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被譽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統帥之首。從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4年,在將近十年的歲月里,亞歷山大從希臘半島出發,跨過達達尼爾海峽奔襲小亞細亞,并旋即沿著西亞地峽南征至尼羅河流域,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埃及,隨后又蕩平波斯帝國,繼而將大軍開拔至中亞阿姆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平原。
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來的馬其頓帝國(又稱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空前遼闊,它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的又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同時也是大航海時代以前從歐洲深入亞洲腹地的唯一一次征服。那么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于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質子外交”是在縱橫捭闔、詭詐多變的環境下,一方勢力迫于形勢壓力,為了取信于人而將本國王公貴族子弟作為人質的行為,常見于均勢秩序中,希臘城邦時代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其中的典型。腓力二世來到底比斯之后,領略到了希臘的辯論技巧、政治手段、文化思想、戰斗方式和統兵技巧,同時也看清了希臘各城邦因長期相互征伐而江河日下的現實,這讓他萌生了率領馬其頓南下統一希臘的野望。
后來,腓力二世作為國王的父親和兄長先后逝去,他得以回國攝政以扶持年幼的侄子,并在公元前359年羽翼豐滿之后取而代之、自立為王。成為國王之后,為了實現心中的宏大遠景,腓力二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腓力二世改革”。歷代變法改革勢必會因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血流漂杵,然而馬其頓王國位于希臘文明的邊緣地帶,歷史包袱并不大,改革難度相對較小,這一點和秦國(戰國時期,諸夏秩序中的邊緣國家)商鞅變法很像。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與腓力二世改革幾乎同時),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兩次在秦國實行變法革新,雖然最后商鞅本人因種種原因而未得善終,卻避免了人死政息的下場。
作為秦孝公的繼承者,秦惠文王繼續秉持“商君之法”以期望達到富國強兵之野望,同樣的,腓力二世改革的內容也獲得了兒子亞歷山大二世的繼承。上臺之后,腓力二世采取聯姻、分封等手段團結國內各個部落,將馬其頓各方勢力整合起來,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逐漸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腓力二世削弱了馬其頓原先的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均有希臘城邦制度的影子)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一人之手,建立了集權君主制度。不過在南下征伐希臘諸城邦的過程中,腓力二世因地制宜地效仿當年雅典和斯巴達的做法,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并建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以確立對希臘半島的控制。
工商農貿與金銀雙本位貨幣制度
腓力二世之所以對內強化專制集權,對希臘城邦卻采取了相對寬松的科林斯同盟的方式進行掌控,這是有原因的。希臘半島屬于巴爾干半島的南部區域,地形狹窄、山地密布,不適合大規模農業耕種,卻因為海岸線漫長以及地中海航運條件相對較好等因素,逐漸發展成為海外商業型文明。雖然包括斯巴達等多利安人后裔建立的城邦仍然大多以農耕為主,但并不妨礙海洋對全希臘的影響。由于不論是航運(萬眾一心的克服海上風險)還是貿易(契約精神)均強調平等原則,故而希臘半島始終難以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社會權力結構,這也是腓力二世依托于科林斯同盟控制半島的原因。
不過,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波希戰爭之后,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戰爭),馬其頓就因雅典掌握愛琴海、黑海等處的制海權,考慮到參與海外貿易有利可圖而與雅典結盟,這說明彼時的馬其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農耕-獵牧社會了。為此,腓力二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鼓勵國內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為了促進與希臘、波斯等地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推行了金銀雙本位貨幣制度。由于當時波斯人在貿易中使用的是金幣,而希臘人卻采用銀幣,故而馬其頓決定同時使用金幣(阿提卡制)和銀幣(色雷斯制),這樣馬其頓就可以在色雷斯和雅典的貨幣流通范圍內自由貿易了。
馬其頓方陣、重騎兵與海軍艦隊
伴隨著高效制度的建立、經濟貿易的發展,腓力二世同樣也沒有忽視對軍事的重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地處與小亞細亞半島隔海相望的巴爾干腹地,馬其頓軍隊同時兼具了波斯人和希臘人的雙重特征。早在波希戰爭期間,馬其頓就曾被波斯裹挾(同樣倒向波斯的還有溫泉關戰役后的底比斯)南侵希臘半島,卻因對希臘文明心馳神往而屢屢通風報信。在戰爭期間,馬其頓人汲取了波斯輕騎兵的諸多機動迂回戰法,并結合自身特點逐漸形成了重騎兵的兵種。
同時,在腓力二世作為質子游歷底比斯期間,他通過觀摩希臘人的軍事演習、訓練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逐漸摸透了希臘重甲步兵的戰法和優缺點,并借鑒了底比斯名將伊巴密濃達的兵法,創立了后來揚名天下的“馬其頓方陣”。受制于希臘半島上山地密布的地貌特征,希臘城邦始終以近身搏斗的重步兵方陣為主,馬其頓的改良主要側重于加長了兵器的長度(馬其頓長矛能達到6~7米),以此確保短兵相接之時能夠讓更先一步攻擊敵人。當然,長矛方陣是以犧牲掉部分防御能力和靈活性為代價的,但馬其頓人通常會在方陣的兩翼配置重騎兵以作為側翼保護、包抄敵人陣型、穿插對手的工作。除此之外,馬其頓方陣還有弓箭手、投槍手等兵種,這種多兵種作戰的方式很顯然帶有波斯軍隊的影子。
憑借這樣一支多兵種相互配合的軍隊,腓力二世很快就征服了希臘半島(亞歷山大大帝繼位之后,希臘城邦叛亂,卻依然不敵馬其頓方陣),并著手準備東征波斯帝國的相關事宜。為此,腓力二世還著手組建了一支由大約160艘戰艦組成的馬其頓海軍,卻因遇刺身亡而遭受中斷。后來亞歷山大大帝繼位之后,憑借對馬其頓方陣對希臘軍隊的克制作用,迅速平定了叛亂,并延續著腓力二世的既定方針對波斯帝國展開征伐,最終在亞歐非三大洲綻放出了馬其頓的榮光。
綜上所述,由于馬其頓地處希臘城邦邊緣區,且與亞洲地理位置較近,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兩地文化、經濟等影響。憑借這種海洋與內陸、商業和農耕的樞紐位置,腓力二世圍繞內政、經濟和軍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奠定了穩固的地緣條件和物質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