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 箏 實習生 何怡雯
上海市民的搬家故事,記錄到了第三期。 普通人都是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搬入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01
原閘北區三泰路上的新泰安里見證了賀緯長大成人的完整歷程。
這是石庫門里弄住宅,磚木結構,格局為濃縮的三合院形式,密度高、居室多。賀緯家所在的樓房住著五戶人家,其中灶披間和亭子間屬于賀家。
房間是由爺爺在上世紀40年代向房東“頂”下來的,總共18平方米,“始終是那兩個房間”,但人卻在不斷變多,“我是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家七口人統統住在里面”。
新泰安里的住房結構
那時只是滿足吃喝拉撒這些最為基本的生活需求便已經需要動足腦筋,打地鋪、裝小吊櫥、走道外搭灶臺是基本操作。
比較麻煩的是洗澡。沒有獨立的浴室,便由灶披間承擔了這一功能。一個人洗澡,需要全家人“打配合”——關好窗戶鎖緊門,等在外面騰出地方。到了冬天,這樣容易傷風感冒,便需要去“孵混堂”。
如廁也是一大難題。灶披間用痰盂罐,亭子間里則用馬桶。每天早晨,便會有環衛工拉著黑色的馬桶車,停在弄堂里,喊著 “馬桶拎出來啊!”弄堂里的各戶人家一呼百應,一齊出來倒馬桶。
生活不止在自家房間中展開。賀緯記得夏天氣溫高,房間的通風條件差,“就跟蒸籠一樣”。為應對苦夏,全家老小、里弄鄰居全都出來乘風涼,各家各戶拿著席子躺椅到弄堂空地茄山河。深夜,有的人還會在地上放好洗衣板,墊著這塊板就在外面睡下了。
2023年,賀緯回三泰路故地重游
賀緯在這套房子中出生,生活到22歲。他最懷念的還是三泰路周邊的那些商鋪。小菜場、南貨店、糕團店、服裝店、書場、醬園一應俱全,“弄堂跑出去不要200米,吃穿用度都能解決了。隨后朝南走就是南京路,朝東走四川路,后面住的地方再沒這樣便當的了”。
02
1982年,父親從單位分得一套工房,于是一家子從閘北搬到了虹口區的保定路。
改革開放以后,住房制度開始從福利住房體系逐步轉化為社會化住房保障體系,企業單位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建設住房,分配給職工。這套工房便是由賀緯父親所在的工廠辦公樓改建而來的。
保定路房子外景
房子不大,只有24平方米,但勝在層高很高,足足有6米9,入住后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各自搭起了閣樓,住宅面積直接翻了一番。
新房子是成套住宅,房間內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再也不需要和別人合用了。搭好閣樓后,一樓還能隔出一個小客廳,擺上當時流行的小沙發,增添了不少生活趣味。
房子內部
當然,新房子也不可能樣樣如意。“老早這個角落冷清來兮的。剛搬進去的時候,(附近)人少,商店也少,基本上都是工廠。沒有像樣的點心店,想買全東西還要跑到一公里外的百貨店才可以。”賀緯回憶說。
到1990年代,個體戶小商鋪才越開越多,高樓也一幢又一幢地建起來。“一開始阿拉這里還可以看到人民廣場放煙火嘞,后來前面后面都造高房子,把陽光也遮掉了。”
前后高樓建起
把房子陽光遮掉了
賀緯在這套房里住了四十一年,他不是沒想過買房子搬走,只是似乎總是“差那么一點”。
“歸根結底就是認知不足。之前一直沒結婚,就沒想過買房子,想著我自己一個人背著貸款沒名堂的。等到03年結婚的時候,房價已經上去了。一樣買總歸想買好一點的房子,但是稍微好一點新一點的房子,去貸款買就要影響生活了。還有就是不敢貸款,欠著錢就一樁心事在那里了,而且是一樁很大的心事。”但是回過頭來想想,“也沒什么好后悔的,都是自己的選擇”。
街頭熱鬧的景象是階段性的,賀緯見證了這片地帶的人煙日漸增多,也看到了它是怎么慢慢黯淡的。自2015年起,周邊的工房、里弄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陸續開啟了舊改,不少沿街商鋪或是倒閉或是搬遷,只看得到水泥封墻和緊閉的卷簾門。
賀緯說不清楚自己是否期待拆遷,只是覺得在這里的生活越來越“沒勁”了。
賀緯在這套房里住了四十一年
2022年,賀緯家所在的工房被納入到市政規劃的范圍里,面臨房屋拆遷,他終于要和這套房子說再見了。
03
作為過渡,賀緯和他的小家庭在2023年搬到了楊浦區的一套舊式工房,一室一廳,租期一年。
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房子的拆遷進程尚未完全走完,仍需要前往拆遷辦處理事務,而楊浦區的這套房距離原住處不到兩公里,較為便利。
這也使得賀緯一家在搬家之后仍保持了很多過去的生活習慣,他們仍會去原來的小菜場買菜,和熟悉的肉鋪攤主保有聯系;看病時也會選擇虹口區的那幾家過去常去的醫院,而從未進入過楊浦區醫院的大門。
租住房子的格局
由于這套房只是用作過渡,所以生活上都是“馬馬虎虎”、“過得去”即可。在這一年里,無論是對于這套房本身,還是房子里的電器家具,賀緯都時刻抱著“這是房東的”的心態,而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家。
那時,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購置真正的家上。
動遷時雖給到了幾處安置房源,但位置不好,房型格局也差。“我全都跑過看過,都是高密度的高層房子,你要是有密集恐懼癥的話,三天兩頭要跑醫院了。”最終賀緯選擇拿錢,自己買房。
前前后后看了十幾次,他最終決定在松江區買下一套二手房,買房、裝修、置辦家具,整個過程緊鑼密鼓。在2024年1月底,他們一家終于搬入了新家。
賀緯搬入松江區的新家
對于賀緯來說,這套房的意義非凡,因它的產權完全屬于自己,而非公家的,更非房東的,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
早先賀緯藏有四幅字畫,但只是卷起來放在衣柜和櫥柜深處,還一度因“藏得太好,找不到了”。這次,他終于把那四幅字畫拿出來,進行定制裝裱,掛在家中,而這也是他在過去幾十年里在非實用的房屋裝飾上花費最大的一次。
賀緯把珍藏的字畫掛在新家墻上
不同于過去三個位于市中心的住所,新家位于松江。賀緯一家都努力地進行調適,唯二沒有改變的,一個是賀緯習慣就醫的第一人民醫院,另一個就是割舍不下的四川北路。每五周,乘首班公交,換地鐵,去醫院開藥,到四新吃餛飩湯團,再是對面淳欣買南貨,已經成了賀緯“進城”的固定流程。
除此之外,新家所帶來的改變更多是積極面向的。無論是三泰路、保定路,還是楊浦區的那套租屋,共有的特點便是擁擠和局促,陽光顯得十分可貴。但在新家,“最不缺的就是陽光”,在家里、在路上,晴朗的一天當中有大半時間可以曬到陽光。
再去市區,賀緯反倒有些不適應,“上趟去四川北路,房子又變高了,一路上難得有空檔有太陽,只有西北風吹到身上的感覺,心情也跑沒了”。
(注:應被訪者要求,使用化名)
參考資料:
1. 《上海住宅建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住宅建設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 周燕珉、李佳婧,《1949年以來的中國集合住宅設計變遷》,時代建筑,2020年第6期。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箏 實習生 何怡雯/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何怡雯/
畫圖片:顧汀汀/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