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在“俄界會議”后毅然決定揮師北上。紅一方面軍歷經艱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抵達川西北的班佑、阿西一帶,準備經由“臘子口”北上甘肅。
“臘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肅南部的重要關隘,也是當時兩省間唯一的通道。該地地勢險峻,峽谷深邃,中間流淌著一條湍急的河流。當地人常說:“人過臘子口,如過老虎口。”
可想而知,紅軍當年要從這里通過,是何等艱險。然而,與自然的天塹相比,更為致命的是,經過長時間的轉移與跋涉,紅一方面軍的戰士們已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戰斗力急劇下降。
蔣介石得知紅軍的動向,立即決定趁紅軍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之際,在“臘子口”設下埋伏。為確保計劃萬無一失,他致電駐扎在當地的藏族土司楊積慶,命令其:
固守臘子口天險,從后路夾擊紅軍。要堅壁清野,將缺衣少食的紅軍消滅在山道之中,以絕后患。
所謂“堅壁清野”,“堅壁”即加強防御系統,如碉樓、堡壘,使對方難以攻入;“清野”則是將防御工事外的糧食、物資和房屋等能運走的運走,不能運走的則予以破壞,不給對方留下補給。
這樣一來,對方在郊外就無法得到補給,作戰時自然勝算大增。然而,蔣介石萬萬沒有料到,他這封關于“堅壁清野”的電報剛發到甘南,就被迅速送到了紅一方面軍負責人的手中。
送電報的人正是接收電報的卓尼土司、同時也是蔣介石的“洮岷路保安司令”楊積慶。
不僅如此,楊積慶后來還直接放紅軍過境,并慷慨地打開了糧倉。將四十余萬斤糧食和三千斤酥油拱手相送。不過,紅軍后來只取了糧食,沒有接受藏民的酥油。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楊積慶在紅軍長征經過“臘子口”時,兩次冒著生命危險出錢出力,支持紅軍北上。這位善良的土司后來也因這件事,在一九三七年被地方軍閥發動兵變所殺害。
要知道,一九三五年長征時的紅軍,在政治與軍事上正處于歷史的低谷。旁人避之不及,但是楊積慶卻主動站出來幫助紅軍,實屬難能可貴。
借用林伯渠的話來說,楊積慶是一位擁有五百多年歷史、傳承了十九代的封建土司。像他這樣的人,為何要冒著生命危險來救濟紅軍呢?
一九九四年十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追認楊積慶為革命烈士。又過了大約四年,當地政府又為他建了一座紀念館,以紀念他為紅軍長征作出的重大貢獻。走進這座紀念館,有專門的解說人員向游客們講述楊積慶一生的光榮事跡。
楊積慶生于1889年,藏族名字為羅桑丹增南杰道吉,13歲即位土司,在任35年。他的先祖從明朝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起受封于卓尼,傳承至他已是第十九代,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楊積慶生性聰明,精通漢藏雙語,熱愛攝影。盡管他一生沒有離開過甘南,但是他經常通過閱讀報紙和收聽收音機來了解國家大事。
楊積慶與吉鴻昌、宣俠父等共產黨人士早就有交往,耳濡目染之下,也受到了一些進步思想的影響。1922年時,他還在藏區創辦了一所現代小學,希望教授自己管轄下的10萬藏民新知識。
一九三五年紅軍到達臘子口前,有一位《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曾路過當地,與楊積慶見過面。據他所述,楊積慶“經常讀報,對國內政局、中日關系等事件知之甚詳”。
因此,當紅一方面軍九月到達當地時,楊積慶知道紅軍要北上抗日。楊積慶與國民黨政府實際上是貌合神離的。因為三十年代蔣介石正在推行“改土歸流”,預備收回土司手上的權力。
楊積慶家族已經統治了甘南一帶五百多年,自然不甘心失去權力。再加上地方軍閥魯大昌經常前來挑釁,而臨夏一帶的土匪又時常前來劫掠。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楊積慶急需為自己治下的族人尋找一條光明的出路。于是,他憑借過去對共產黨人的了解,勇敢地向光明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六日,紅一方面軍進入藏區后,經過白龍江的然尕村,進入一個叫崔谷倉的村落,在那里找到了楊積慶特意讓人留下的20萬斤糧食。
尤為難得的是,當時楊積慶讓人留下的糧食主要還是小麥,而在青藏高原主產青稞,小麥是珍貴的食物。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臘子口里面有一條河,那就是湍急的白龍江。江上原本有一座小橋被國民黨破壞了,但是在紅軍到來之前,楊積慶專門將其修復了。
后來在一九三六年八月,當紅二、紅四方面軍路過臘子口時,楊積慶又派人打開了曹日倉,將另外20萬斤糧食全部送給了紅軍。
除了糧食,楊積慶原本還打算送給紅軍三千斤酥油。但是由于酥油存放在藏族寺廟里,而紅軍有規定不能隨意進入寺廟,因此沒有接受酥油,這些事都被林伯渠記錄在了《長征日記》中。
其實,楊積慶第一次開倉送糧時,還只敢躲在暗處悄悄觀察。直到一九三六年紅二、紅四方面軍路過時,他才放心大膽出來,公開歡迎紅軍,主動為紅軍當向導,并送上馬匹、羊羔給紅軍。
楊積慶之所以這樣做,顯然是因為他早已厭倦了國民黨和軍閥的橫行霸道,相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結束這個亂世,讓人民安居樂業。
不幸的是,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地方軍閥魯大昌勾結卓尼衙門的方秉義、姬從周,半夜發動兵變,槍殺了楊積慶一家七口。
這件事當地的藏民一開始并不知情,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知道,所有人都異常憤慨。楊積慶及其妻子、長子等七人遇害后,幸存的小兒子楊復興繼位,成為卓尼第二十代,也是最后一代土司。
后來在一九四九年九月,楊復興響應號召,率領全境人民起義。解放以后,楊復興在當地基層人民政府工作。
楊積慶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勤奮善良,成年之后閱歷豐富,是一位思想進步且具有遠見卓識的卓尼。這一點從他1922年在卓尼創辦現代小學一事便可見一斑。
蔣介石推行“改土歸流”,意圖撤銷楊積慶土司一職,一旦失去權力,臨夏土匪馬仲英和地方軍閥魯大昌將對卓尼大舉進犯。
更何況,當時中國正面臨日本人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主張一致抗日,而蔣介石卻堅持打內戰。這一切都足以讓楊積慶看清蔣介石的真面目——一個不顧民族大義、只顧內戰的軍閥。
雖然這一舉動讓楊積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人。楊積慶的幼子楊復興,在父親犧牲后的十四年里,始終銘記著父親的遺志。
1949年,楊復興率眾起義,成功帶領卓尼及全境人民走進了改天換地的新時代。楊積慶土司一生深明大義,富有遠見,他“紅色土司”的光輝形象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 參考資料:
- 《紀錄片<長征>——第五集<民心所向>》——《央視網》,2016.10.15;
- 《為長征紅軍讓道放糧的卓尼土司楊積慶》——《文史春秋》,2023.07.10;
- 《關于卓尼土司楊積慶暗中開倉濟糧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甘肅高師學報》,2023.12.15;
- 《楊積慶:紅色土司 革命烈士》——《甘肅日報》,2021.04.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