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四川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羅面村20余盞太陽能路燈齊刷刷地亮起來,如同白晝。“亮堂堂的,再也不用摸黑了!”村民們微笑走出家門,談及對在外打拼的村民楊光勇致富不忘眾鄉鄰,默默反哺家鄉的善舉,嘖嘖稱贊。
楊光勇參加北京大學文化書法高研班學習
多年來,楊光勇在外打拼,始終心系家鄉的父老鄉親,總是盡己所能,帶動家鄉群眾務工增收。他通過一系列公益活動,為家鄉、貧困邊遠地區奉獻愛心。他是詩人、書法家,人民藝術院上海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書法高研班優秀學員,南部碑院鎮新聯會常務副會長。他的成功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出生寒微 致力改變命運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在外面,心里總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滋味,總想著能不能為家鄉發展出些力、做點事。”楊光勇道出了自己的心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份家鄉情懷越來越濃厚,他沒有忘記家鄉南部的養育之恩。
這份感恩難忘之情,源于楊光勇孩童時期被人接濟,善言善舉影響著他一生,如數家珍。1972年2月,楊光勇出生于羅面山村玉皇寨下一戶農民家庭里。兄弟姊妹六人,他在家排行最小。在那個窮苦年代,本不寬裕的家庭,加上人口多,一家人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在大家庭里,雖然生活過得捉襟見肘,但父母對他們的愛一點也不少。楊光勇六歲那年,母親郭太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幺兒,你那么大了,媽媽還讓你穿開襠褲,明天和我一起把生產隊分的稻草拿去集市上賣,換了錢買條封襠褲穿。”母親的話,讓楊光勇一輩子記憶猶新。
第二天,天還未亮,母親背起稻草,楊光勇則打著煤油火把照明,母子倆一前一后,走在狹窄的泥濘路上,爬坡過坎、翻山越嶺往南部楠木鎮集市上趕。“當時天黑,突然又下起小雨,看著母親瘦弱的身軀背起沉重打濕的稻草行走,她卻總是面帶微笑。”楊光勇在小小年紀里,深刻感觸到母親的偉大。
來到集市上,母子倆把稻草打理擺放好,供趕集人買賣交易。時間一點點過去,直至當天下午,稻草始終無人問津。正當娘兒倆為稻草難買發愁時,一位身著時髦的中年男子來到他們身邊,看著母子倆衣衫襤褸破舊,直接從褲兜里掏出10元錢遞過來,嘴里說著:“稻草不要了,趕緊去買點穿的和吃的吧!”
雖然只是十元錢,在那個年代是一筆不菲的數目,卻讓楊光勇穿上新褲子,一家人開心地過上那年春節。楊光勇永遠記著這份恩情,便立志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母親的愛和中年男子的善舉,讓我感受到人世間的真善美。”楊光勇打開記憶的閘門,回憶起童年那段刻骨銘心與母親趕集的故事,在他心里一輩子揮之不去。從此,在他心中便種下感恩與責任的種子。
反哺家鄉 助力鄉村振興
楊光勇四歲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從小體會家里條件艱苦,一直很勤儉節約和好學上進,但為了不拖累家里,盡力減輕母親肩上的重擔。1992年1月,他初中未畢業,就篤定踏上長途汽車,再轉火車至廈門建筑工地,當起一名小小泥水工,后來輾轉多地和多個崗位。“雖然打工辛苦,每天都會擠出時間,靜下心來看書、寫字、詩歌創作和學習。”2022年,楊光勇加入上海浦東新區書法家協會;2023年6月,他憑借作品,一首現代詩《畫春》,三首古體詩《荷塘·浣溪沙》《七律·登山》《游恩施大峽谷》斬獲“詩文藝杯”全國第五屆暨西藏浪卡子縣羊卓湖畔詩歌大賽一等獎。
多年的打拼,累積了人生第一桶金。2023年,楊光勇在上海成立楊楊得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帶動南部老鄉200余人在外務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楊光勇說,近年來,他十分關注家鄉發展,看著父老鄉親富起來,感到十分欣慰。
2024年,該鎮新聯會成立,鎮上會議室簡陋狹小,無奈只好借用文峰社區的會議室。楊光勇看在眼里,帶領當地鄉賢、在外成功人士、致富能手等愛心人士捐資50余萬元,為鎮上修起一間會議室,并配備辦公桌、電子顯示屏、音響等設備一應俱全。
前幾年,碑院鎮羅面村村民不等不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道路條件改善了,但對于村民夜間出行散步、跳壩壩舞因光照條件受限,正當村民們一籌莫展之際,楊光勇獲知,便慷慨解囊捐資數萬元,為村里購買太陽能路燈,方便村民夜間活動,為家鄉點亮希望。
楊光勇還了解到,村里老人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就主動對接村“兩委”干部,每年重陽節當天,為老人舉辦節日活動,辦壩壩宴,自編自導節目演出,老人們喜笑顏開。每當提起楊光勇,村里老人便會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面對贊譽,楊光勇說:“我是羅面村走出來的,幫助更多群眾過上好日子,我才安心。”從2020年起,楊光勇每年都積極謀劃和捐款,與羅面村“兩委”干部一道,組織全村60歲以上老人過重陽節,盡己所能讓全村老人老有所樂。
楊光勇參加西藏貧困地區資助貧困群眾活動
2024年7月,楊光勇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不斷用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8月21日,他冒著高寒缺氧的危險,憑著頑強意志從上海跨越4000余公里,來到“世界之巔”西藏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為283戶農牧民群眾送去價值5.5萬元的生活物資。同時,在他的感召下,帶動多名愛心人士、企業家共同資助4名品學兼優貧困家庭的學生,直至大學畢業。他的西藏之行,不但為邊疆百姓送去了溫暖,而且還為邊疆貧困學生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同時也為民族大融合、大團結樹立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典范。
來源:手機中國網
來源:城市新視點
提示:
本文由南部縣本地微信公眾號《大南部網》推送
關注我們——讓你更了解南部
聯系電話:180 9058 404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