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理標志大篷車
2月7日,“新物種”滇西野外地標科考研修營在昆明城市學院開營,包括高中生、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導師共50余人參營。按計劃,研修營將于2月8日至2月13日前往云南大理、麗江等地開展田野調查等研修活動,以此激發參與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開營儀式現場,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孟令耘、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申江嬰、云南省科學技術院副院長馬敏象、云南省地理標志產業協會秘書長吳政斌、昆明城市學院校長王昆來、微影星火全球傳媒產教融合共同體主席張煒等致辭,并對AI時代“新物種”科考予以高度評價。
據了解,自2月6日以來,研修營以兩天10場講座開啟了“行前課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筱林,上海音樂學院音樂人類學家蕭梅,北京服裝學院少數民族服飾專家高丹丹針對滇西之行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少數民族服飾歷史和田野考察的方法;北京零重空間實驗室CEO張北從一線實戰角度講述當今星際間的“太空之爭”;特級教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閱讀推廣大使”曹勇軍則以《通向春天的科幻寫作——夢想與方法》開啟想象力與文字的“未來之門”。
2024年騰沖科學家論壇舉辦期間,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在云南創建了全國科學傳播與野外地標科考研學基地。作為基地揭牌后第一次活動,科考活動依托滇西地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實地科考與多學科教學融合,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賦能產業、求解“未來之問”,既“仰望星空”,又緊扣當下。在親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等過程中,喚醒對自然與文化的感知力、對未來的想象力,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強調在自然教育中發現個性差異,尊重興趣、因材施教,以超常規培養、貫通教育新范式,打造一場別開生面的師生共創、人機共生的沉浸式學習之旅,也探索一種科技賦能文旅、教育、鄉村振興的產學研之道。
云南省地理標志產業協會匯聚平臺資源、充分發揮文化旅游專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委會等優勢、圍繞地標文旅、地標科考、地標康養、地標研學等方向持續深耕,聯合各方,不斷向外界推介講好“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這片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璀璨明珠,以其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是科學考察與研學的寶地。云南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生物基因庫”“有色金屬王國”之美譽,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