,這個事實再一次向我們昭示:龍不僅從未遠離過水域,而且長期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地方,發達的觸覺器官正是為了彌補視覺上的不足。當它偶爾出現于地面上時,由于無法適應白天較強的光照,它的眼睛往往睜不開;那不停抖動的口須,不正是想要努力探測周圍的情況嗎?
《哪吒之魔童鬧?!分旋埻醯拿娌刻貙?/p>
其他設定參考
關于龍體的分泌物
龍為神靈,香氣馥郁,原本是文學描寫中的粉飾之辭。現實生活中的龍卻是充滿了腥味的。姜夔《昔游詩》中說“數里聞腥膻”,或許有些夸張。類似的記載,偶爾亦可見于地方志。例如,《民國西寧府續志》卷三:“咸豐四年(1854年)五月,孽龍降西納川深山,臭聞數里?!比蔚钤幕貞洃撌潜容^真切的:“它身上的腥味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在龍趴臥的地方,經過了一夜暴雨的沖洗,“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究竟是什么東西滲入了沙土中,竟會產生如此濃烈而沖洗不去的腥味呢?古籍記載稱墮龍“鱗滑而油”(鱗片異常滑潤,像涂了一層油)、“腥涎滿地”(帶腥味的黏液淌滿了一地),可見龍的體表有著豐富的黏液腺,那股濃烈的腥味正是由黏液散發出來的。
龍的肺功能相當低弱
龍出現在陸地時,大多表現為神疲力乏、氣息奄奄,雖然長有四條腿,卻老是趴在原地不動,這種現象似乎也可證明,龍的肺功能是相當低弱的,遠不能滿足陸地運動的需要。它應當具有其他的輔助性呼吸功能。我在第五章中說過,上古的豢龍技術,作為整體早已失傳,但是仍有若干經驗片斷遺留在民間。為趴在陸地的龍搭建涼棚,不斷往它的身上潑水,這種對于墮龍的特殊救援方式,很可能也是源自早期的經驗。這一經驗在民間影響甚廣,直到1944年的松花江邊,仍有居民在用這種方式救護“黑龍”,盡管他們已經說不大清這樣做的實際意義了。其實,搭建涼棚,不正是為了避免日光照射,以減緩動物體表的水分蒸發嗎?用水澆身,不正是為了增加體表的濕潤度,以利于氣體交換嗎?這一代代相傳的古老經驗,恰好暗示了龍的皮膚具有呼吸作用——只要讓它周身保持足夠的濕潤度,即使幾天不吃不喝,它也不會死去。而真正成熟的爬行類動物,是不需要享受這種待遇的。因為爬行動物已經具備完善的肺組織,皮膚干燥屬正常現象,用水去潑灑身體反而顯得多此一舉了。
以上內容,節選自我社圖書
《龍:一種未明的動物》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