枿坐云游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贈質上人》
一首是送給僧人名叫“質”的詩,開篇“枿坐云游出世塵”,寥寥幾字,便勾勒出一幅質上人靜坐如枯木,云游若浮云的畫卷。
他的身影,在靜與動之間自如切換,不為外物所累,超然于世俗之上,仿佛世間萬般紛擾皆與他無關,只留下那份清逸與淡然,悠悠然于天地之間。
“瓶缽相隨本自輕”,尋常僧侶云游,總需攜一瓶一缽,以資飲食之需,而質上人卻連這最基本的行囊也舍棄了。
他一身之外,別無長物,來去無牽,如同天際流云,隨風而散,無拘無束,展現了其超脫塵世、心無掛礙的高潔品質。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币痪鋷в卸U定意境,他將質上人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極致。
在紛擾的紅塵中,他選擇沉默,不是無言,而是對人間瑣事的徹底摒棄與超越。他的心中,沒有名利的糾葛,沒有世俗的紛擾,只有一片寧靜與平和。
與人相遇,他不談論世間的是非恩怨,大抵他深知,這一切皆是過眼云煙,唯有內心的平和與超脫,方是永恒。
“所謂“世緣終淺道緣深”(蘇東坡語),在這位質上人身上表現得非常徹底,他完全游離于塵世之外。
杜荀鶴以淺近直白、流暢自然的語言,將質上人的形象與精神境界刻畫得淋漓盡致。
他的詩句,雖無華麗辭藻,卻字字珠璣,句句含情,讓人在品讀之間,有學會放下心中的執念與束縛,去追求那份屬于自己的心靈自由與超脫。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題弟侄書堂》
大抵是一個既注重個人修養又心懷天下的儒者在某個時刻,望著侄兒那沉浸在書海中的身影,心中涌動的情感自然流淌開來。
侄兒即便身處動蕩不安的世道中,亦能堅守儒家禮儀,勤勉修學的身影。這份在逆境中不失風骨,于紛擾間保持清明的精神風貌,讓詩人不禁心生贊嘆。
也許,正是這份難能可貴的堅持,讓侄兒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彰顯了儒家文化的堅韌與不朽。
窗外,綠竹輕搖,其影婆娑,在書案上輕輕勾勒;遠處,野泉潺潺,其聲清脆,如同天籟之音,悠悠然流入硯池,與墨香交織成一首無聲的樂章。
此情此景,不僅讓人想象到侄兒伏案苦讀、筆耕不輟的身影,更感受到了一種超脫于世俗紛擾之外的寧靜與美好。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是詩人對侄兒最真摯的勸勉與期望,其實也是我們現代人身為父母,身為老師最殷實的期待。
當學之年,當打之年,就應該去承受苦痛,困難,要知道,人每一份努力與付出,都是為了一生的基業與成就。
詩人告誡侄兒,切莫在懈怠與懶惰中虛度光陰,因為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它會見證每一份汗水的價值,也會記錄下每一份努力的痕跡。
這既是對侄兒的鞭策,也是詩人自己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充滿了對后輩成長的殷切關懷與美好祝愿。
全詩語言通俗淺近,平易自然,通讀全詩,沒有難解字句,質樸之至,仿佛從詩人心中自然流出,毫無半點雕琢痕跡。
粉色全無饑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
——《蠶婦》
杜荀鶴的《蠶婦》一詩,如同一位歷經滄桑的旅人,低吟淺唱著世間的辛酸與不平。
詩中,那位臉龐蠟黃、目光中失去光澤的蠶婦,仿佛穿越時空的長廊,靜靜訴說著她的故事,讓人心生憐憫,又感慨萬千。
“我的臉蠟黃,沒有一點光澤”,這開篇之語,樸素而直接,卻如同鋒利的刀刃,剖開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她的面容,不再是青春的光澤,而是被歲月與勞作深深鐫刻的痕跡,映射出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普遍命運。興許,在這份黯淡之下,隱藏著無數次夜以繼日的辛勤,以及對生活無盡的期盼與無奈。
“哪知道人世間的什么榮華富貴”,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貧富懸殊的年代,榮華富貴似乎成了遙不可及的夢,對于她而言,不過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她的心中,或許只有對溫飽的渴望,對安寧生活的向往。
她的付出與收獲極不相稱,辛勤養蠶,卻只能身著粗布麻衣,物質上的匱乏,精神上的巨大落差與傷痛。她迷惑了,非要問這世間為何會這般?
杜荀鶴,這位生活在唐朝末年的詩人,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將筆觸深入到了社會的最底層,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描繪了蠶婦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不公與黑暗。
他的詩,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情感的流淌,是對人性光輝的頌揚,也是對社會弊病的深刻批判。
【04】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涇溪》
在那涇溪之畔,水波輕撫著斑駁的礁石,急流與險灘相互撞擊。站在溪畔,凝視著水流中浮沉,心中涌動著對世事無常的深刻感悟
那個水流湍急、礁石嶙峋的岸邊,給每一艘船和船夫的提醒謹慎與敬畏,他們深知,唯有小心翼翼,方能在這片危險的水域中安然前行。
于是,年復一年,我們未曾聽聞有船只在此傾覆的噩耗,只因那份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珍視。
反倒是在看似平靜無波、安全無憂的水域,卻往往隱藏著更大的危機。那些因安逸而放松警惕的靈魂,最終成為了命運的犧牲品。
杜荀鶴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危險,往往不在那些顯而易見的挑戰之中,而在那些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安逸時光。
或許,正如南宋詩人姜夔所言,“礙而實通曰理高妙”,杜荀鶴的這首《涇溪》正是以這種“礙而不通”的現象,揭示了“大通”的本質。
它讓我們明白,人生的航程中,無論是急流險灘還是平流無石,都需保持一顆警醒的心,因為真正的安全,永遠源自于內心的謹慎與不懈的努力。
行船之道有了,這何嘗不是人生百態的深刻比喻。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英雄豪杰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吳王夫差的懈怠、關羽的麻痹、中華大國的固步自封……這些故事無一不在提醒我們:在安逸中保持警醒,在挑戰中奮勇前行,才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今天,當我們再次吟誦這首《涇溪》時,不禁會為其中蘊含的哲理而感慨萬千。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里,我們居安要思危、處盈要慮虧?;蛟S已經遠離了那些急流險灘的考驗,但內心的警醒與謹慎卻永遠不能丟失。
只有那些能夠在安逸中看到危機、在挑戰中抓住機遇的人,才能最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05】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
明白如話的小松,它初時渺小得幾乎被周遭的蓬蒿所淹沒,那滿身的松針,如同稚嫩的刺頭,在深邃的綠色中倔強地探出頭來。
小松雖小,卻以它那直而硬的松針,向世人宣告著不屈與頑強。它不畏深草的遮蔽,不畏環境的艱難,只是默默地積蓄著力量,等待著那一日的綻放,從不言放棄。
時光荏苒,當人們再次注意到這片草叢時,驚喜地發現,那曾經不起眼的小松,已然超越了蓬蒿的高度,展現出一種生命的力量與成長的奇跡。
這“出”字,不僅是小松高度的變化,更是它生命力與意志力的勝利宣言。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笔廊送荒芸吹窖矍暗姆比A與成就,卻忽略了那些默默努力、蓄勢待發的生命,每每看到這里,就會有一種淡淡的哀愁與無奈。
小松,這未來的凌云巨木,在尚未展現其偉岸身姿之前,卻常常被忽視甚至遺忘。直到它真正高聳入云,人們才恍然大悟,驚嘆其高。但這時的贊嘆,對于小松而言,或許已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杜荀鶴,一位出身寒微、才華橫溢卻卻屢試不中,一生潦倒,或許正是從自己的經歷中,看到了小松的影子,自然而然的就將自己代入了角色,它就是他自己本身。
不過,他終究也深知,才華與潛力并不總能立即得到世人的認可與賞識,更多的時候,它們需要時間的沉淀與證明。而他們看不起小松的人,無非也是世俗之人,愚昧無知、見識短淺而已。
【06】
月華星彩坐來收,岳色江聲暗結愁。
半夜燈前十年事,一時和雨到心頭。
——《旅舍遇雨》
月色與星光悄然隱退于烏云的帷幕之后,耳邊,是江水不息的涌動,那聲音,時而低沉,時而激昂,莫名地添了幾分愁緒,在心間輕輕蕩漾。
夜半時分,我獨自坐于昏黃的燈前,光影斑駁中,思緒如同窗外肆虐的風雨,紛至沓來。
十余年間的風霜雨雪,那些坎坷的經歷,以及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世間不平,都在這不期而遇的大雨中,一股腦兒地涌上心頭。它們如同潮水,一次次拍打著心靈的堤岸,讓人難以平息。
杜荀鶴其實一直胸懷壯志,他的一生,是對“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最生動的詮釋。
他渴望以筆為劍,以詩為馬,濟世安民,怎奈生于唐末亂世,社會黑暗如夜,才華雖橫溢,卻終難覓知音,壯志難酬,只留下滿腔的憤懣與無奈。
他的心中,始終回響著“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的悲嘆,那是對時代無情的控訴,也是對自己命運的深深哀憐。
就是在這樣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宿于山腳下的江邊小客棧,望著窗外那混沌的世界,心中涌動的情感再也無法抑制。于是,他提筆蘸墨,將滿腔的愁緒與感慨傾注于紙上,成就了這首《旅舍遇雨》。
前兩句,他以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語言,勾勒出了雨夜的景致:月色與星光被烏云遮蔽,山影朦朧,江聲潺潺,營造出一種凄清而壓抑的氛圍。
而“暗結愁”三字,更是妙筆生花,將自然之景與詩人內心的愁緒巧妙融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后兩句,則是詩人情感的直接抒發。從室外轉到室內,從自然景象回到個人情感,他回憶起自己十年來的漂泊生涯,那些辛酸與苦楚,在雨夜燈前一一浮現。
此時的他,仿佛是一個孤獨的旅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艱難前行,卻無人能夠真正理解他的內心世界。那份凄苦與孤憤,那份百感蒼茫,如同窗外的風雨一般,猛烈而持久。
他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雕琢,只是以白描的手法,將雨夜的景致與詩人的情感自然融合。
也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吧。它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境遇下,找到共鳴與慰藉。
【07】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于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
——《自敘》
酒甕輕搖,琴音裊裊,書卷泛黃,它們成了杜荀鶴病弱身軀最忠實的伴侶。這份清貧與孤寂,對他而言,卻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樂”。
世事如棋,人情冷暖,他卻甘愿在這紛擾塵世間,以一介布衣之姿,守著一方寧靜,不為五斗米折腰,只愿靈魂得以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間。
一個人得要經歷飽受多少世事的滄桑才有這樣的覺悟,跳出紅塵之外。他寧愿以詩酒為伴,做那宇宙間逍遙自在的吟游詩人,也不愿涉足官場,成為那些為了蠅頭小利而失去自我的人。這個選擇,雖顯孤獨,卻也透出一股子不屈與傲骨。
即便身處困境,他也未曾離開過這片飽經風霜的土地和人民。是他心靈的窗口,透過它,我們能看到一位白發滿鬢、愁容滿面的老人、對世事的憂慮,對蒼生的悲憫,心中五味雜陳。
然而,“世情奈值不容真”,在這個黑白顛倒、真假難辨的世界里,敢于說真話的人,往往難以立足?,F實就是如此,任你仰天長嘯、老淚縱橫,這份無奈與悲哀,如同深秋的落葉,輕輕飄落,卻重重砸在詩人的心頭。
一生的壯志未酬,滿腔的熱血難涼,最終只能化作一聲沉重的嘆息。他或許曾無數次仰望星空,渴望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他也或許曾無數次低頭沉思,尋找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但在這個充滿不公與黑暗的時代,他只能選擇隱逸,選擇用詩歌來慰藉自己那顆孤獨而熾熱的心。
《自敘》一詩,不僅是杜荀鶴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文人墨客共同的心聲。
表達自己身處暗世、有志難伸、懷才不遇、走投無路的困境和內心的煩惱;通篇夾敘夾議,評論時事,陳述懷抱,感人肺腑。
【08】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
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別衡陽。
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
——《冬末同友人泛瀟湘》
冬日將盡,萬物靜待春歸,瀟湘的水波更顯溫柔,我與友人踏上了尋覓詩意的旅程,吟詩起興最好之地莫過于瀟湘。
我們乘一葉扁舟,悠然于湘江水上,四周是冬日特有的寧靜與祥和,仿佛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只為這一刻的詩意停留。
漁舟唱晚,我們新購剛捕撈上來的鮮魚,它們又帶著江水的清新與漁人的辛勞,讓人心生感激。
踏雪沽來的酒,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寒冷卻也醇厚,暖了身,更暖了心?!熬飘Y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于貧?!痹谶@一刻得到了具象化。
夜深人靜,岳麓山的深處傳來了猿猴的啼聲,凄清而悠長,穿透了冬夜的寂靜。而雁陣南飛,又北歸衡陽,它們似乎在用翅膀丈量著季節的更迭,告訴我們春天已不遠矣。
劉禹錫筆下的“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與此刻的我們,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對生命、對自然的深刻感悟。
“我與君更好欣賞這江山綺麗之景,裁來新擬的詩句傳到長安?!痹谶@瀟湘美景的熏陶下,我們忘卻了塵世的煩惱,只想將這份美好化作詩篇,流傳千古。
長安,那個遙遠而輝煌的地方,承載著我們的夢想與期望?;蛟S,我們的詩句無法立刻傳至哪里,但那份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熱愛,卻如同江水一般,源遠流長,永不干涸。
以景寄情,以情入景,將內心的淡泊與無奈、喜悅與哀愁,都巧妙地融入了這片山水之間。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又引人深思,仿佛與詩人一同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
【09】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后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一層。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嶺上梅花,似已凋零,卻在春雪的裝扮下,重綻新蕊,仿佛是冬日的余韻與春日的序曲,在一場雪中奇跡般地交融。
山巖間,融雪匯聚的細流,在春寒的輕撫下,又悄然凝結成冰,這一幕幕自然的變遷,無不透露出春雪獨有的韻味與魔力。
農家的生活,在春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溫馨。小鹿被細心地拴住,以防誤入獵人的陷阱,這份質樸的關懷,如同春雪般純凈無瑕。
爐火上,煮茶的壺水咕嘟作響,等待著山寺僧人的到來,共品佳茗,吟詩賞雪,那份超脫世俗的寧靜與淡泊,讓人心生向往。
春雪之功,或可與春雨相提并論。它不僅帶來了視覺上的潔白無瑕,更以它獨有的方式,滋養著萬物,使得松間小徑上的莓苔更加茂密,生機勃勃。
詩人以“同功力”三字,直抒胸臆,將對春雪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傾瀉而出,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之美的無限敬仰。
然而,在這幅美麗的山村春雪景圖背后,卻隱藏著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憂慮。
唐末亂世,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雖身處困境,卻仍能以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并將其化作文字,流傳千古。
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百姓們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詩人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
他借這鄉村美景,反襯出亂世的不平與殘酷,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深切渴望。
【10】
家隨兵盡屋空存,稅額寧容減一分。
衣食旋營猶可過,賦輸長急不堪聞。
蠶無夏織桑充寨,田廢春耕犢勞軍。
如此數州誰會得,殺民將盡更邀勛。
——《題所居村舍》
“軍兵離去,家室一空?!绷攘葦底郑蠢粘鲆环移迫送龅钠鄾霎嬅?,那些曾經的歡聲笑語,如今只余空蕩蕩的屋舍,在風中訴說著無盡的哀傷。財物被掠奪,青壯年被征召入伍,留下的,是無盡的空虛與絕望。
“稅賦的數額又哪里容許減去一分?”這不僅是詩人的疑問,更是萬千百姓心底的吶喊。
在生存的邊緣掙扎,缺衣少食尚可勉強度日,但那如影隨形的賦稅,卻如同無形的枷鎖,讓人喘不過氣來。官吏的催繳聲,如同利刃般割裂了寧靜,讓人心驚膽戰,無處遁形。
夏日里,桑樹瘋長,卻無人采桑養蠶,只因它們已被砍伐,化作了營寨的一部分。春耕時分,田野本該生機勃勃,卻只見荒蕪一片,耕牛早已成了軍隊的盤中餐。
這一切,都是戰爭留下的創傷,是時代的悲哀。
“這樣下去,哪一州縣會得到好處呢?”詩人不禁發出這樣的質問,答案卻顯而易見。
在這場浩劫中,唯有那些軍棍酷吏,他們靠著壓榨百姓,換取了功名與利益,將百姓的苦難視若無睹,甚至以此為樂。
杜荀鶴的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詞藻,卻以真摯的情感,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他用自己的筆,為那些無聲的受害者發聲,讓后人得以窺見那段歷史的真實面貌。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戰亂后的荒涼與蕭條,更是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或許,正是這份深情與真實,讓杜荀鶴的詩歌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了永恒的經典。它讓我們在品味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
【11】
白發星星筋力衰,種田猶自伴孫兒。
官苗若不平平納,任是豐年也受饑。
——《田翁》
有這樣一位田翁,他的身影在夕陽下拉長,白發蒼蒼更加明顯。他的體力,早已被無數個春秋的辛勤勞作所透支,但即便如此,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依舊緊握著農具,不肯放下對土地的深情。
每當春耕秋收之時,田埂上總能見到他瘦削而堅韌的身影,而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的身邊,常伴著一個稚嫩的孩童——那是他的孫子,正用稚嫩的雙肩,努力支撐著爺爺搖搖欲墜的身軀,共同耕耘著這片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
這一幕,既是對生命傳承的贊歌,也是對生活重壓下不屈精神的寫照。
然而,即便他們傾盡所有,汗水灑滿田野,換來的卻不一定是豐收的喜悅。在那個被封建枷鎖束縛的年代,青苗之稅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計。
若不能公平繳納這沉重的賦稅,即便是風調雨順,稻谷滿倉,田翁的餐桌上也可能空空如也,饑餓如影隨形,如影隨形地侵蝕著他們本就脆弱的生活。
《田翁》是對一位老農個人命運的悲嘆,更是對整個時代背景下,廣大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刻揭露。
詩中蘊含的情感,既有對田翁堅韌不拔精神的敬佩,也有對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既有對封建統治者貪婪無度、橫征暴斂的憤怒控訴,也有對理想中公平、和諧社會的向往與呼喚。
【12】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閩中秋思》
秋雨綿綿,輕拂過叢叢紫菊,那色彩在雨絲的輕撫下,變得濃淡相宜。風,帶著幾分涼意與不羈,穿梭于片片紅蕉之間,葉與葉相互摩挲,發出颯颯的聲響,那是大自然最質樸的樂章,清脆悅耳,引人遐想。
《閩中秋思》的開篇,便以這樣一幅聲色并茂的景致,緩緩鋪陳開閩中的秋日風情。
詩人以“勻”字繪雨,細膩入微,仿佛那雨是位巧手的畫師,精心為紫菊著色;又以“弄”字賦風,風便有了生命,與紅蕉嬉戲,葉聲成韻,別有一番情趣。
北畔青山巍峨,南畔大海浩瀚,這樣的景致,美得足以入畫,讓人心生向往。然而,詩人卻輕輕嘆道:“只堪圖畫不堪行?!边@簡單的七個字,道出了旅途的艱辛與無奈,也隱含了詩人對故土的深深思念。
閩中的美,雖令人陶醉,卻非久留之地,因為這里不是心靈的歸宿,那份對家鄉的渴望與思念,如同潮水般涌來,無法平息。
詩人身處異鄉,他沒有直接訴說家鄉的種種美好,也沒有描繪閩中秋景的蕭瑟,而是巧妙地通過對比,將眼前的美景與內心的孤獨、對歸途的渴望交織在一起。
這種含蓄而深沉的表達方式,讓“鄉愁”二字不言自明,彌漫在字里行間,觸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弦。
在這首詩中,我們仿佛能看到那位白發蒼蒼的詩人,站在閩中的秋日里,望著遠方,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與向往。而那份鄉愁,也如同那綿綿的秋雨、颯颯的風聲一般,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間。
【13】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投長沙裴侍郎》
乾符年間,寒風或許正輕拂過長安的街巷,一位心懷高遠、身居微末的士子,懷揣著滿腔的熱忱與不屈,踏上了前往長沙的路途。
他此行,非為攀附權貴之門楣,而是為了一種更為純粹而深沉的渴望——尋得一位知音,共話風雅,同論文章?!锻堕L沙裴侍郎》,便是在這樣一番心境下,緩緩鋪陳開來的詩篇。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遍_篇兩句,詩人以謙卑而不失風骨的姿態,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他深知身份卑微,卻更堅信內心的道義之光不滅。此番造訪,非為權勢所動,乃是因裴侍郎亦是心懷大道之人,志趣相投,方有此行。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言辭之間,透露出一股淡然而又堅定的力量。
詩人所求,不過是對方能公正地閱讀他的作品,共同探討文學之奧秘,而非謀求仕途之便。
這份超脫與純粹,讓人不禁動容。他巧妙地隱藏了心中的渴望,以一種近乎于“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微妙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真正意圖,既不失尊嚴,又顯得含蓄而深邃。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瑰?!庇曛写贯灥墓掠?,夜風中傳來的雁鳴,怎么又突然有點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味道,這該死的孤高志趣與鴻鵠之志,竟然如同一轍。
它們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詩人對自由、對理想的向往與追求,為全詩增添了一抹不可多得的詩意與韻味。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詩人以擲地有聲的言辭,展現了自己的傲骨與原則。在他看來,真正的男子漢,應當憑借自己的才華與努力贏得尊重與恩澤,而非輕易接受他人的施舍與憐憫。
這既是對自我的鞭策與要求,也是對裴侍郎乃至整個社會的無聲宣言:他追求的,是那份基于相互尊重與理解的認可與賞識。
《投長沙裴侍郎》一詩,它不僅僅是一首自薦之詩,更是一首關于信念、關于追求、關于尊嚴,關于矢志不渝的贊歌。
詩人以筆為舟,以心為帆,在文學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最終抵達了那個屬于他的精神彼岸。
【14】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再經胡城縣》
我再次踏足胡城縣的故土,心中卻不由自主地泛起層層漣漪。去年初經此地,縣城里彌漫的,是百姓們聲聲泣血的冤屈,每一聲呼喊都似利刃,割裂了寧靜的空氣,讓人心寒。
而今,時過境遷,縣宰已換上那象征著權勢與榮耀的紅袍,那鮮艷的紅色,在我眼中,卻莫名地染上了幾分沉重與不安。
詩中未直接描繪縣宰的暴行,也未詳盡敘述百姓的冤屈,卻以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更為強烈的震撼力。
縣民的無聲冤屈,縣宰的加官進爵,兩者之間的鮮明對比,如同一幅深刻的社會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那些未言明的細節,如同迷霧中的暗流,引人深思,令人遐想。
詩人以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記錄下這一切,他的筆觸雖冷峻,卻蘊含著對人民深切的同情與對統治者的強烈批判。
他讓我們看到,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正義與良知是如何被踐踏,人民是如何在苦難中掙扎求生。
《再經胡城縣》不僅是一首揭露黑暗統治的政治諷刺詩,更是一曲對人性光輝與黑暗交織的深刻反思。
它讓我們在歷史的塵埃中,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來自心底的震撼與共鳴。
在詩人的筆下,胡城縣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關于權力、腐敗、苦難與抗爭的永恒話題。
再次品讀這首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與詩人一同站在胡城縣的街頭,聆聽那些未曾遠去的冤屈之聲。
封建統治者殘民以逞的本質,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腐朽,封建社會是非顛倒的現實真的令人感到憤慨。
【15】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溪興》
九華山腳下,溪水潺潺,一日,晚年的詩人獨坐于溪畔,手執釣竿,心隨云卷云舒,正欲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淡泊。然而,天公不作美,山雨驟至,溪風狂起,卷起了他手中的釣絲,也卷起了他心中的漣漪。
雨疾風狂,似乎連天地都為之色變,而詩人,卻在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找到了另一種生活的節奏。
他輕輕卷起釣絲,走進那簡陋的船艙,從中取出一只盛滿佳釀的瓦甌,對著風雨交加的世界,開始了他的獨酌時光。
“瓦甌蓬底獨酌時”,這一幕,既有幾分孤寂,又透著幾分灑脫。雨聲、風聲、酒香,交織成一首無言的樂章,陪伴著詩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眠的夜晚。
或許,他是在借酒消愁,又或許,他只是在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自由。在這風雨飄搖的小舟上,他仿佛與世隔絕,成為了一個遺世獨立的隱者。
當酒意漸濃,詩人終于抵擋不住困倦的侵襲,沉沉睡去。在這漫長的夢境中,他忘卻了塵世的煩惱與憂愁,只愿隨著小舟在山溪中任意漂流。
直到醒來,才發現自己已不知不覺間漂到了前溪。那一刻,他的心中或許有一絲驚訝,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與滿足。
“流到前溪也不知”,他似乎已經超脫了世俗的束縛與羈絆,達到了一種隨遇而安、獨樂其樂的境界。
在這溪上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與安寧,即便生活清苦,即便壯志難酬,他也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溪興》一詩,以溪上垂釣、酣飲為引子,卻巧妙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寂與凄涼。然而,在這份孤寂與凄涼之中,又淡淡浸透著看透世情、游戲人生的意味。
詩人以溪為伴,以酒為友,在風雨中找到了自己的詩與遠方。他的生活雖然清苦,但他的心靈卻異常豐富與自由。這,或許就是隱逸生活的真諦所在吧。
【16】
吾輩道何窮,寒山細雨中。
兒童書懶讀,果栗樹將空。
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
升平猶可用,應不廢為公。
——《秋日山中寄李處士》
在那唐末的亂世風雨中,杜荀鶴以筆為舟,泛游于動蕩的江湖,他的心,卻如寒山之巔,細雨綿綿中仍傲然挺立,不屈不撓。
我輩的大道怎么會走到盡頭,就像寒山還在細雨中巍然聳立一樣。開篇即擲地有聲,以“吾輩”自居,那份對信念的堅守,如同寒山在細雨中屹立不倒,既是對自我堅持的肯定,也是對同道中人無聲的鼓舞。
孩子們都對讀書有一種惰性,貪玩得把樹上的果實都快摘完了。字里行間透露出淡淡的憂慮與無奈。
兒童,本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卻在嬉戲中遺忘了求知的重要,如同那即將被摘空的果栗樹,預示著未來的某種空虛與荒蕪。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畫面,讓人不禁為國家的未來而憂慮。
我們的言論要牽涉到國計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體現國風的標準。這是詩人的期許,也是他的擔當。
他以教育者的姿態,向世人提出要求,希望自己的言論與文章能夠觸及社會的根本,影響國家的走向,繼承并發揚《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以筆為劍,刺破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輩的學識)在太平豐足之世還是有用的,不應該(因為亂世而)丟掉報國之心。”尾聯的這一句,如同一聲響亮的號角,喚醒了沉睡中的靈魂。
詩人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學識與報國之心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以堅定的信念,告訴世人,即使是在亂世之中,也不應放棄對知識與理想的追求,因為那將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燈塔。
整首詩,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既有對現實的深刻剖析,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既有對兒童的深切關懷,也有對國家的拳拳之心。
杜荀鶴以他獨特的筆觸,將個人的情感與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讓我們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深情與力量。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