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的對馬大海戰中,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慘敗于日本聯合艦隊。難道俄國艦隊戰敗的原因,與10年前甲午戰爭中的北洋艦隊也有關系?
俄羅斯學者最近就撰文指出,俄國海軍錯誤借鑒了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的炮戰經驗數據,嚴重忽視了火炮遠距離射擊的訓練,因此在實際海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關于俄國艦隊為何戰敗,蘇聯和俄羅斯學者在一百多年來都在不斷探討這個話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俄羅斯第二太平洋艦隊臨戰前缺乏訓練,尤其是在長達七個月的航行中僅進行過零星的實彈射擊,因此在海戰中的炮擊命中率很差(主炮命中率大約為2.1-2.8%)。
相反,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前做好了充足的炮擊訓練,在幾個月時間里進行了大量實彈射擊練習。日本海軍將領甚至提出了“一門百發百中的炮,遠勝一百門百發一中的炮”,事實證明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對馬海戰中,日本艦隊火炮命中率達到3.6%,比俄國高出30%-70%,再加上日本艦隊的中口徑火炮射速和精度更高,雙方命中差距還要更大。
具體來說,日本艦隊在海戰中共發射大口徑炮彈約3600發(305毫米、254毫米等),對俄艦造成大約130次有效命中,命中率約3.6%,算上120毫米和152毫米等中口徑速射炮的更高命中率,總體命中率則超過了10%(但主炮在海戰中更重要)。其中,日軍旗艦“三笠”號戰斗中發射了120發305毫米炮彈,命中俄艦10發,命中率高達8%。
另一方面,俄國艦隊共發射了1400發大口徑炮彈(主要為305毫米),對日艦造成大約30-40次有效命中(其中10-15發擊中了“三笠”號、5-8發擊中了“朝日”號、3-5發擊中“日進”號),命中率為2.1-2.8%。其中,戰列艦“博羅季諾”號發射了70發305毫米炮彈,僅命中“三笠”號2發,命中率為2.8%。同時,俄艦隊的中口徑火炮遠射精度更差,再加上射擊管理混亂,在海戰中基本沒發揮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俄國艦隊由于全軍覆滅,戰場記錄全部丟失,很多數據全靠事后口述,尤其是中小口徑火炮的數據幾乎都不可靠。因此,有些西方專家甚至認為俄國艦隊的總體命中率可能不到1%。
那么,俄國艦隊火炮命中率為什么這么差呢?除了第二太平洋艦隊在遠航過程中缺乏實彈訓練外,俄羅斯學者也指出了另外一個原因——俄國海軍高層,在平時就不重視遠距離射擊訓練,甚至是故意而為。
俄羅斯學者曾舉過一個例子,裝甲巡洋艦“留里克”號在1902-1903年的射擊演習中,在接近目標25鏈(約4630米)的距離上才開始炮擊,在3鏈(約555米)的距離上才全速開火。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分隊在1903年的射擊演習中,也是在35鏈(約6482米)的距離上才開始炮擊,在25鏈(約4630米)距離上才全速開火。第二太平洋艦隊在1904年的射擊演習中,雖然進行了32-40鏈(約7408米)距離炮擊訓練,但是,導致遠距離炮擊技術很難得到提高。
要知道,當時俄羅斯海軍的305毫米艦炮(主要采用德國克虜伯技術)的最大射程可達14640米,152毫米艦炮的射程也可達11500米。日本聯合艦隊的305毫米和152毫米艦炮,主要采用英國技術,但是射程數據也相差不多,不過英制艦炮的射速要更快一些。
然而在1905年5月的對馬海戰中,雙方開始炮擊的距離卻超過7000米,還是俄艦隊首先開火,但是命中率很低,雖然命中“三笠”號一發,但是沒造成任何致命傷害。日本聯合聯隊卻在6400米距離上就開始全速齊射,而且命中率驚人,迅速癱瘓了俄國戰列艦編隊(主要是第一戰列艦分隊的四艘新型“博羅季諾”級戰列艦)。
事實上,俄國海軍一直將海戰勝利寄托于1000米內的短距離密集炮擊,但是對馬海戰的大部分炮擊都超過了這個距離。由此可見,仍然習慣于近距離交戰的俄國艦隊,面對日本聯合艦隊的高精度遠程射擊,吃了大虧。
那么,俄國海軍為什么這么頑固堅持“1000米內的短距離射擊”呢?俄羅斯學者就指出,這個認知其實還是從中日甲午海戰的經驗學來的,尤其是北洋艦隊的實戰數據。
在1894年9月的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雖然都裝備了相當數量的大口徑火炮,但是這些大口徑火炮的遠距離命中率近乎于零,少數命中成果也是在中近距離造成的。尤其是日本方面,被寄予厚望的“三景艦”(松島號、嚴島號、橋立號)專門裝備了320毫米主炮,準備對付“定遠”號和“鎮遠”號,在海戰中僅發射炮彈13發,而且無一命中(日艦的大口徑炮彈的少數幾個命中戰果,幾乎都是浪速號、扶桑號等艦的260毫米炮獲得的)。
與此同時,北洋艦隊在海戰中發射了200發大口徑炮彈(包括305毫米、260毫米和210毫米),也僅命中11發(據說其中四發命中了價值最低的西京丸號,而且穿而不炸),而且基本都是中近距離射擊命中。例如,“鎮遠”號的305毫米主炮在1700米連續命中“松島”號兩彈,“平遠”號的260毫米主炮在2200米命中“松島”號一彈,均對日軍這艘旗艦造成重大損害。
令人諷刺的是,北洋艦隊的遠距離開火,反而對自己造成了嚴重傷害。剛開戰時,旗艦“定遠”號在6000米的遠距離首先開火,不僅未能命中對方,反而是305毫米主炮在開火瞬因炮風導致提督丁汝昌受傷,對北洋艦隊的指揮能力造成嚴重破壞。
另一方面,則是日本聯合艦隊大量裝備的速射炮在中近距離炮戰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戰中,日本軍艦共發射了4000發100毫米以上口徑炮彈(其中200毫米口徑以上的炮彈不到100發,估計命中約5發),命中數字約200-300發,其中多數是120毫米和152毫米速射炮在中近距離造成的,給北洋艦隊幾乎所有主力軍艦都造成了重大損傷。
以“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例,“定遠”號中彈160多發,“鎮遠”號中彈200多發,基本都是中小口徑速射炮(包括大量100毫米以下的小口徑炮彈)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這些中小口徑速射炮威力不大,沒能對“定遠”號和“鎮遠”號的厚重裝甲造成致命威脅,導致北洋艦隊最大的兩艘鐵甲艦能夠安然撤退。反倒是北洋艦隊大口徑主炮的幾次近距離成功命中,造成了巨大戰果,險些扭轉戰局。
正是北洋艦隊兩艘鐵甲艦在海戰中的表現,給當時的各國海軍以重要參考,并且得出了主力艦只有通過“大口徑火炮近距離射擊”,才能有效命中并摧毀同類鐵甲艦(戰列艦)的結論。俄國海軍正是基于這種理論,才非常輕視5000米以上的遠距離炮擊(認為這個距離命中率太低,完全是浪費炮彈),幾乎將所有炮術訓練都加強在5000米內甚至是1000-2000米內的中近距離射擊技術上。
另一方面,日本海軍卻從相同戰例得出了相反結論——既然遠距離炮擊命中率差,那么就盡量提升這個命中率。盡管在甲午海戰中,日艦的大口徑主炮的遠距離命中率很低,幾乎沒發揮作用,但是日本海軍在戰后卻重點強化這方面訓練,努力提高遠距離炮擊的技術。
這種強化訓練的成果,在對馬海戰中表現得一覽無余:日本聯合艦隊在6400米距離上的第一輪齊射,就給俄國艦隊主力造成重創(第一戰列艦分隊均遭多發大口徑炮彈擊中),為海戰獲勝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雖然擁有戰列艦數量的優勢(俄國8艘對日本4艘),但是在炮擊指揮、炮擊技術方面與日本艦隊差距太大,最終被完全壓制。
日俄戰爭前,俄國和日本雙方針對于甲午海戰完全相同的實戰例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認知結果,最后發展成了懸殊巨大的海戰結局。由此可見,“實戰經驗”這個詞匯并不會變成單純的加分項,如果認知和處理方法錯誤,反而可能成為失敗的源頭。(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