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和公眾都認為廉價勞動力是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短時間內或許是對的,但長期來看可就不是這么回事了。
長期的勞動力廉價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 勞動力便宜會減弱技術進步的動力。比如工程上還用什么挖掘機呀,多拉一些民夫就行了,大不了按照徭役拉它個幾十萬也不算啥。
- 勞動力的廉價還會造成社會總消費的不足。勞工既是勞動者又是主要消費者。勞動力廉價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微薄。工廠作坊生產質量好一些的商品就沒多少人能買得起了。這樣工業就很難大規模和有質量的發展起來。
從近代歷史進程上也很能說明這點。
十八世紀之前,英國是個歐洲的偏遠國家,與大陸隔離,與法國、德意志、意大利、荷蘭等國比起來顯得比較落后。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工業革命卻首先在英國開始了。
英國為什么會首先發生工業革命,原因眾說紛紜,但有個重要因素是不能忽略的——英國的勞動力價格比其他國家要高,用先進技術替代人力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英國在十七世紀末“光榮革命”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學者洛克等人又倡導公民政治。由此產生兩個效果:
- 學者和工程師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們喜歡聚在一起組成沙龍和學會,交流和討論各種科學技術。知識產權制度也建立起來了,新發現和發明不但能為學者和工程師們帶來名譽,還可能帶來利益。
- 平民對權貴的屈從和依附減弱,地位得到了提升,比以前更受社會尊重。由此英國勞工工資也提高了,已經高于法國、德意志、西班牙等歐洲傳統強國,更是高于印度地區。
在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如何用技術替代人力就令學者和工程師更加有動力去研究了。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里,很快就有英國工程師托馬斯·薩維利受學者托里拆利和帕平的啟發,發明出實用的蒸汽機用于替代人力進行繁重的煤礦抽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模擬對比來看,在勞工便宜的法國和德意志地區,即便是使用了蒸汽機可能也不會有多少經濟效益。不就是個提水工作嘛,多上些人力晝夜不停的提水桶就是了,反正人力也不值錢。
不久以后,英國商人紐科門改進出有氣缸和活塞的蒸汽機,效率大增,迅速淘汰了薩維利的蒸汽機。看看,商人也在鉆研技術。
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無止境,似乎能為人們提供無窮的動力。此后五十年,英國工程師瓦特在大學教授和資本家的支持下努力改進了蒸汽機,研制了帶獨立冷凝器的蒸汽機,效率大增,迅速淘汰了紐科門式的蒸汽機。
瓦特改進蒸汽機的過程十分艱辛,過程長達數十年,多位資本家先后支持他,有的甚至破產。
就在瓦特改進蒸汽機成功的之前一年,英國工匠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紡紗效率大增,致使棉紗價格大降。之后十年,瓦特又發明蒸汽機的連桿機構,使得蒸汽機可以通過旋轉運動來驅動工廠的機械設備。由此蒸汽機開始從礦場向工廠大規模普及。
蒸汽機與珍妮紡紗機的結合威力暴增,英國紡織等工業蓬勃發展,法國、德意志地區、西班牙,甚至印度等國的廉價勞動力也競爭不過英國的自動機械,英國商品開始傾銷世界。由此英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與此同時,經濟規模的擴大創造出更多更高價值的工作崗位和服務性崗位,吸納了那些因為自動機械的普及而失去工作的人。
工業革命的首發,是英國的榮耀。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就展現了當時發展的盛況。
延長勞動時間和壓榨式的增加工作量也是變相的勞動力廉價的表現。
最近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高工作壓力或長時間工作的狀況下,負責創新和創意工作的大腦前部活力明顯降低,就很難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如果長年累月如此,不知道大腦前部會不會發生器質性病變。
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所謂的“996”或者“奮斗者”式的工作如果成為職場的常態,很可能會阻礙社會的創新和發展進步。
同理,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很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害。更何況現在人工智能科技在飛速的發展。二十年的題海填鴨,可能還不如一個小時學會向人工智能模型提問來得有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