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有約,一號詩巷歡迎各位的到來。
夏日暑氣蒸騰,但在詩人們的筆下,卻總是能夠溢出不盡的清涼,這“清涼”或關乎荷風,或關于山雨,亦或關乎一枕午睡……。
楊萬里: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高駢: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黃庭堅: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走進古詩詞,在最美的文字中,汲之涼意,敞吾身心;一首宋朝詩人王同祖的《夏日金陵制幕即事》帶給大家。
這首詩意境清新脫俗,讀完后讓人如飲冰泉,整個身心都倍覺涼爽安逸,后兩句堪稱難得的匠心之筆。
夏日金陵制幕即事
宋·王同祖
荷花池畔竹涼床,一枕閑消夏日長。
燎過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蓮房。
王同祖,字繩武,文徵明的外甥。王同祖的詩作頗有唐人風格,字里行間都透著靈動與清麗。
作者所處的年代,社會局面動蕩不安,經常有蒙古入侵,而作者當時正任職于沿江水軍制置使司幕府。
于戰亂之外有一隅可安身心,這對于作者來說,也可謂是一種幸運吧。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面對眼前優美的風景,作者有感而發,從而寫下了這首小詩。
“荷花池畔竹涼床”;在荷花池畔支起竹床,躺在上面感覺天氣尤其涼爽宜人。
詩的首句在出場的第一時間就帶給讀者美的視覺享受。作者特意選擇了“荷”與“竹床”兩個典型物象,一者將畫面中亮麗的色彩予以暈染,一者則將畫面中安逸的氛圍予以營造。
“荷花”帶領讀者走進了一個清新無塵的世界,“竹床”又讓讀者在品到古樸之意的同時,從身體到精神都隨之放松下來。
句中的“涼”字緊密呼應前面的兩個典型物象,它不但有效烘托了荷花的清新脫俗的形象,更是有效突出了竹床的簡單安逸形象。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當我們在看到首句所呈現的畫面的時候,也無不看到了作者閑適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與他熱愛并享受生活的美好心境。
“一枕閑消夏日長”;悠閑地高枕而眠,自由地消遣這漫長的夏日。
“夏日”一詞緊緊扣住題目,同時也以比較直接的方式點出了時節。
“一枕”在首句“竹床”的基礎之上,將詩中的那味閑適之意和作者自由的形象進一步體現出來。
“閑消”是對人物形象以及心境的直白刻畫,“長”是對時節“夏日”特征的直接突出。兩個詞語各有修飾,但卻又互有關聯,所以當它們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眼前的畫面便顯得更加優美寧靜,我們眼前的季節也便顯得更加富有詩意和情感。
“燎過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蓮房。”一柱沉香燃燒完后,時間正好到了正午時分,“我”將小艇移到了采摘蓮子的房屋旁邊。
這首詩寫得很別致,在前兩句與后兩句之間,明顯有著內容上的宕開,也明顯有著畫面上的錯落和情感、脈絡上的貫通。
在前兩句中,作者以“靜”為主,描摹出的畫面清新淡雅且閑適愜意;而在后兩句中,作者則在“靜”中融以“動”,描摹出了一幅飽含生活氣息的靈動畫面。
“水沉”一詞所體現出的不僅是環境方面的靜謐感,更有對讀者的視覺和嗅覺起到觸動效果的裊裊之形與幽香之味。
沉香燃罷,它彌漫在空氣中的香氣讓整個畫面都變得雅致了許多,而當它與“天正午”三個字搭配起來的時候,又使得詩中的“夏意”更顯悠長和安寧。
“旋移”一筆點活了畫面,也讓作者的形象由之前的慵懶閑適轉變到“閑中有忙”的狀態。
作者移小艇向采蓮房的這一舉動,在為詩境增添江南生活氣息的同時,也無不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心系生活且熱愛生活的樸素形象。
在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之外,作者所處的這一隅之地真如世外桃源一樣,給予了他難得的安逸時光,也給予了讀者一個清涼精致的生活圖畫。
正午閑身隨意臥,風吹小艇出荷花;讀完一首,味留唇齒。
讀古人詩,也學寫自己的詩,將讀寫進行到底;關注一號詩巷,在追逐詩與遠方的路上,我們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