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市檔案館,珍藏著一張長55厘米、寬40厘米,雙開四版,鉛印于民國16年(即1927年)8月1日發行的一張《民國日報》,報紙的頭版頭條位置全文刊登了一篇大標題為《中央委員宣言》的文章,文章后面的署名為: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彭澤民、林祖涵(林伯渠)、吳玉章、于樹德、惲代英、恩克巴圖、楊匏安、柳亞子、高語罕、謝晉、白云梯、毛澤東、董用威(董必武)、江浩、韓麟符、夏曦、許甦魂、鄧穎超、屈武22人。
通讀《宣言》全文,這是一篇討伐反動派的戰斗檄文,宣言指出:“同人等自今以后,惟有領導全國同志,誓遵總理遺志奮斗到底,決不敢有所瞻徇,以貽誤革命大局。全國同志在此時間,均應一本總理創造本黨之精神,與一切假冒本黨革命名義者堅決奮斗,尤望在本黨指導之下的忠實將士,能一本總理百折不回之勇氣,使一兵一卒皆能不受假冒本黨革命名義者之所利用,為本黨真正之革命主張奮斗到底。” 宣言同時提出了七條主張,其中明確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新舊軍閥的斗爭決心。
這篇宣言的公開發表,無疑是如石破天驚,揭示了這支隊伍是正義之師,為了人民利益而戰,這一場起義不僅打響了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宣告了先進組織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因此,這次起義的時間8月1日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后定位為建軍節。更為重要的是,這次起義為軍隊培育了一大批優秀干部。據統計,新中國十大元帥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南昌起義有7位,大將3位,上將4位、中將6位,還有眾多未授軍銜的開國元勛。
因此,有人稱南昌起義是我軍開國將帥和開國元勛的搖籃,要是參加過這場起義能活到建國后,意志堅定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人,那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沙場建功,政壇馳名,要不就是名滿天下的開國將軍,要不就是婦孺皆知的開國元勛。我們單一說南昌起義這次《中央委員宣言》署名的22人,有的后來成為我黨我軍的締造者和領袖,有的成為國家重要領導人、有的成為一個領域杰出的統帥。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大浪淘沙,任何一場革命斗爭中,都會有中途犧牲成為革命烈士,同時還有掉隊和落伍的人,有的是面對失敗意志薄弱,有的是面對誘惑走上歪路,有的是碰到困難知難而退,今天,在這里介紹南昌起義公開發表宣言22位名人,經過南昌起義洗禮后功成名就的14位按下不表,單一說楊匏安、高語罕、江浩、韓麟符、夏曦、許甦魂、白云梯、恩克巴圖八人的事情其曲折命運重大轉折的故事,的確令無數后人唏噓。
一、鐵骨錚錚楊堅貞不屈匏安烈士。楊匏安,廣東香山(今屬珠海市)南屏鄉北山村人,他的父親是做茶葉生意的,因此家境較好,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先是就讀私塾,天天背誦《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左傳》、《綱鑒》,打下扎實的國文功底,他的詩詞書法也出類拔萃。正是這些經典名著,使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良好品德:忠孝勤奮、為人正直、待人誠實、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以傳承。
隨后,楊匏安進入新學,其時他的學習成績優異,詩文寫作,早露才華,時常受到師友親朋的夸獎,正如他自己在《詩選自序》中說:少年時“謬以詩文詞見稱朋舊”。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末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那可是當年華南地區最著名的學府,校長是著名國學家吳道熔、著名詩人黃節等擔任,學堂設有數、理、化、日文等課程,楊匏安在良師指引下,不但文史之學、自然科學打下了深廣的基礎,而且廣泛接觸了先進思想,此時的他便走上了立志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讀書期間投身革命斗爭,先后到日本留學,太陽社發起人,華南地區新文化運動和先進思想傳播的先驅的楊匏安,在風雨飄搖、晦暗不明的時代里,大義凜然,投身革命事業。他深入工人群眾中,開展組織的工作,發展先進組織成員,壯大革命力量。他也是較早認識到農民問題重要性的領導人,他開展扶助農工運動,大力支持農民運動。他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廉潔奉公,從不徇私濫任。他成為一名堅強且成就非凡的領導者,并寫了大量的宣傳理論文章,那時與革命先驅李大釗齊名,因此被人尊稱為“北李南楊”,他因成績突出成長為一名高級領導人。
那時,楊匏安的職務非常高,1923年10月改組國民黨時,他擔任組織部秘書和代部長等要職,每月有300大洋薪俸,足以買田、買地,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楊匏安除了留下極少的一部分作為家用外,其余的悉數上交給黨組織。事實上,由于他家人口多,生活異常艱難,七個孩子中有兩個因病無錢醫治而夭折,他自己還患有肺病。為補貼家用,他除了在晚間加緊寫作和翻譯外,還要幫家人推磨做米粑,讓母親和小孩上街叫賣。為此,他在革命陣營中享有盛譽。
正當革命形勢深入發展的時候,蔣、汪反動派相繼發動反革命政變,楊匏安義憤填膺,寫了大量的聲討文章,號召全國人民“去此總理之叛徒,本黨之敗類,民眾之蟊賊”。 隨后22人在南昌《民國日報》上發表聲討蔣、汪反革命罪行的叫《中央委員會宣言》。8月7日,參加在漢口召開“八七”緊急會議,楊匏安出席了這次著名的會議,并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隨后他回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
1931年夏,因羅綺園生活作風問題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楊匏安被捕后,由于他曾任國民黨內中常委等高級職務,影響較大,老蔣多次派人勸降,均遭到嚴詞拒絕。楊匏安說:“我從參加革命起,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變節不行!”獄中,楊匏安勉勵難友堅持斗爭、保全氣節。他曾作一首詩《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 可謂是鐵骨錚錚。楊匏安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1931年8月的一天晚上,被害于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時年35歲,他成為著名的烈士而名垂千古。
二、赤膽忠心全家革命的江浩。江浩,原名江文浩,字注源,188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玉田縣劉家橋村一個普通家庭。幼年在長樓莊塾館讀書,聰穎好學,在清朝末年考中秀才。此時,目睹中國屢遭列強欺侮,清王朝腐朽不堪。他憂心于國家民族危亡,萌發了立志救國救民的思想。1908年,江浩東渡日本自費留學,探索強國富民的道路。
在日本留學期間,江浩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一直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從日本學成回國之后,先后擔任中學教師、學監,并積極向學生傳播反清思想,秘密組織反清活動。武昌起義后,與李錫九等人在天津成立了同盟會北方支部,先后策動了灤州起義、天津起義。在摸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江浩歷盡艱辛曲折。他策動過舊軍隊的起義、暴動;組織過謀殺攝政王的活動;參加過護國、護法運動,但都失敗了。
就在他迷惘時,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他深受鼓舞,看到了希望,意識到只有先進組織才能救中國,于是義無反顧地加入,成為最早的一批先進組織成員,由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轉變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江浩加在國會議員身份的掩護下從事革命活動。這時候,他動員全家都參加革命工作,他的妻子劉喻蓮,是一位纏過足、未受過教育的家庭主婦,在他的影響下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在江浩的教育和影響下他的幾個子女都先后參加了革命,大女兒江韻清成為婦女解放運動先驅,兒子江震寰到黃埔軍校學習,后赴蘇聯東方大學學習。二女兒江挹清也參加了革命,人們稱贊江浩一家是“光榮的革命之家”。
后來,江震寰不幸被捕,天津黨組織立即組織營救,江浩聞訊后雖然很擔憂,但仍囑咐負責營救工作的同志:“不要偏重營救震寰一人,要照顧全體同志“。盡管組織上采取措施全力營救,但未能救出被捕的同志。1927年4月18日,江震寰慘遭奉系軍閥殺害。刑場上,江震寰面對劊子手的槍口,橫眉冷對,怒而不跪,他身中三槍,含恨倒地,年僅23歲。噩耗傳來,江浩強忍悲痛說:“干革命免不了犧牲,我們要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并寫詩一首:“春風莫事襲寒寢,病骨支離憶故人。嘆爾倉途何繚渺,憐卿身世太艱辛。流離孤子增義憤,撫看兒女更憂心。徘徊喬舍過元旦,日月窺窗夕又晨。”以抒發他思念家人,惦念妻子以及自己忍受著病痛折磨的無奈。
為了先進組織自己的一支武裝力量,南昌起義期間,江浩等22人聯名發出通電,聲討反動派叛變革命的罪行。革命進入低潮后,根據組織決定江浩退出公開活動,到襄陽任中共兩湖特委書記。隨后啟程前往莫斯科參加蘇聯十月革命十周年慶祝活動,不幸的是1930年10月回國途中,因患重病,只得在海參崴停留療養,但由于因多年顛沛流離,生活艱苦,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去世,終年51歲,組織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海參崴郊外的一座小山上。江浩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鐵骨錚錚百折不回,赤膽忠心至死不渝,尤其是全家人都投身革命事業,被領導人譽為“一位像松柏那樣長青的革命元老”。
三、被財迷心竅叛徒殺害的韓麟符。在山西晉中市榆次區什貼鎮南咀村,有一座坐北朝南,碑座為草白玉,碑體用黑色花崗巖,烈士的陵墓呈穹頂形,屹立于天地之間,周圍鮮花簇擁、松柏環繞寓意烈士精神萬古長青的烈士陵園,園分東西兩部分西廣場為瞻仰和事跡陳列區,由烈士塑像、生平事跡浮雕群、影壁和瞻仰廣場等組成。東廣場為祭奠區,由烈士紀念碑平臺,墓冢、紀念廣場等組成,這便是當地著名的烈士韓麟符烈士陵園。
韓麟符,又名韓致祥,字瑞五,祖籍山西省榆次縣沛霖鄉東蘇村,1899年農歷正月十二日出生于熱河省赤峰縣(今名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哈拉木頭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韓麟符在本村讀私塾二年,后在建平新丘小學讀完高小。幼時的那段備受剝削壓迫的成長經歷,是他萌發革命星火的初始。1919年,青年韓麟符來到天津求學,被選為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參與領導了天津五四運動,隨后考入北京大學。這段難忘的求學時光,讓韓麟符結識了更多志趣相投的革命者,堅定了革命救國的信念。這期間經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了先進組織,由于工作積極,成長為北方組織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在革命工作中,韓麟符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成為國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多次深入國立蒙藏學校,引導蒙古族進步青年烏蘭夫、多松年等人走上革命之路。1927年面對反動派的反革命政變,韓麟符受上級指示,前往九江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前期準備工作。他在逆境中憑借堅韌的性格及縝密的思維,突破敵人的重重追捕,順利抵達目的地,代表22位發布宣言的名人向起義總指揮賀龍授印,并發表了鼓舞人心的長篇講話。
南昌起義后韓麟符前往上海,被組織任命為內蒙特支負責人,后因與順直省委產生分歧被撤銷職務。期間因組織籌劃武裝起義,因行動計劃不慎泄露而流產,他也因叛徒曲步霄告密而遭當局逮捕,被判刑15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軍閥孫殿英試圖改變其土匪頭目的公眾形象,主動請纓前往察哈爾前線參與抗日作戰。他特別邀先進組織成員宣俠父擔任第41軍秘書長職務,同時延攬南漢宸和左派元老李錫九擔任高級軍事顧問。在李錫九的極力推薦下,孫殿英通過北平行營副司令張學良的關系,成功將韓麟符從監獄中保釋出來,并任命其為第41軍政訓處處長,并授予少將軍銜。
進入部隊之后,韓麟符在平、津一帶招集進步青年到部隊進行訓練,還組織起一支學生兵,通過培訓之后,深入農村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廣泛進行抗日宣傳活動,通過印發宣傳品、口頭傳播,讓全體人民一致認識到“只有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唯抗日方能圖存“”攘外必先安內是死路一條“。
他的此舉影響很大,大家情緒高漲,斗志昂揚,使這支舊軍隊煥發新生命,隨即在赤峰、圍場等地多次日本侵略軍展開了正面交鋒。戰斗異常激烈,其下屬117旅在赤峰城區與日軍爆發激烈巷戰,雙方短兵相接,戰場橫尸遍野。該部以3000余人的兵力頑強抵抗7000多名裝備先進的日軍進攻。此戰造成孫部16名軍官和632名士兵陣亡,另有9名軍官及564名士兵負傷。隨后該部在圍場地區與日軍展開慘烈拉鋸戰,累計犧牲軍官45人、士兵1823人,受傷軍官24人、士兵1537人。他率部在這一帶堅持作戰近一個月,為馮玉祥與吉鴻昌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爭取了關鍵時間。
烈士犧牲地的碑記
本來這支部隊在抗日戰場上有更大的作為,然而,反復無常的孫殿英在蔣介石的利誘下,不顧韓麟符等人的反復勸阻,執意對銀川駐軍發起進攻,結果一敗涂地,由于韓麟符堅決反對老蔣的”攘外必先安內“,被立即下令通緝韓麟符,所幸經李錫九全力營救才得以脫身。脫離孫殿英部隊后,韓麟符先是投奔當地哥老會組織,隨后在該組織的協助下前往蒙古游擊隊。歷經半年艱難跋涉,他最終返回了故鄉山西省榆次縣東蘇村。雖然他躲過一劫,但隨后老蔣對其巨款懸賞通緝。
本來,韓麟符與妻子居于榆次東蘇村這么偏僻之地,更重要的是二人的住所是一座古廟,他經常坐在一旁讀書打發時光,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這樣的地方。誰知道,他昔日的戰友,后來叛變成了軍統特務的敗類鄭丕烈,財迷心竅的他知道取得韓麟符首級,能得到一筆巨額賞金,為獲取巨額賞金,于是,獨自一人化裝成采購葡萄的販子,趁其不備時躲進廟里,當韓麟符進來時,鄭丕烈掏出手槍,兩顆罪惡的子彈射向韓麟符,他壯烈犧牲年僅34歲的。當然,叛徒鄭丕烈也沒有好下場,他雖然當時得了賞金,還晉升為中校秘書,改名為鄭乃文。后來還隱藏到四川江津鹽務分局任職,解放后被捕。1951年以反革命罪判處無期徒刑,1967年元月病死于四川南充監獄,估計他殺害烈士的賞金還沒有用完就沒了。
四、長征中犧牲的紅軍高干夏曦。夏曦,字隆梓,號曼伯,、蔓白,曾用名夏希、勞俠等。1901年8月17日出生于湖南益陽桃花江鎮(今桃江縣)桃花江鎮楊家坳一個書香之家,他早年參加新民學會,很旱就加入了先進組織,夏曦資歷非常老,一直是擔任省、軍以上的領導職務,他參加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之后。曾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到各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和指導多省的工作。后來,組織派夏曦到洪湖湘鄂西蘇區擔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繼而擔任軍委分會主席、紅二軍團政委(后改為紅三軍),實際上是紅軍這個方面軍的一把手。
夏曦的妻子譚國輔,字柳青,化名陳淑貞、陳藻英、譚國輸,她自幼聰明好學,處事精明,很有主見,她三歲多一點,母親就去世了,而父親又不在家,她便被寄養在親戚家中。后來跟隨辛亥革命的元勛的祖父譚人鳳逃亡日本,隱居在九州福岡縣,回國后定居上海。祖父在從事革命活動之余,教她識字讀書。譚國輔后被組織送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在這里,結識了同學夏曦,1930年冬,夏曦與譚國輔從東大畢業后,一起回到上海,開展革命活動,并結為伉儷。
夏曦成為紅二方面軍的一把手后,實施了嚴重的肅反盲目擴大化政策,先后搞了四次“肅反”運動,把一些不同意見的爭論,看作敵我矛盾;以“改組派”、“第三黨”等嫌疑或者逼供材料為據,株連到黨內、軍內領導層中。湘鄂西蘇區1932年5月以來的四次肅反運動中,錯捕錯殺了很多好人,其中包括一些重要領導干部如段德昌等,給根據地的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曾經發展到兩萬多人的紅軍,到與紅六軍團會合之前,只剩下4000人,湘鄂蘇區所轄區域不斷縮小。這種重大錯誤,夏曦負有主要責任。
在夏曦推動肅反嚴酷的環境中,紅二軍團不得不進行縮編,并被迫由洪湖向湘鄂川黔邊轉移。此時領導意識到再進行肅反可能會自己消滅自己,于是上級對夏曦在湘鄂西所犯的嚴重錯誤進行批評,并撤銷夏曦的一切領導職務,分配做地方工作,擔任塔臥區的蘇維埃主席(當時相當于一個鄉長)。后來向西轉移籌建川滇黔邊革命根據地時。上級考慮他干勁還是很足的,便又任命他為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雖然比以前一個方面軍的一把手小了許多,但比一個鄉長還是大了許多,因此,夏曦也很滿足。
1936年2月28日,長征中的紅二、紅六軍團在貴州畢節向西北方向出發,時任軍團政治部主任夏曦想拉攏當地的一個地方武裝力量,勸說他們一起北上抗日,但沒有回音。夏曦不甘心,想親自出馬去說服,他帶領一個警衛員和兩名戰士徒步過河,結果行至河心深處時,忽然一股急流沖來,夏曦被卷入漩渦身亡,終年35歲。他擔任過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干部。
夏曦犧牲之后,在云南、貴州交界處的軍團司令部首長和戰士們一起,為夏曦舉行追悼會。王震在悲痛中講話,追述了夏曦的革命歷程。他的遺體安葬在附近山坡上,建國后,畢節人民在七星關河畔為夏曦修建了紀念碑。1986年,在他犧牲50周年時,遺骨遷葬于畢節烈士陵園。同時,在紀念碑不遠處山坡上,青青綠樹之中,還有一座夏曦烈士之墓,不時有人來這里敬獻花圈,以紀念這位安息此處的紅軍高級干部。
五、被錯殺的紅軍將領許蘇魂
許蘇魂,1896年出生于廣東潮州庵埠鎮鳳岐村一戶貧苦人家,因父親早逝,生活困難,10歲才進入學堂就讀,取學名許統緒。小學畢業后,為了謀生,許統緒來到一家商店當店員,他白天忙著干活,晚上經常在油燈下苦讀到深夜,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此時,他向《新青年》寫了一首詩:“今天”已在消逝,必將永遠消逝。“明天”已在到來,定會迅速到來。月轉星移,是宇宙的自然現象。這黑社會的今天啊,要人們來趕跑!用血和汗,創造美好的明天!用歡笑和熱淚,迎接勝利的明天!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許甦魂”。意謂他的靈魂已經蘇醒,而他往后余生的使命,也是為了去引導人們,“趕跑黑社會的今天”“創造美好的明天”。
隨后,他前往南洋謀生,當了一家百貨商店當店員,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為當地進步報紙《新國民日報》寫文章,宣傳民主主義思想,揭露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罪惡。由于他文章寫得好。他被聘為《新國民日報》編輯,他以筆為槍、把報紙作陣地,全力聲援國內的反帝愛國運動,向廣大僑胞積極宣傳革命主張。“五四運動”爆發后,許蘇魂在新加坡發動成立了“旅新華僑反帝救國后援會”,帶領當地華人發起了愛國運動的浪潮。
由于許蘇魂工作出色,在緬甸華僑中聲譽日高,不久即被聘為旅緬潮州會館名譽總理,成為受廣大華僑尊敬的愛國僑領之一。并加入了先進組織,同時,他擔任了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秘書長,新成立的華僑協會在許蘇魂直接領導下,在支持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革命志士,許蘇魂極為憤慨,與22人一起聯名聲討敵人,并向全世界華人華僑傳遞這一信息,使組織得到更為廣泛的支持。
大革命失敗后,許蘇魂被反動派通緝,但他毫不畏懼,化裝趕赴南昌參加起義,并擔任前敵委員會秘書。起義軍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利后,許蘇魂毫不氣餒,隨后輾轉各地,經越南海防、河內進入廣西,根據組織的指示,來到張云逸領導的廣西警備大隊教導隊工作,隨后參加百色起義,紅軍第七軍成立,他擔任軍部宣傳科長。他身體力行,工作勤奮,紅七軍中的宣傳文稿大多出自他的手筆。
根據上級指示,紅七軍艱苦轉戰于桂黔湘邊境地區,經整編許蘇魂擔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此后,這支部隊進入江西贛南革命根據地,投入了配合紅一方面軍第二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4月,紅七軍在安福縣城西南的廖塘橋、古田地區伏擊敵軍第154旅,殲敵700多人,繳槍數百支,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此后,紅七軍編入紅三軍團序列,投入了第三次反“圍剿”作戰。
當時,紅七軍在軍長李明瑞、參謀長張云逸、政治部主任許蘇魂率領下,參加了蓮塘戰斗,紅七軍又投入到良村、黃陂和高興圩戰斗,均取得了豐碩戰果。特別是紅七軍在方石嶺擔任追殲逃敵任務,和兄弟部隊一起協同作戰,全殲敵52師和第9師炮兵團及1個步兵營,取得了方石嶺大捷。由于紅七軍作戰勇敢,攻勢強而有力,行動極為迅速,用刺刀殺出了威風,得到了軍團領導的高度評價,稱贊紅七軍為“猛如虎,精似猴”英勇善戰的英雄部隊。
然而,就在許蘇魂要取得更大戰績的時候,一聲不幸卻悄然降臨。“左”傾領導人派人到紅七軍開展肅反運動,污蔑紅七軍“沒有無產階級,只有軍閥殘余”“七軍的人沒有一個是靠得住的”,作為這支部隊重要領導人之一的許蘇魂被誣陷為“改組派”,于1932年在江西興國被錯殺,終年35歲。1945年,上級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追認為革命烈士,許蘇魂并肩作戰的戰友張云逸大將評價他“一位為中國革命英勇奮斗,為祖國、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終身的“紅軍中的華僑將領”。
六、走入歧途的黃埔教官高語罕
在中國近代史上,黃埔軍校總共辦了二十三期,培養學生18萬,尤其以先進組織參與創辦期間的黃埔一期至黃埔六期的學生最為著名,可謂是將星閃耀。教官中,也有很多優秀人物,其中鄧演達、惲代英、高語罕和張治中四位左派干部和教官,被老蔣等右派分子攻擊為“黃埔四兇”。今天我們重點說說高語罕其人其事。
高語罕原名高世素,號一羽,筆名赤羽、素心,又名高超。1888年出生于安徽壽縣正陽關鹽店巷一個有名的漢學家家庭。高父為一私塾塾師,精通漢學,在其影響下,高語罕亦具備了較深的文字功底,條件優越的他青少年時曾留學日本,進過早稻田大學,1907年末畢業即歸國從事秘密的反清活動。1908年在安慶參與熊成基領導的馬炮營起義,失敗后,因未暴露身份,得以逃脫株連。
辛亥革命后,由于高語罕早年的反清表現,被任命為安徽青年軍秘書長,期間結識了陳獨秀,因有共同愛好寫作且又是同鄉,兩人關系較好,隨后加入先進組織,成為早期骨干和新文化運動先驅,受組織派遣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他一邊讀書,一邊從事先進組織的工作。黃埔軍校創辦時,因他德國留學和軍事素養,被任命為總教官,高語罕的講課,語言生動,慷慨激昂,口若懸河,富有邏輯性,且他一貫提倡白話文,深愛黃埔學子的推崇,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很有風趣地說:“同學們都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也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沒有對象的未婚者,以我在學生時代的經驗,用文言文寫愛情信,不如用白話文寫愛情信,這是最能表達內心情感的,諸位努力寫吧!”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更為讓高語罕驕傲的是,他曾經擔任過由領導人任主任的廣東農運講習所當過政訓主任,聶帥在《黃埔舊事》回顧軍校經歷時,曾多次贊譽他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政治教官”,可見他當年的影響力是不小。在南昌起義期間,高語罕與22位名人聯名發出討蔣通電,還出任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秘書長。然而,隨起義軍南下廣東受挫后,高語罕低估革命成功,由發牢騷訴不滿,發展到思想上倒向托洛茨基主義,最后在組織上參加托派,走上分裂組織的道路,還著文鼓吹“二次革命”,攻擊中國工農紅軍,陷入了同老蔣同流合污的泥坑。
鑒于高語罕拒不接受組織挽救,后被開除黨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高語罕目睹日本侵略,祖國山河破碎,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風風雨雨,轉眼老矣,不禁感慨萬千,寫出了“蒼茫倚劍獨哀吟,偶瀉天靈自吐吞。眼底戰場應有我,那堪憔悴作詩人”的詩篇。期間,高語罕閑居江津縣,以賣文度日。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后,高語罕搭乘《新民報》輪船到南京,住在南京明瓦廊街一所簡陋的房屋中,生活十分清苦。這期間,高語罕思想仍頑固不化,繼續攻擊堅持武裝斗爭人民軍隊,期間報紙拒絕刊載他這不識時務的文章,1948年春,高語罕在貧病交加中病故,終年60歲。
作為先進組織早期的骨干,高語罕做出了一定貢獻,尤其在南昌起義時聯名的宣言,可謂是轟轟烈烈,完全可以名垂千古,但他意志不堅定,遇到困難即退縮,造就了他晚年政治失意,晚景凄涼,竟混到了報社拒載其文章的地步。最后于貧病交加中寂寞謝世。高語罕以其充滿悲情的人生經歷,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獨特的篇章。
七、背叛初衷的司令白云梯
白云梯,蒙古族,1894年出生于內蒙古喀喇沁中旗,青年時期進入北京的政法專科學校讀書,在蒙藏學校擔任職員,后來北京大學深造,畢業后混跡于北京蒙古王公之間,參加內蒙古國民革命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時,當選為該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南昌起義期間,當時在全國革命形勢形成高潮的時候,白云梯混入到革命的隊伍高喊“革命”,又是那么地激烈,其人參加革命是抱著幻想而來,是來投革命之機的,目的是為了做“官”。
然而,當南昌起義失利后,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變成低潮的時候,很快就溜出革命陣營、投向反革命方面去了。于是搖身一變,轉過頭來殘害昔目的同志以討敵人的歡心。期間他做了很多出賣民族利益的事情:一是在在大革命時建立起來的寧夏十二團,就是當時的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他拱手交給反動派;二是他下令解散容有二三百人的軍政干部學校;三是強迫取消各地的農會、牧民會這些革命組織;四是指使其心腹暴子清殺害內蒙古人民革命軍副總指揮,著名的革命烈士李裕智。
李裕智烈士
據記載,解放前夕擔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在逃往臺灣時,白云梯把當時那些職工的遣散費,還有安家費之類,全部卷款逃跑了,一咕咚地卷凈,為了跑得快,坐上了飛機,那些人都笑話他,無怪乎他的名字叫“白云梯”,一下都登上了藍天。
白云梯由南昌起義署名的“功臣“,很快蛻變為迎來的敵人,原因無非是認定革命一旦失敗,官”做不成了自己,還有殺身之禍,這樣的“命”就覺得沒有什么可“革”的了,于是立即就變臉,追隨反動派,到了臺灣之后,先后擔任所謂國策顧問,評議委員之類的虛職,還寫了一本《蒙古民族自決運動》的書流傳于世,1980年病死于臺灣。
八、成為偽成員的恩和巴圖
恩和巴圖,蒙古族,字子榮,姓杭錦,1882年出生于內蒙古貢寶拉格蘇木五旗敖包,他的家鄉五旗敖包據說是當年清王朝從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抽來一部分人組成阿格塔旗(牧馬旗),這五個旗共祭附近山上的散包,山被命名為五旗敖包;而這一地區正是曾經是清朝的皇家御馬場,最多時養育著7萬多匹皇家血統的馬匹,專供皇室的軍用馬匹和御用肉食、奶食。從八旗抽調的牧丁負責放養御馬。不過,到清朝后期允許墾荒,牧場減少,馬群衰落,后來這里又經歷了戰爭。這里也就成了皇家御馬場的原址。
恩和巴圖的家族可以算是旗人,屬于內蒙古太仆寺左翼牧群正白旗人,他有一位哥哥名叫斯仁棟日布,漢名杭錦壽,字沼彭,是該旗總管,人稱巴圖孟和總管。他5歲學文、蒙文,14歲到張家口拜師學漢文,工于寫作、書法。歷任筆貼式、胡賽達、嘎賴達。1906年,任太仆寺左翼牧廠總管,創建太仆寺左翼牧廠學校蒙養學堂。1908年,任察哈爾太仆寺左右翼牧群馬巡隊總指揮,1915年春,奉陸軍部授予三級文侯獎章和佳樂獎章。
恩和巴圖在旗總管哥哥的影響下,小時候就進入北京雍和宮當喇嘛,同時也是學習,后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常以巨商的身份深入東北、內蒙古、西北、北京、天津等地,擴展同盟會組織,酬集資金,得到孫中山的高度評價。北伐戰爭時期負責孫中山的保衛工作,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8月,南昌起義爆發后,他與22人在《中央委員宣言》上簽字,痛斥反動派背叛革命的行為。
后來恩和巴圖沒有守住初心,先后擔任當時國民政府立法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黨政要職,是國民黨政權內蒙古首要代表。他還提出廢除蒙古王公制、取消熱、察、綏改省,實行蒙古民族自治等建議。然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他投入汪偽政權,歷任偽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期間仍被重慶國民政府保留政府委員職多年),同時,他把他的哥哥斯仁棟日布也介紹進偽國民政府,擔任立法委員和政務參贊。不過兄弟倆的命都不長,1944年恩和巴圖病死于南京,1949年他哥哥病死在北平。
斯人已去,遙想百年前列強凌弱,危難降臨,仁人志士,以身許國,愿拼熱血衛中華!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成為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永遠記住你,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他們在人民的心目中樹起永遠的豐碑!這些犧牲烈士無疑讓人痛心疾首。如今,近百年過去了,硝煙散盡,歲月靜好,默默守護。那些曾經一腔熱血,但在革命的征程中背離初心,以私欲棄信仰,終致聲名狼藉入史,為后世人所詬病,他們的結局令人痛心的同時還外加一聲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